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18 Views
第二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类. 第二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在生物分类发展史上,出现各种不同的分类体系是必然的。首先,随着人们分类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众多新物种的不断被发现,分类体系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如一些新阶元的设立等)。其次,由于分类学家们对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的见解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学说,也会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 一、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分类体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二、 历 史 上 出 现 的 主 要 分 类 体 系.
E N D
第二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类
第二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在生物分类发展史上,出现各种不同的分类体系是必然的。首先,随着人们分类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众多新物种的不断被发现,分类体系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如一些新阶元的设立等)。其次,由于分类学家们对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的见解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学说,也会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 一、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分类体系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二、 历史上出现的主要分类体系 人们很早就把动物分成4大类群(虫、鳞、介、羽)或5大类群(虫、鳞、介、禽、兽)。 • 分类学始祖林奈(Lnnaeus,1758):最早把昆虫分为7目; • 勃劳尔(Brauer,1885):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下分17目; • 波尔纳(Borner,1904):又把有翅亚纲分为不全变态和全变态2类,下分22目; • 布鲁斯和梅兰德(Brues & Melander,1932):分为无翅和有翅2亚纲、34目; • 我国昆虫分类学家周尧(1947、1950、1964):分4亚纲、33目; • 陈世骧(1958):分3亚纲、33目; • 蔡邦华(1955):分为2亚纲、34目等。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三、六足总纲体系 六足总纲(Hexapoda)分类体系是近些年来新提出的分类体系,相当于传统的、广义的昆虫纲(只是把原来昆虫纲无翅亚纲中的3个目提升为纲),而内部体系并未打乱,已逐步为国内外广大分类学者所普遍接受。 六足总纲下设4个纲:原尾纲(即广义昆虫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纲(即广义昆虫纲中的弹尾目)、双尾纲(即广义昆虫纲中的双尾目)和昆虫纲(狭义,即广义昆虫纲无翅亚纲中的缨尾目和无翅亚纲中的所有类群)。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1.原尾纲(Protura)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据推算,可能出现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 原生无翅;体细长、微小(体长2mm以下),口器为咀嚼内藏式;无触角、复眼和单眼;前足发达,向前上方举起,代替触角;第1~3腹节保留附肢遗迹。 增节变态。多生活于石下、落叶下的湿润土中,取食腐殖质、菌类。华山螈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 Yin。 全世界已知650种,中国160余种。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2.弹尾纲(Collembola) 俗称跳虫。是昆虫化石中发现年代最早类群,形成于泥盆纪,距今近4亿年。腹部6节,第1、3、4节分别生有腹管、握弹器和弹器3对附肢;体长1~3mm;口器咀嚼内藏式;触角4~6节。 表变态。多生活在潮湿、避阴、积水处,以腐植质、菌类为食,少数取食孢子、菜苗等。如萝卜拟跳虫Onychiurus gimetarius L.。全世界已知6000种,中国193种。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3.双尾纲(Diplura) 俗称铗尾虫。化石发现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体小而细长,白色;口器咀嚼内藏式;触角长,丝状或念珠状;无单眼和复眼;腹部10节,第1~7腹节腹面各生有1对基节囊泡和1对刺突,尾须丝状或铗状。生活于石下、腐木、落叶、土中等隐藏场所,以腐殖质、菌类等为食。如伟铗八Atlasjapyx atlas Chou et Huang。 表变态。一生脱皮多次,直至发育成熟后,还出现多次脱皮。全世界已知800余种,中国30余种。
第一节 昆虫分类体系的演变 4.昆虫纲(Insecta ) 身体微小至极大型,体形千姿百态。口器类型有多种变化,外露式;通常有单眼和复眼;足和翅类型多样。栖境复杂,但多为陆生,栖息于各种场所;食性范围广泛,约计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2.4%是寄生的,还有17.3%是腐食性的。 变态类型较多,主要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多数种类为经济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其中又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两大类群。
