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802 Views
第29章 脂类的生物合成. 甘油的合成 脂肪酸的合成 二者分别转变为3—磷酸甘油和脂酰 CoA 后的连接. NADH+H +. NAD +. -. -. -. CH 2 OH. CH 2 OH. CH 2 OH. -. -. -. C=O. HO-CH. HO-CH. CH 2 O-P. CH 2 O-P. CH 2 OH. 3-磷酸甘油脱氢酶. 一 甘 油 的 生 物 合 成. 1、. 来自 EMP 途径. 磷酸酶. Pi. 2、 来自脂肪的水解. 甘油激酶. 3-磷酸甘油. 甘油+ ATP.
E N D
甘油的合成 • 脂肪酸的合成 • 二者分别转变为3—磷酸甘油和脂酰CoA后的连接
NADH+H+ NAD+ - - - CH2OH CH2OH CH2OH - - - C=O HO-CH HO-CH CH2O-P CH2O-P CH2OH 3-磷酸甘油脱氢酶 一 甘 油 的 生 物 合 成 1、 来自EMP途径 磷酸酶 Pi 2、来自脂肪的水解 甘油激酶 3-磷酸甘油 甘油+ATP
二 脂 肪 酸 的 生 物 合 成 •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 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㈠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基本过程:乙酰CoA→软脂酸→其它脂肪酸 细胞内定位:细胞质
1. 乙酰CoA(碳源)的来源及转运 • 来源 • 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糖) • 脂肪酸的β-氧化 • 氨基酸的氧化 • 转运 • 柠檬酸穿梭(三羧酸转运体系)
线粒体基质 脂肪酸氧化 丙酮酸羧化酶 柠檬酸穿梭(三羧酸转运体系)
O = CH3-C~SCOA+HCO3-+H++ATP O = HOOC-CH2-C~SCOA 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来自乙酰CoA 和碳酸盐) • 一分子软脂酸合成时,8个2C单位中,1个为乙酰CoA,其它7个为丙二酸单酰CoA参与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 +ADP+Pi
乙酰-CoA羧化酶(别构酶) • 组成 • 存在形式 • 作用机制
组 成 • 生物素羧化酶 • 羧基转移酶(转羧酶) •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
存 在 形 式 • 原核生物乙酰-CoA羧化酶:上述三种蛋白质组成复合体。 • 真核生物乙酰-CoA羧化酶: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上述三种蛋白质位于同一条多肽链上。
CO2 CO2 O = CH3-C~SCOA 作 用 机 制(柠檬酸正调节,软脂酰COA变构抑制) 生物素羧化酶 ATP+HCO3-+BCCP-生物素 BCCP-羧基生物素+ADP+Pi 羧基转移酶 BCCP-羧基生物素+ O HOOC-CH2-C~SCOA +BCCP-生物素 丙二酸单酰CoA BCCP: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ion——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 HCO3- 生物素-酶 CO2-生物素-酶
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 (磷酸基团与ACP的36位丝氨酸上的羟基连接) 3. 脂肪酸合酶系统 SH ⑴组成 脂酰基载体蛋白(ACP-SH) • 乙酰-CoA:ACP转酰酶 • 丙二酸单酰COA:ACP转酰酶 • β-酮酰- ACP合酶 • β-酮酰- ACP还原酶 • β-羟酰- ACP脱水酶 • 烯脂酰-ACP还原酶 • 软脂酰-ACP硫酯酶 • 大肠杆菌和植物中,7条多肽链组成聚合体; • 动物中,以含相同亚基的二聚体存在, 每个亚基上包含7条多肽链。 酵母中,两条多肽链,一条含ACP和两种酶活性, 另一条含4种酶活性,两条链组成二聚体,6个二聚体组成大的复合体。 ACP
