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河西走廊 —— 位于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的东西狭长平原,历史上为沟通西域的孔道

第二章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节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 1 .气候、地貌、水系 2 .从 “ 丝绸之路 ” 到 “ 亚欧陆桥 ” 3 .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4 .内陆文化分区与建筑景观的特征.

hea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河西走廊 —— 位于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的东西狭长平原,历史上为沟通西域的孔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第一节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1.气候、地貌、水系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4.内陆文化分区与建筑景观的特征

  2. 甘肃省甘肃地貌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狭长形,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是几个大地理构造单元的交接处。阿尔金山、祁连山在河西走廊南缘;秦岭山地在陇南地区;六盘山纵贯本省东部,成为陇东、陇西的分界线。山地和高原是主要的地貌形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甘肃河流皆发源于西南山原,大致以乌鞘岭至景泰长岭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甘肃省甘肃地貌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狭长形,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是几个大地理构造单元的交接处。阿尔金山、祁连山在河西走廊南缘;秦岭山地在陇南地区;六盘山纵贯本省东部,成为陇东、陇西的分界线。山地和高原是主要的地貌形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甘肃河流皆发源于西南山原,大致以乌鞘岭至景泰长岭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

  3. 甘肃从古是农牧民族角逐进退的场所甘肃省从陇南、陇中到河西,气候由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向西部半干旱与干旱区过渡,人口由稠密至稀少,经济生活由农业、半农半牧向畜牧与游牧业转变。在历史上,居民由以羌人为主,渐进到汉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汉族农业在几千年来,多次由东部诸河谷平原川台区向半山区荒漠绿洲区发展,从而建置了不少城镇、村落,形成河谷农业文化景观。少数民族来自西北部荒漠草原与高原半山区,多次侵入自然条件较优越的河谷平原农业区,导致部分原有的农区退耕还牧,不少城郭荒废或迁移。因此,甘肃在历史时期是农牧区民族角逐进退的场所。甘肃从古是农牧民族角逐进退的场所甘肃省从陇南、陇中到河西,气候由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向西部半干旱与干旱区过渡,人口由稠密至稀少,经济生活由农业、半农半牧向畜牧与游牧业转变。在历史上,居民由以羌人为主,渐进到汉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汉族农业在几千年来,多次由东部诸河谷平原川台区向半山区荒漠绿洲区发展,从而建置了不少城镇、村落,形成河谷农业文化景观。少数民族来自西北部荒漠草原与高原半山区,多次侵入自然条件较优越的河谷平原农业区,导致部分原有的农区退耕还牧,不少城郭荒废或迁移。因此,甘肃在历史时期是农牧区民族角逐进退的场所。

  4. 甘肃历史地理的特色 甘肃位居我国西北,自然环境处于由我国中部湿润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过渡带,本省的自然与民族历史情况特别复杂。1.兰州有世界最厚的黄土层2.陇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清水河谷的大地湾是中国最早有彩陶文字符号的发现地,是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最早见于史籍的成纪,传说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 3.天水(旧秦州)是全国稀有的西周简牍、战国秦地图发现地。4.甘肃是中国山水记载最早的中心地。5.甘肃有各时代长城的典范遗址。6.陇中、河西为中西陆地交通要道。历史时期,泾、渭、洮及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一直起着东西要道的作用。经过黄河天险的渡口处,很早就发展成为渡口城镇。如:金城县、祖厉县;有许多历史上重要的关隘:陇山南段的大震关与恭门关;中段的街泉亭与陇城关;北段的肖关与瓦亭关。 • 河西走廊——位于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的东西狭长平原,历史上为沟通西域的孔道

  5. 宁夏回族自治区 阿拉善高平原与河西走廊 • 位于北山以北、贺兰山以西,地势由南向北缓倾 • 由构造有一点起伏的低山丘陵和内陆盆地组成 • 该地区水系不发育,仅有少量河流

  6. 青海省

  7. 青海省

  8. 甘肃、青海、新疆交界地区的化石森林与雅丹地貌甘肃、青海、新疆交界地区的化石森林与雅丹地貌 • 硅化木沟 • 恐龙沟 • 雅丹地貌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 天山是在古生代地槽褶皱基础上经复杂地质演变产生的, 地貌重要特征为:块状隆起的内陆剥蚀面广泛分布。