第二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六足总纲(广义、传统的昆虫纲): 原尾纲(广义昆虫纲中的无翅亚纲、原尾目,原生无翅) 弹尾纲(广义昆虫纲中的无翅亚纲、弹尾目,原生无翅) 双尾纲(广义昆虫纲中的无翅亚纲、双尾目,原生无翅) 昆虫纲(狭义昆虫纲,含32个目): 无翅亚纲(广义昆虫纲中的无翅亚纲缨尾目,原生无翅): 石蛃目 衣鱼目 有翅亚纲(广义昆虫纲中的有翅亚纲,有翅或次生无翅): 包括30个目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一、衣鱼目(Zygentoma) 鉴别特征 通称衣鱼。体纺锤形,胸宽、腹端尖;复眼退化;腹部11节,第2~9节具成对刺突;有丝状尾须和中尾丝,呈3尾状;体表密被鳞片。 生物学 表变态,成虫仍保持继续脱皮特性。分布广,喜温暖、潮湿环境,多生活在湿地、朽木、土中、林地腐叶间,有一定危害,也有的生活在室内,主要危害纸张、书画、衣服、杂物等。全世界已知约250种,中国已知仅8种,如多毛栉衣鱼Ctenolepisma villosa(Fabr.)。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石蛃目(Microcoryphia) 鉴别特征通称石蛃,简称蛃。体近纺锤形,胸部粗大而向背侧拱起;复眼发达;腹部11节,第2~9腹节具成对刺突,腹末有尾须和中尾丝,似3尾状;体表密被鳞片。 生物学表变态。分布范围广,主要生活在苔藓、石缝、枯枝落叶等阴暗潮湿处。食性广,主要取食腐败植物、藻类、苔藓、菌类等。全世界已知250种,中国已知12种,如浙江跳蛃Pedetontus zhejiangensis Xue et Yin。
稚 虫 成 虫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三、蜉蝣目(Ephemeroptera) 鉴别特征柔软纤细;口器退化咀嚼式;触角刚毛状;翅膜质,脉纹网状,前翅明显大于后翅;腹末有1对尾须,多具中尾丝。 生物学原变态,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类群。稚虫水中生活1~3年,脱皮数十次。取食水中藻类植物,也捕食微小动物,成虫不取食,趋光性强,寿命短。可作为水生动物食物和水质检测。目前已知2250种,中国已知250种,如黄河花蜉Potamanthus luteus L.。
豆娘交尾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四、蜻蜓目(Odonata) 鉴别特征 触角刚毛状;复眼极发达、单眼3个;头大,能活动自如,口器咀嚼式;中、后胸发达,向前倾斜;翅膜质、狭长,翅脉网状;腹部细长,10节。 生物学 半变态。稚虫水生,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益大于害。成虫多以串连方式交配,以点水方式产卵。全世界已知5000余种,我国已知400余种。可分为蜻蜓、豆娘两大类群。如蓝小蜻Diplacodes bipunctata。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五、襀翅目(Plec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石蝇。体软而扁平;口器咀嚼式、软弱;胸部3节等长;翅膜质,前翅狭长,后翅有宽大的臀叶;腹部11节,腹末有尾须1对。 生物学半变态。稚虫脱皮次数较多,捕食其它水生昆虫或藻类;多数种类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少数取食地衣、真菌、植物嫩芽等。全世界已知2300种,中国已知313种,如叉襀Nemoura geei Wu。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六、蜚蠊目(Blattodea) 鉴别特征 俗称蟑螂、土鳖或土圆等。体阔而扁平;前胸背板发达盖及头部;口器咀嚼式;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有的雌虫无翅;尾须短;常具有臭腺。 生物学 渐变态。喜黑暗环境,杂食性。喜食腐败物质;或室内取食各种食品,传播疾病,为全球性卫生害虫。土鳖为重要药用昆虫。全世界已知3684种,中国已知240种,如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七、等翅目(Is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白蚂蚁。体乳白、灰黄或黑色;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或无翅,前、后翅形状、翅脉相似。 生物学渐变态。属多型性和社会性昆虫。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害植物、木材及木制门、窗、房、桥梁建筑和家具等。全世界已知3000余种,中国已知400余种,如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八、螳螂目(Mantodea) 鉴别特征 俗称刀螂。头三角形,活动自如;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口器咀嚼式;前胸长,前足捕捉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扇状。 生物学 渐变态。捕食其它昆虫等,具互相残杀习性。有拟态现象。卵鞘(螵蛸)可入药。 全世界已知2200余种,中国已知112种,如中华大刀螳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九、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鉴别特征体小而细长,多白色;有或无复眼,无单眼;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中、后胸背板形状相似,无翅;腹部10节,尾须1对、细长。 生物学特性渐变态。成、幼虫体形相似,多生活于1500~6500m高海拔寒冷地区。白天隐蔽在碎石下、苔藓泥土中。杂食性,取食植物或小虫尸体。全世界已知29种,中国仅发现1种,如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 Wang(1986年王书永在长白山首次发现)。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革翅目(Dermaptera) 鉴别特征 俗称蠼螋、铗板虫等。体狭长,扁平而坚;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前翅短、革质、末端平截,后翅膜质,扇形,翅脉放射状; 腹末具1对钳状尾须。 生物学 渐变态。