O O = = CH3-C~SCOA CH3-C~S-合酶 O = HOOC-CH2-C~SACP O 丙二酸单酰COA:ACP转酰酶 = HOOC-CH2-C~SCOA HOOC-CH2-C~SCOA +ACP-SH +COA-SH ⑵ 反 应 历 程 • 乙酰基转移反应 COA-SH ACP-SH O = CH3-C~SACP 乙酰-CoA:ACP转酰酶 ACP-SH -酮酰-ACP合酶 • 丙二酸单酰基转移反应
O OH O O O O = = - = = = CH3-CH-CH2-C~SACP CH3-C-CH2-C~SACP CH3-C-CH2-C~SACP O = HOOC-CH2-C~SACP • 缩合反应 选择丙二酸单酰CoA的意义? O = β-酮酰-ACP合酶 CH3-C~S-合酶+ +合酶-SH+CO2 • 还原反应 β-酮酰-ACP还原酶 +NADPH+ +H + +NADP+ D-β-羟丁酰-ACP
CH3 H - C==C - H ~SACP OH O - = O CH3-CH-CH2-C~SACP CH3 H - C==C H C ~SACP O • 脱水反应 β-羟酰-ACP脱水酶 - +H2O 3 2 - C = • 再还原反应 (△2反式丁烯酰-ACP,巴豆酰-ACP) β-烯酰-ACP还原酶 - +NADPH+H+ O - - = CH3-CH2-CH-C~SACP +NADP+ = (丁酰-ACP) • 丁酰-ACP与丙二酸单酰-ACP重复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的过程,直至生成软脂酰-ACP。
O O = = CH3-C-CH2-C~SACP O = HOOC-CH2-C~SACP • 缩合反应 O = β-酮脂酰-ACP合酶 CH3-C~S-合酶+ +合酶-SH+CO2 由于缩合反应中, β-酮酰-ACP合酶是对链长有专一性的酶,仅对14C及以下脂酰-ACP有催化活性,故从头合成只能合成16C及以下饱和脂酰-ACP。 释放 软脂酰-ACP硫酯酶 软脂酰-ACP ACP+软脂酸(棕榈酸) H2O
总反应式 O = 8CH3-C~SCOA +7ATP+14NADPH++14H + CH3 (CH2)14COOH +14NADP++8CoASH +7ADP+7Pi+6H2O • 那么这个过程与糖代谢有一定关系: 原料(乙酰辅酶A )来源 羧化反应中消耗的ATP可由EMP途径提供 还原力NADPH从哪来?
反应中所需的NADPH++H+约有40%来自PPP途径,其余的60%可由EMP中生成的NADH+H+间接转化提供反应中所需的NADPH++H+约有40%来自PPP途径,其余的60%可由EMP中生成的NADH+H+间接转化提供 苹果酸脱氢酶 NADH+H ++草酰乙酸 苹果酸+NAD+ { 苹果酸酶 苹果酸+NADP+ 丙酮酸+CO2+NADPH+H + 总反应: NADH+H++NADP+ +草酰乙酸 丙酮酸+CO2+NADPH+H++NAD+ 奇数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合成以丙二酸单酰ACP为起始物,逐加入 的二碳也是丙二酸单酰ACP。
4.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与β-氧化的比较 区别要点 从头合成 β-氧化 细胞内进行部位 细胞质 线粒 体 酰基载体 ACP-SH COA-SH 转运机制 三羧酸转运机制 肉碱载体系统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 丙二酸单酰ACP乙酰COA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PH+H+ FAD,NAD -羟酰基中间物的立体构型不同D型 L型 对HCO3-和柠檬酸的需求 需要 不需要 所需酶 7种 4种 能量需求或放出消耗 7ATP及14NADPH+H+ 产生129或106ATP
在动物体内,软脂酸为合成16C以上更长碳链脂肪酸的前体,需活化成脂酰CoA。 在动物体内,软脂酸为合成16C以上更长碳链脂肪酸的前体,需活化成脂酰CoA。 • 软脂酸+CoASH+ATP 软脂酰-SCoA +AMP+PPi • 碳链延长可以在两个部位完成 • 线粒体内 基本为β-氧化的逆转,NADPH为氢的供体,二碳片段供体为乙酰COA,只是烯酰CoA还原酶代替了脂酰CoA脱氢酶。(见教材图29-10) RCO~SCoA+CH3CO~SCoA RCH2CH2CO~SCoA
