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74 Views
篮球技术:双手胸前传、接球. 姓名 :刘 楠 时间 : 2008.12. 1. 教学内容. 2. 教材分析. 7. 场地器材. 8. 预计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 4. 课的重、难点. 5. 教学策略. 6. 教学过程. 结构 框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E N D
篮球技术:双手胸前传、接球 姓名 :刘 楠 时间 :2008.12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7.场地器材 8.预计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4.课的重、难点 5.教学策略 6.教学过程 结构框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三、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概念、了解其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力求达到规范、熟练的程度。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与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四、课的重、难点 • 课的重点: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手法和用力顺序。 • 课的难点: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手法及球的落点。
五、教学策略 由于本次课为新授内容,因此本人将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认真组织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本次课将围绕课的重点、难点,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全课的组织结构以服务练习和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语言法(讲解、提示)、直观法(示范)、练习法(分解、完整、重复、间歇、变换、综合、游戏、比赛)、矫正法(对比、诱导、限制、辅助)。其中,采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而采用比赛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阶段 • 1、课堂常规 •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 • 3、游戏与徒手操: 游戏“喊数抱团”(方法略)。通过游戏与徒手操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同时达到热身效果。 • 4、熟悉球性:教师对多种练习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对球的感觉和兴趣,增强手对球的控制能力;同时,进一步热身,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生理准备。
(二)接受新知识阶段 1、教师示范、讲解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动作方法略)。示范(侧面与正面示范相结合)准确、熟练,讲解通俗易懂、突出重点,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原地两人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原地徒手练习。教师强调技术的动作要领、用力顺序和方法,学生在统一口令下进行集体练习。2)原地传、接球练习。先使用分解练习法,把整个传球动作分解为两个部分,学生在统一口令下练习;然后使用完整、重复等方法进行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练习过程中注重基本站立姿势,持球、传、接球手法等动作的规范,动作由慢到快,距离由近至远。目的是使学生体会传、接球的动作要领。教师在练习过程中利用矫正法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
3、四人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纵向移动(一球);2)横向移动(两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及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要求:传球后移动要快,接球后重心要低,急停脚步动作正确;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眼的余光观察人与球,养成接传球后衔接下一动作的良好习惯。也可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开展传、接球比赛。3、四人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纵向移动(一球);2)横向移动(两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及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要求:传球后移动要快,接球后重心要低,急停脚步动作正确;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眼的余光观察人与球,养成接传球后衔接下一动作的良好习惯。也可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开展传、接球比赛。 • 4、六人三角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其目的是利用传、接球和快速跑位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学生支配与控制球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求:1)传、接球动作连贯,上下肢配合协调; 2)传球,接球和跑动衔接好,练习由慢到快,顺、 逆时针方向交叉练习。
5、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 6、全场多点传、接球投篮练习。增加传、接球的难度,提高学生快速传、接球的能力和综合技术的能力。 • 7、游戏:传球“网鱼”(方法略)。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检验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下次课做准备。
(三)恢复整理阶段 • 1、伸展放松操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 2、对本课进行小结 重新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要点和易犯错误,加深记忆,便于学生课余自主练习。 • 3、布置课余作业,收回器材。
七、场地器材:1、场地:篮球场一块,篮球若干,标志物若干。八、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40次/分, 最高心率为160次/分,课的密度约为45%—50%,运动负荷为中等。
请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