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多栖息与石下、枯枝落叶、潮湿、腐植质较多的场所。杂食性,捕食小形昆虫、取食腐烂植物与花粉等,少数寄生性。全世界已知1200余种,中国已知约220种,如欧州蠼螋Forficula auricularia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一、直翅目(Othoptera) 鉴别特征包括蝗虫、蝼蛄、螽蟖、蟋蟀等。口器咀嚼式;前胸大而明显,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足,前、中足步行或前足开掘式;产卵器多发达;常有听器和发音器。 生物学渐变态。多植食性。全世界已知20000余种,我国已知1000多种,如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 manilensi(Meyen)。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二、竹节虫目(Phasmatodea) 鉴别特征俗称竹节虫。大型到极大型,有拟态现象,似竹杆或树叶;口器咀嚼式;有或无翅,有翅种类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发达;足细长,易折断,可再生。 生物学渐变态。分布广,以热带地区居多。植食性,主要取食禾本科杂草和树叶。全世界已知2500种,中国已知150种,如棉杆修Sipyloidea sipylus (Westwood)。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三、螳修目(Mantophasmatodea) 鉴别特征 触角丝状;无单眼;下口式,口器咀嚼式;下颚须5节;翅退化;胸部各节背板都稍盖过其后一节背板;跗节5节,基部4节有爪垫,爪间突发达。 生物学 渐变态。前、中足均有捕食功能。于2002年建目,全世界已知5种,中国尚无记载。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四、纺足目(Embioptera) 鉴别特征通称足丝蚁。头大,复眼小,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足第1跗节膨大,能纺丝织网;胸部与腹部长度相仿;雄性有翅,翅脉简单,雌性无翅;腹部10节,具短小尾须。 生物学渐变态。多生活在树皮缝内、土中、石下的蚁穴、白蚁巢内等环境。取食树木枯皮、苔藓和地衣等。全世界已知约300种,我国已知6种,如桑氏丝蚁Oligotoma saundersii(Westwood)。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五、缺翅目(Zoraptera) 鉴别特征体微小,似白蚁;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胸部长,有翅者膜质、易脱落、翅脉简单;尾须1节。 生物学渐变态。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生活于常绿阔叶林地、死树、朽木及含有腐植质的环境中。全世界已知20多种,中国仅知2种(黄复生1974年于西藏首次发现),如中华缺翅虫Zorotypus sinensis Huang。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六、啮虫目(Psoc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啮或书虱。口器咀嚼式,头大,后唇基发达突出;前胸小,细缩如颈;翅膜质或无;无尾须。 生物学渐变态。多数生活在树干、叶片上,少数室内生活。多植食性和菌食性,取食菌类、面粉、书籍等,少数捕食蚧类和蚜虫等。全世界已知4658种,我国已知585种,如黄冠带麻啮Trichadenotecnum imperatorium Li。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七、食毛目(Mallophaga) 鉴别特征俗称羽虱或鸟虱。体小而扁平,多为白色;头大而宽扁;口器咀嚼式,上颚大而具齿;复眼小或退化,无单眼;前胸分离,中、后胸愈合,次生无翅,攀悬足。 生物学渐变态。分布范围甚广,多数种类寄生于鸟禽体,少数种类以寄主羽毛和皮肤及分泌物为食,为畜牧业重要害虫。全世界已知4500种和亚种,我国已知120余种,如牛毛虱Bovicola bovis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八、虱目(Anoplura) 鉴别特征俗称虱子。体形特征与食毛目相似。体小而扁平,白或黑色;口器刺吸式(与食毛目的主要区别);胸部各节愈合,次生无翅,攀悬足。 生物学渐变态。分布广,外寄生哺乳动物吸食血液,传播疾病,终生不离开寄主,为重要卫生害虫。全世界已知约500余种和亚种,我国已知65种,常见如人体虱Pedliculus humanus cororis (De Geer)。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十九、缨翅目(Thysan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蓟马。微小至小型;口器锉吸式;触角丝状, 末端数节尖;缨翅,最多2~3条纵脉;跗节1~2节,末端有泡状中垫;产卵器管状或锯状。 生物学渐变态。分布广,多为植食性,生活在花丛草际间;少数菌食性及肉食性,取食菌类或捕食蚜虫、螨类等。全世界已知6000种,我国已知340种,如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iatus(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同翅目(Homoptera) 鉴别特征包括蝉、蚜、蚧等重要类群。口器为典型刺吸式;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雄虫多具发音器;产卵器发达;多具蜡腺。 生物学多为渐变态,少数过渐变态;产卵于植表或组织内;多为农业害虫,危害栽培植物和传播植病,少数为观赏昆虫、资源昆虫。全世界已知45000余种,中国已知约3000种,如蚱蝉Oyptotympana atrata (Fabr.)。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一、半翅目(Hemiptera) 鉴别特征俗称蝽。体扁平状、坚硬;口器典型刺吸式;前翅半鞘质;触角丝状;体腹面常具臭腺。 生物学渐变态。分布极广,栖境较复杂,多数陆生、少数水生;多数植食性,少数捕食性。全世界已知38000多种,中国已知约3100种,如斑须蝽Dolycoris baccrum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二、广翅目(Megoloptera) 鉴别特征 通称为齿蛉、泥蛉。