  11. 沙漠与绿洲

  12.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通过对文献记载的进一步考察,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商、周至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汉初,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西域绿洲诸国亦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帝时击败匈奴,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得以沟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丝绸之路全线贯通,成为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3. 魏晋南北朝时,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敦煌,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此时,由于河西走廊或陇西地区的道路时被阻隔,经由陇南、川西及青海地区的道路被更多人选择,这条道路一般被称之为“河南道”或“吐谷浑道”。 唐朝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丝绸之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14. 一、丝绸之路东段  由西安向西抵达今敦煌县玉门关(小方盘城)以东为东段,以西经新疆至中亚为中段,再往西至西亚、欧洲为西段。东段一般认为有三条路。①北线(回中道、乌兰关路)②南线(陇关道、羌中道)③中线(金城关道、兰州道)

  15. 北线:回中道、乌兰关路西安→咸阳→邠县、泾州、平凉(沿泾河过萧关)→固原(唐原州)→海原→靖远北七十多里北城滩(乌兰关,渡黄河)这条线路是由古代长安西去西域最短的交通线,至少从秦代就是关中平原与河西交往的重要交通线。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过回中(陇县西北,六盘山东麓,因秦皇修行宫,故称回中宫),上鸡头山(平凉西北小崆峒山)到北地(庆阳西峰镇一带)。《汉书.武帝本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沿此线出巡。“元鼎五年十月,行辛雍,(凤翔)、祠五时,(陇山即六县山)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这条道路因经过陇县回中宫,故又称“回中道”。由于这条北线在固原附近经过著名的“萧关”,所以唐又称“萧关道”。

  16. 邠县唐代大佛

  17. 陇山(六盘山)

  18. 祖厉河、会宁城

  19. 唐代属会州乌兰县,称“乌兰关”,又称“会宁关”。敦煌文书水部式:“会宁关有船伍拾只,宜令所管差强了官检校蕃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唐代属会州乌兰县,称“乌兰关”,又称“会宁关”。敦煌文书水部式:“会宁关有船伍拾只,宜令所管差强了官检校蕃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

  20. 靖远→北70多里北城滩(乌兰关),渡黄河)→景泰(唐代新泉军)→武威(凉州)。靖远县北70多公里石门乡北城滩黄河东岸,发现了建桥遗址、古城址、汉唐墓地及北魏和唐代的石窟,证明曾是汉唐以来经常使用的黄河渡口。靖远→北70多里北城滩(乌兰关),渡黄河)→景泰(唐代新泉军)→武威(凉州)。靖远县北70多公里石门乡北城滩黄河东岸,发现了建桥遗址、古城址、汉唐墓地及北魏和唐代的石窟,证明曾是汉唐以来经常使用的黄河渡口。

  21. 1972年在甘肃金塔县汉居延甲渠侯官遗址曾出土一枚有关长安至潭西一带驿置里程的汉简(E.P.T59: 582),其中的汉地名可与今地名对照者:好畤(haozhi乾县)、阴磐(yinban 长武)、安定(泾川县)、祖厉(郭城驿)、媪围(yunwei,景秦县南)、揟次(xuci 武威与古浪之间的土门)。

  22. 南线(羌中道、大震关道) 长安→凤翔→千阳→陇县,逾陇关(大震关)→天水(唐秦州),唐代麦积山石窟南线(羌中道、大震关道) 长安→凤翔→千阳→陇县,逾陇关(大震关)→天水(唐秦州),唐代麦积山石窟

  23. 陇西(渭州)→渭源→临洮(狄道),南线的气候、水草植被相对充裕。陇西(渭州)→渭源→临洮(狄道),南线的气候、水草植被相对充裕。

  24. 临洮集市,洮河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古代以来绢马或茶马互市之地临洮集市,洮河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古代以来绢马或茶马互市之地

  25. 兰州西边的炳灵寺石窟位于黄河渡口,丝绸之路由此北上至陇右。兰州西边的炳灵寺石窟位于黄河渡口,丝绸之路由此北上至陇右。

  26.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420--428),早于北魏云冈石窟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420--428),早于北魏云冈石窟

  27. 综述:丝绸之路东段三条干线的选择取决于由何地渡黄河最为安全、便捷,这一点又受从哪里越过陇山(六盘山)的限制。由陇县逾六盘山则必南下天水小盆地,走南线。由平凉、隆德翻越陇山,则选中线至兰州。由萧关出固原西北逾六盘山,则只能行北线。西汉击匈奴为保护北线而发兵,东汉驱羌乱,皆为打通南线而出师,皆与保障东西陆路交通线有关。唐安始之乱后,陇右为吐番所据,南线与中线梗阻,故唐末五代多取北线。南北分治时期,北线多由入据中原的游牧民族控制,如:北魏、北周,后来的西夏。我国南方与西域的联系则多由南线(经过四川)。从地理条件比较,北线虽然最近捷,但沿途干旱缺水,补给条件较差,南线虽然条件较好,但过于迂远。惟有中线,不太迂远,沿途条件又适中,所以才在宋元以后成为最经常的线路。综述:丝绸之路东段三条干线的选择取决于由何地渡黄河最为安全、便捷,这一点又受从哪里越过陇山(六盘山)的限制。由陇县逾六盘山则必南下天水小盆地,走南线。由平凉、隆德翻越陇山,则选中线至兰州。由萧关出固原西北逾六盘山,则只能行北线。西汉击匈奴为保护北线而发兵,东汉驱羌乱,皆为打通南线而出师,皆与保障东西陆路交通线有关。唐安始之乱后,陇右为吐番所据,南线与中线梗阻,故唐末五代多取北线。南北分治时期,北线多由入据中原的游牧民族控制,如:北魏、北周,后来的西夏。我国南方与西域的联系则多由南线(经过四川)。从地理条件比较,北线虽然最近捷,但沿途干旱缺水,补给条件较差,南线虽然条件较好,但过于迂远。惟有中线,不太迂远,沿途条件又适中,所以才在宋元以后成为最经常的线路。

