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614 Views
智能障礙者常見的精神異常 及其處理. 徐立仁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精神部 2006/10/11. 智能障礙 學習疾患 發展性運動協調疾患 溝通疾患 廣泛性發展疾患. 注意力缺失 / 過動疾患 餵食及飲食性 疾患 抽動性疾患 排泄性疾患 分離焦慮疾患. 通常初診斷於嬰兒、兒童、青春期的精神疾病. 第ㄧ軸: 臨床疾患 第二軸: 人格疾患 智能不足 第三軸: 一般性醫學狀況 第四軸:心理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第五軸:功能的整體評估( GAF Scale ). 精神科五軸診斷.
E N D
智能障礙者常見的精神異常及其處理 徐立仁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精神部 2006/10/11
智能障礙 學習疾患 發展性運動協調疾患 溝通疾患 廣泛性發展疾患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 餵食及飲食性疾患 抽動性疾患 排泄性疾患 分離焦慮疾患 通常初診斷於嬰兒、兒童、青春期的精神疾病
第ㄧ軸:臨床疾患 第二軸:人格疾患 智能不足 第三軸:一般性醫學狀況 第四軸:心理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第五軸:功能的整體評估(GAF Scale) 精神科五軸診斷
輕度 50-70 IQ 占 85% 約9-12歲 小學六年級 中度 35~49 IQ 占 10% 約6-9 歲 小學二年級 重度 20~ 34 IQ 占 3-4 % 約3-6歲 極重度 < 20 占1-2% 約 < 3歲 特徵 : 共病性高,是一般人的三~四倍 診斷標準 : 1.智能衡鑑 2.適應功能 3. 18歲前初發 盛行率 : 1 % 邊緣性智能 : 71-84 智 能 障 礙( Mental Retardation )
致病原因:多屬器質性 1. 基因遺傳:父母年齡過大、放射線照射等 2. 胎兒期因素:母體懷孕期的生理、心理、營養 (Prenatal) 健康狀況。 3. 嬰兒期因素:早產、體重過輕而影響神經系統 (Perinatal)發育。 4. 後天性疾病 5. 環境及社會文化因素 智 能 障 礙(二)
臨床特徵(一): 輕度: 直到上學後才被診斷出,學齡前的溝通技巧及 溝通能力都尚能應付。 中度: 比輕度更早被診斷出,溝通能力發展遲緩,小學階段即 可感到被孤立,自助技巧是訓練重點,在支持性環境督 導下,仍可勝任職業訓練目標。 重度: 語言能力極有限,非語言溝通增加,動作發展差,行為 訓練以增加有限自我照顧能力。 極重度:溝通及動作技巧皆極有限,終身需密集督導 。 智 能 障 礙(三)
臨床特徵(二): 比正常人更易出現 過動 挫折忍受力低 攻擊性 情緒不穩定 重複、刻板動作 自傷行為 智 能 障 礙(四)
共病性: 智障越嚴重,合併其他精神疾病比率就越高。 約四成 4-18 歲智障患者至少符合一種以上精神疾病。 輕度智障較常出現破壞行為及品性疾患。 重度則較易出現自閉及自我傷害行為。 極重度則較少出現精神症狀。 智 能 障 礙(五)
定義 : 多種發展領域有嚴重而廣泛的障礙 發展的領域障礙包括: 社交互動、語言溝通、刻板的行為和興趣。 診斷類別: 自閉症、Rett氏症、兒童期崩解疾患、Asperger氏症、及其他未註明 常伴隨智能不足與各類型的一般醫學疾患 廣 泛 性 發 展 疾 患(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發生率:0.02-0.05%,♂:♀=3.5:1,75% 智障 基本特性: 1. 社會互動缺損 2. 溝通及語言困難 3. 局限的行為、活動與興趣。 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可以補足先天學習能力的 缺陷。 自閉性疾患( Autistic Disorder )
診斷標準 : A 1(注意力不集中) 或 A2(過動 –衝動) 有一項成立 A1/A2 成立需要其中的六小項符合且滿六個月以上 B. 七歲以前發生症狀 C. 兩種以上的場合 D. 臨床重大損害 ( 社會、學業、職業) E . 排除PDD , 精神病、精神官能症、人格疾患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 (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恐慌症 強迫症 物質濫用/依賴 適應障礙 人格疾患 行為問題 常見的青少年精神科疾病
發病形式 : 潛隱性或急性發病 ♂15-25 ♀25-35 診斷依據:妄想、幻覺、言語混亂、行為怪異負性症狀;再加上功能下降及總期間達六個月以上。 病程:常呈慢性化 終身盛行率 : 1 – 2 % 預後差的因素 : 早發 , 支持系統差 50% 自殺過,10 % 死於自殺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
發病形式 : 常發生於青少年時期 (5-60 歲) 診斷依據 : 高昂或易怒心情、自誇、話多、活動量大、易分心、思考飛馳、睡眠需求少、不當的消費或性趣;包括三項以上併功能損害。 病程 : 大部分病人是以憂鬱開始的,但是約有10% ~ 20%只有躁態發作 ,隨著病程進展, 兩次發作的時間會縮短,五次發作以後,大致上會固定隔一段時間發作( 6-9 m ),所以早期控制躁鬱症是必要的。有 10 % 慢性化。 終身盛行率 : 1% 尤其有藥物濫用史、病前功能差、精神病症狀、憂鬱症狀 與男性等預後較差。 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
