420 likes | 558 Views
理 血 剂.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 理血药 为主组成, 具有 活血化瘀 或 止血 作用, 以治疗 瘀血 或 出血 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血剂. 血病病证 血虚 瘀血 出血 补血剂 理血剂. 概述 · 分类. 瘀血 —— 活血祛瘀剂 出血 —— 止血剂. 概述 · 使用注意. (1)辨清病因,分清标本缓急 (2)活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 (3)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分 述. 活血祛瘀剂 止血剂. 分述 · 活血祛瘀. 适应证:
E N D
概 述 • 定义 • 分类 • 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 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血剂
血病病证 血虚 瘀血 出血 补血剂 理血剂
概述·分类 • 瘀血——活血祛瘀剂 • 出血——止血剂
概述·使用注意 (1)辨清病因,分清标本缓急 (2)活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 (3)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分 述 • 活血祛瘀剂 • 止血剂
分述·活血祛瘀 • 适应证: • 血瘀证(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疼痛:刺痛、拒按,固定不移; • 肿块:质坚硬,固定不移,压痛, • 体表色青紫,体内为癥积; • 出血:色紫黯,挟血块; • 紫绀与失荣:舌紫暗,或瘀斑或瘀点,脉涩 • 唇面指甲青紫,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分述·活血祛瘀 瘀血形成原因: 气滞血瘀、热结血瘀、寒凝血瘀、 外伤血瘀、气虚血瘀、痰滞血瘀等 配伍用药: 以活血祛瘀为主,配伍理气药, 及补益、通络、消癥、清热、温阳药 (寒、热、虚、实) 逐瘀过猛,易伤正气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组成: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柴胡 枳壳 甘草 桔梗 牛膝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病位:胸中 病机:血瘀,兼气滞)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主证分析: 胸痛,头痛 瘀阻胸中,清阳不升 肝郁气滞急躁易怒 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呃逆,干呕 犯胃 瘀久化热瘀热入暮潮热 瘀阻生机 心失所养心悸,失眠 舌脉:舌黯红,脉涩 兼肝郁气滞 胸中血瘀 扰心 心烦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方解 桃红四物汤(白芍易赤芍,熟地易生地) ——活血祛瘀而养血 四逆散(枳实易枳壳) ——行气和血而疏肝(肝经循行部位)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配伍特点: 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同用 证治要点: 胸痛,痛如针刺和(或)有定处, 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 随证加减: •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莪术; •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虫、水蛭 • 使用注意: • 孕妇忌服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组成: 黄芪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一钱 桃仁一钱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主治: 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 功效: 补气,活血,通络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主证病机分析: 中风之后 经气大虚 脉络瘀阻 气虚不摄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 苔白,脉缓 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音蹇涩,下肢痿废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胃之气, 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臣: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证治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 随证加减: •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 •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 偏寒,加附子; • 脾虚,加党参、白术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是否适合所有中风后遗症 ?临床如何服用 ?黄芪适宜用量
分 述 • 活血祛瘀剂 • 止血剂
分述·止血 适应证: 出血(血液离经妄行) 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有关 配伍用药:止血过急,易致留瘀 以止血药为主,配伍化瘀药, 及清热、补益、温阳药
小蓟饮子 (《济生方》)
止血·小蓟饮子 组成: 生地黄四两(30g),小蓟半两(15g),滑石半两(15g),木通半两(6g),炒蒲黄半两 (9g), 藕节半两(9g),淡竹叶半两(9g),酒当归半两(6g),山栀子半两(9g),炙甘草半两(6g)。
止血·小蓟饮子 功效: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血淋、尿血
止血·小蓟饮子 主证分析: 热聚膀胱,灼伤血络:血淋、尿血 膀胱气化失司: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舌红,脉数 热结下焦
止血·小蓟饮子 方解 君: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臣: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消瘀 佐: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使:甘草——和中调药
止血·小蓟饮子 组成特点: 本方即导赤散加味而成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养血,止血而不留瘀; 清利之中寓养阴,利水而不伤阴 证治要点: 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止血·小蓟饮子 • 随证加减: • 尿痛,加琥珀末、海金砂; • 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减木通、滑石, 加太子参、黄芪、阿胶 • 使用注意: • 血淋、尿血属寒证者,不宜使用
黄土汤 (《金匮要略》)
止血·黄土汤 组成: 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灶心黄土半斤(30g)。
止血·黄土汤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脾)阳(气)虚便血
止血·黄土汤 方解 君:灶心黄土——温中、收敛、止血 臣:白术、附子 ——温补脾阳(气),复脾统血之权 佐:生地、阿胶——止血;养血 黄芩——止血 黄芩、生地、阿胶,制约术、附之温燥 使:甘草——和中调药
止血·黄土汤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刚柔相济, 刚药温阳寓健脾,柔药补血寓止血 证治要点: 血色黯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止血·黄土汤 • 随证加减: • 出血多,加三七; • 气虚甚,加人参; • 中焦虚寒甚,加炮姜炭 • 使用注意: • 阳热证出血忌用
小 结 理血剂主要用于血瘀及出血证候,按其功效的不同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类。 1.活血祛瘀 本类方剂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结之证。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与行气开胸止痛同用,适用于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证。补阳还五汤以大剂补气与小量活血药相配,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导致的中风后遗症。
小 结 2.止血 本类方剂均有止血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其中小蓟饮子为凉血止血方剂,主治火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小蓟饮子均治下部出血,长于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尿血。黄土汤属温阳止血之剂,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其多用于便血与崩漏。
【复习思考题】 1.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行气药或补益药,止血剂中常配伍祛瘀药,为什么? 2.补阳还五汤为活血通络之剂,为什么重用补气药黄芪? 3.黄土汤、归脾汤、理中丸均可治疗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