  28. 由武威出发,经张掖、酒泉至敦煌。敦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丝绸之路东段与中段的结合部与西去道路的分叉点。明代将控制点东移至嘉峪关。

  29. 敦煌

  30. 阳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大方盘城)、玉门关(小方盘城)是出西域的必经之地,阳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大方盘城)、玉门关(小方盘城)是出西域的必经之地,

  31. 丝绸之路干道西段:【南道】由敦煌出发,出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或阳关(今敦煌市西南),穿过白龙堆(今白龙堆沙漠)到楼兰(今罗布泊西北部),经鄯善的扜泥城(今若羌附近),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和田市)、皮山、莎车、至疏勒(今喀什)。此道开于西汉,又名五船道。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南移,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今日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丝绸之路干道西段:【南道】由敦煌出发,出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或阳关(今敦煌市西南),穿过白龙堆(今白龙堆沙漠)到楼兰(今罗布泊西北部),经鄯善的扜泥城(今若羌附近),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和田市)、皮山、莎车、至疏勒(今喀什)。此道开于西汉,又名五船道。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南移,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今日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

  32. 丝绸之路中段南线——楼兰古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33. 丝绸之路中段南线独特的雅丹地貌,最艰苦的一段行程丝绸之路中段南线独特的雅丹地貌,最艰苦的一段行程

  34. 天山北道  安西→星星峡(唐代莫贺延碛) →哈密→分两支:吐鲁番→焉耆;巴里坤→吉木萨尔(唐代北庭都护府)→乌鲁木齐→翻越婆罗科努山到伊犁霍城, →热海→碎叶。  汉代这条线因匈奴骚扰未开通,曹魏以后,控制了伊吾(哈密),隋朝派薛世雄筑伊吾新城,唐改伊州。这条北道才渐渐成为丝路中段的重要通道。从哈密向北要穿越天山余脉巴里坤山,然后进入天山北麓,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又称:别什八里,元、明、清一直是联接漠北与西域的交通枢纽。

  35. 唐以后中道一直经由吐鲁番盆地,那里有高昌、交河二城,唐以后中道一直经由吐鲁番盆地,那里有高昌、交河二城,

  36. 高昌城,宋代为西州回鶻控制,明代设关,对过往行人登记。高昌城,宋代为西州回鶻控制,明代设关,对过往行人登记。

  37. 高昌城,模仿中原形式建造的城市。附近墓葬出土许多文书。高昌城,模仿中原形式建造的城市。附近墓葬出土许多文书。

  38. 吐鲁番盆地的本师前部故地,唐代交河城。

  39. 交河古城

  40. 伯孜克里克石窟

  41. 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丝织品:缣、紬,及写本文书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丝织品:缣、紬,及写本文书

  42. 丝绸之路中段北线,经塞里木湖、伊犁西通中亚丝绸之路中段北线,经塞里木湖、伊犁西通中亚

  43. 丝绸之路中段南线,经喀什,西南通向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丝绸之路中段南线,经喀什,西南通向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

  44. 由帕米尔翻越喀位昆仑山的红其拉甫山口或明铁盖山口,就进入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地区;如果穿越瓦罕走廊则进入阿富汗北部。西汉时大月氏人占领了那个地区,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统一了北起阿姆河,南至印度河上游的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汇合点。由帕米尔翻越喀位昆仑山的红其拉甫山口或明铁盖山口,就进入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地区;如果穿越瓦罕走廊则进入阿富汗北部。西汉时大月氏人占领了那个地区,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统一了北起阿姆河,南至印度河上游的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汇合点。

  45. 塔什库尔干(公主堡)