症狀 : 心情低落、沒興趣、失眠/嗜眠、疲累、胃口變差、行為激動或遲緩、無價值感或無望感、思考力變差/不易專心、自殺意念等五項以上併功能減損達兩週以上。 病程:未治療是6-13m,有治療約3m 緩解。 終身盛行率 : 10-25 %, ♀>♂ 2/3自殺過 ,15%死於自殺。 共病性:物質濫用 與 焦慮症。 重鬱症( Major Depression )
自殺 的現象學 1. 2002年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三名 2. 多數具有精神病史,以憂鬱症為主。 3. 與成年人的相異處 青少年自殺之高危險群:1.具有家庭問題與學校適應問題的青少年,現存憂鬱 、缺乏問 題解決力、酗酒與藥物濫用的身心問題。 2.在校適應佳,但卻面臨一些家庭問題及個人身心問 題。 3.目前無面臨家庭及學校壓力,但有現存身心問題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自殺(1)
評估:直接詢問是否有自殺的意念!如發現有明確自殺計劃或準備,絕不可忽視或置之不理,須立即探取危機處置措施。 輔導原則:1.青少年的自殺傾向及行為,常是一種溝通的訊息,他們常常是矛盾的,不像大人般,心意如此堅決,因此處理得當,可以避免悲劇發生。 2 教導青少年防衛自殺的武器 例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建 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 青少年的自殺(2)
陣發性的焦慮緊張:恐慌症、畏懼症。 持續性的焦慮:廣泛性焦慮症、PTSD、 急性壓力疾患。 症狀:心血管、呼吸、骨骼肌肉、腸胃、睡眠等身心俱疲的不適。 以抗焦慮劑為主,助眠劑和抗鬱劑為輔。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s )
核心症狀: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性質是自己產生的、知道是不合理、但無法控制。核心症狀: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性質是自己產生的、知道是不合理、但無法控制。 四大主題:污染、性、攻擊、次序。 強迫行為:清洗、檢查、默禱 、排序。 終身盛行率 : 2-3 %,♂>♀( teenage) 預後不佳的因子:早發、怪異內容、憂鬱、人格疾患 預後佳的因子:很好的社交和工作適應、有促發因子 陣發性episodic 。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常見精神科藥物治療 • 及其副作用簡介
分類:傳統藥物對精神分裂症之正性症狀控制較佳; 新一代非典型藥物則同時對負性症狀有改善作 用。 適應症:各種精神病狀態(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器質性精神病、老年癡呆症等)、躁症、激動等。 長效針劑 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
副作用: 一、神經系統1. 錐體外徑症候群(EPS):a. 急性不自主運動 b. 類 巴金森症候群 c. 靜坐困難 d. 遲發性不自主運動 2. 抗精神病藥惡性症候群(NMS) 3. 痙攣 二、心臟血管系統 :姿勢性低血壓 三、消化系統:口乾、便秘 四、泌尿系統 五、其他:體重增加等 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
適應症:情感障礙症 常用藥物 一、鋰鹽:需做血液濃度監測,避免中毒。 常見副作用為:嘔心、稀便、口渴及頻尿、手微 抖、面皰、體重增加等。長期治療則需追蹤甲狀 腺功能及腎功能。 二、癲通(Carbamazepine):少數病人會發生嚴重貧 血及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皮膚方面之副作用。 三、帝鈸癲(Valproate):肝毒性 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
適應症: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 種類:三/四環抗鬱劑、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SRI)、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回收抑制劑( NDRI)、正腎上腺素及特殊血清素抗鬱劑(NaSSA) 等 常見副作用:腸胃不適、嘔心、嗜睡、性功能障礙等 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s)
適應症:各式焦慮症(恐慌、強迫症等)、失眠、 適應障礙症、酒癮戒斷等 注意事項: 1. 肺功能差及老年人需小心劑量。 2. 連續服用超過一星期以上,勿突然停藥。 3. 勿使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肌無力症患者。 4. 長期服用易影響記憶力。 5. 勿與酒精合併使用。 6. 成癮性問題 抗焦慮劑及安眠藥
適應症:注意力不足症 常用藥物:Methylphenidate(Retalin) 副作用:胃口變差、失眠、心跳加快等 中樞神經刺激藥(Central stimu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