头大;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宽大,方形或长方形;翅膜质,翅脉网状,边缘不分叉。 生物学 全变态。我国主要分布南方。幼虫水生。成、幼虫均捕食性。全世界已知300余种,我国已知70余种,如东方巨齿蛉Acathacorydalis orientalis (MacLachlan)。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三、蛇蛉目(Raphidioptera) 鉴别特征头较大、后部缢缩;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延长,呈颈状;翅膜质,翅脉网状;雌虫产卵器细长。 生物学完全变态。分布范围较窄,幼虫多生活于树皮下,成、幼虫均捕食性。全世界已知约200种,我国已知9种,如西岳蛇蛉Agulla xiyue Yang et Chou。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四、脉翅目(Nouroptera) 鉴别特征 俗称草蜻蜓、蚁蛉等。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念珠状等;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网状,在翅缘多分叉,少数种类脉少而简单。 生物学 完全变态。成、幼虫均为捕食性,多以蚜虫、蚧、叶蝉、叶螨为食,有的已用于生物防治。全世界已知4500种,我国已知640种,如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atata Wesmae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五、鞘翅目(Cole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甲虫。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类型有丝状、栉齿状、鳃叶状、膝状等;前翅鞘翅,后翅膜质;前胸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 生物学全变态。分布甚广;幼虫有蛃型、蛴螬型等;有植食性、肉食性、寄生性和腐食性。全世界已知35万种,中国已知7000种,如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六、捻翅目(Strepsiptera) 鉴别特征体微小形,口器咀嚼式;雌虫无翅,体形似幼虫,无眼、足和翅,头外露寄主体外,腹部袋状,终生寄生;雄虫触角4~7节,栉齿状或鳃状;前翅退化为平衡棒,后翅膜质、扇形,翅脉极少。 生物学复变态。营寄生性生活,多寄生于蚤蝼、叶蝉、飞虱、土蝽等体内。全世界已知约400种,我国已知23种,如拟蚤蝼扇Tridactyloxenos coniferus Yang。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七、长翅目( Mec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蝎蛉、举尾虫。头延长呈喙状,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翅膜质、较狭长;前胸小,中、后胸发达,雄虫外生殖器膨大,上举似蝎尾。 生物学完全变态。多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成、幼虫均肉食性。全世界已知500种,我国已知约150种,如斜带蝎蛉Panorpa obliquifascia Chou et Wang。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八、双翅目(Diptera) 鉴别特征主要包括蝇、虻、蚊类等。复眼发达;触角有丝状、具芒状等;口器舐吸式或刺吸式;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生物学完全变态。行孤雌生殖、幼体生殖等;食性复杂,有植食性、寄生性和捕食性等。全世界已知12万种,我国已知5000种,如家蝇Musca domestica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二十九、蚤目(Siphonaptera) 鉴别特征通称蚤、跳蚤。体小、侧扁,皮肤坚韧;无复眼,单眼0~2个;触角较短小,棒状;口器刺吸式;后足跳跃式;次生无翅。 生物学 完全变态。成虫外寄生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体上,吸血传病。全世界已知2500种和亚种,我国已知640种,如人蚤Pulex irritans L.。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三十、毛翅目(Trichoptera) 鉴别特征 体形似蛾,俗称石蛾。触角丝状、细长;口器退化咀嚼式;毛质翅,翅脉接近模式脉相。 生物学 全变态。幼虫水生,吐丝缀砂石、枯枝等作成筒状巢,藏匿其中。多以藻类为食或捕食水中小虫,是淡水养殖饲料。全世界已知约1万种,我国已知850种,如银纹长角石蛾Setodes argentata Mats.。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三十一、鳞翅目(Lepidopitera) 鉴别特征通称蛾、蝶类。体小至大型,触角类型各异,丝状、栉齿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鳞翅,前翅大,后翅小,颜色多变。 生物学全变态。分布广,多为陆生;多数植食性,以幼虫危害农、林作物和药材等。全世界已知20万种,我国已知8000种,如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家蚕Bombyx mori L.等。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 三十二、膜翅目(Hymenoptera) 鉴别特征俗称蜂、蚁。复眼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翅钩连锁;雌产卵器发达,通常为锯状、针状等。 生物学完全变态。多为肉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少数植食性,其中不少种类为重要天敌资源。全世界已知10万种,我国已知约7000种,如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
本章重点和复习思考题 1. 掌握六足总纲的分类体系及各纲的区别特征。 2. 熟记昆虫纲中32个目的中文名及拉丁学名。 3. 至少掌握昆虫纲各目2条主要识别特征。 4. 简述广义的昆虫纲和狭义的昆虫纲与六足总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