  46. 小结综述:丝绸之路中段有几个重要的关结点,也是数条道路分叉或汇聚的地点。如: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碎叶,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安西四镇治所变化总不离这五座城池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古代丝路不绕过帕米尔山结?这是长期以来颇为吸引人的一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地质因素的稳定性和历史条件的多变性二方面来理解:  ⑴帕米尔山结是喀拉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巴达克一瓦罕山、天山—萨雷科尔山等几条山脉的结合点,所以也有多条道路的汇点。  ⑵古代穿越帕米尔山结的山路受贵霜吸引,公元初,贵霜曾是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中介。也正是这度高山,使我国历史上三次向西方的开拓受阻:汉代班超攻康居不下,唐代高仙芝远征渤津,清代乾隆追剿回部大小和卓之叛。小结综述:丝绸之路中段有几个重要的关结点,也是数条道路分叉或汇聚的地点。如: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碎叶,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安西四镇治所变化总不离这五座城池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古代丝路不绕过帕米尔山结?这是长期以来颇为吸引人的一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地质因素的稳定性和历史条件的多变性二方面来理解:  ⑴帕米尔山结是喀拉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巴达克一瓦罕山、天山—萨雷科尔山等几条山脉的结合点,所以也有多条道路的汇点。  ⑵古代穿越帕米尔山结的山路受贵霜吸引,公元初,贵霜曾是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中介。也正是这度高山,使我国历史上三次向西方的开拓受阻:汉代班超攻康居不下,唐代高仙芝远征渤津,清代乾隆追剿回部大小和卓之叛。

  47. 丝绸之路西段: 指葱岭以西,也可以分为南、中、北三条路,分别与中段之三条路相接。①南道,与我国西域南道相接帕米尔山结→克什米尔(大、小勃律)→印度;帕米尔山结→瓦罕谷地(Wakhan) →阿富汗、昆都士(Qunduz) → 喀布尔(Kabul)→开伯尔山口→白沙瓦(Peshavar)→巴基斯坦②中道,阿克苏→碎叶→怛罗斯(Talas)→撒马尔罕(Samarkand);喀什(疏勒镇) →费干尔纳盆地(Farghana)→撒马尔罕(Samarkand);撒马尔罕→布哈拉(Bukhara) →伊朗→巴格达→地中海沿岸③北道(与我国天山北路相接),碎叶→怛罗斯→咸海北岸→伊蒂尔城(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西北)→黑海北岸→欧洲。

  48. 综述:丝绸之路西段有几个重要的关结点,也是数条道路分叉或汇聚的地点。如: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碎叶,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安西四镇治所变化总不离这五座城池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古代丝路不绕过帕米尔山结?这是长期以来颇为吸引人的一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地质因素的稳定性和历史条件的多变性二方面来理解:⑴帕米尔山结是喀拉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巴达克一瓦罕山、天山—萨雷科尔山等几条山脉的结合点,所以也有多条道路的汇点。⑵古代穿越帕米尔山结的山路受贵霜吸引,公元初,贵霜曾是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中介。也正是这度高山,使我国历史上三次向西方的开拓受阻:汉代班超攻康居不下,唐代高仙芝远征渤津,清代乾隆追剿回部大小和卓之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最经常使用的通道,她的每一段都有许多叉道,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通路。其东段,应注意穿越陇山(六盘山),渡过黄河的几个关结点;中段应注意其在绿洲之间的跳跃穿插,掌握几条道路的分叉或结合点。这些地方古代都可以形成城市或关口。历史时期设置较高一级主管一个区域的长官治所,如:安西四镇。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的著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固定地沿某一道一直走下去都是依据当时政治情况而选择。综述:丝绸之路西段有几个重要的关结点,也是数条道路分叉或汇聚的地点。如: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碎叶,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安西四镇治所变化总不离这五座城池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古代丝路不绕过帕米尔山结?这是长期以来颇为吸引人的一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地质因素的稳定性和历史条件的多变性二方面来理解:⑴帕米尔山结是喀拉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巴达克一瓦罕山、天山—萨雷科尔山等几条山脉的结合点,所以也有多条道路的汇点。⑵古代穿越帕米尔山结的山路受贵霜吸引,公元初,贵霜曾是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中介。也正是这度高山,使我国历史上三次向西方的开拓受阻:汉代班超攻康居不下,唐代高仙芝远征渤津,清代乾隆追剿回部大小和卓之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最经常使用的通道,她的每一段都有许多叉道,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通路。其东段,应注意穿越陇山(六盘山),渡过黄河的几个关结点;中段应注意其在绿洲之间的跳跃穿插,掌握几条道路的分叉或结合点。这些地方古代都可以形成城市或关口。历史时期设置较高一级主管一个区域的长官治所,如:安西四镇。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的著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固定地沿某一道一直走下去都是依据当时政治情况而选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