在内质网膜上的延长〔主要为硬脂酸(18:0)〕在内质网膜上的延长〔主要为硬脂酸(18:0)〕 NADPH+H+为氢的供体,丙二酸单酰COA为碳的供体,COA代替ACP为脂酰基载体,从羧基末端延长,中间过程与脂肪合成酶体系相似(缩合、脱水、还原、再还原)。
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 软油酸(16:1, Δ 9) 油酸(18:1, Δ 9) 亚油酸(18:2, Δ 9,12) 亚麻酸(18:3, Δ 9,12,15) 必需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20:4, Δ 5,8,11,14) 哺乳动物中有Δ 9﹑ Δ 6 ﹑Δ5 ﹑Δ4 去饱和酶,催化饱和 脂肪酸去饱和。如:
1.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单烯不饱和脂肪酸大多为顺式的,双键大多在(C9-C10 ) 之间[棕榈酸(16:1, Δ9)和油酸(18:1, Δ9) • 需氧途径(真核生物中) • 动物体内(肝或脂肪组织) 2H2O NADH+H+ FAD 2Fe2+ 2Fe3+ 不饱和脂酰CoA NADHCytb5还原酶 Cytb5 去饱和酶 饱和脂酰CoA 2Fe3+ 2Fe2+ NAD+ FADH2 2H+ +O2
植物体或低等的需氧生物中 酶-O2 饱和脂酰ACP 2e- 2e- 2e- NADPH 黄素蛋白 铁硫蛋白 酶 O2+2H+ 不饱和脂酰ACP 2H2O
2. 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厌氧细菌中基本不存在,但在高等动植物体内含量丰富,他们是由单烯脂肪酸继续去饱和而产生的。但在哺乳动物中,仅能合成单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由食物供给,如:亚油酸(18:2)、亚麻酸(18:3)、花生四烯酸(20:4)等,这些脂肪酸对生长十分重要,称为必需脂肪酸。
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 由单烯脂肪酸(△9)去饱和产生的 C16:0 软脂酸 +C2延长 神经酸 去饱和 -2H 二十四碳烯-15-酸 C18:0 △15-C24:1 △9-C16:1 硬脂酸 棕榈酸 +C2延长 去饱和 -2H +C2延长 △11-C20:1 △13-C22:1 +C2延长 +C2延长 △9-C18:1 -2H △11-C18:1 油酸 △6,9-C18:2 +C2延长 △8,11-C20:2 -2H 顺-十八碳烯-11-酸 △5,8,11-C20:3 去饱和 二十碳三烯-5, 8,11-酸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柠檬酸 胰岛素(引发磷酸化/活化) 柠檬酸裂解酶 乙酰-CoA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羧化酶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引发磷酸化/抑制) 丙二酸单酰-CoA 软脂酰-CoA 脊椎动物细胞中的调控 代表活化 代表抑制
Pi 蛋白质磷酸酶 P 乙酰-CoA羧化酶 乙酰-CoA羧化酶多聚体 (无活性) (有活性) cAMP-依赖蛋白激酶 ADP ATP
- - - - CH2OH CH2OH CH2OH CH2OH - - - - HO-CH C=O C=O HO-CH CH2O-P CH2OH CH2O-P CH2O-P ATP ADP 三、 三 酰 甘 油 的 生 物 合 成 • 原料: 甘油-3-磷酸+脂酰-CoA • 甘油-3-磷酸的来源有两个 NADH+H+ NAD+ EMP 甘油-3-磷酸脱氢酶 二羟丙酮磷酸 脂肪降解 甘油-3-磷酸 甘油激酶 甘油
- - - CH2O-C-R1 CH2O-C-R1 CH2OH - - - HO-CH R2-C-OCH R2-C-OCH CH2O-P CH2O-P CH2O-P O R1-C~SCOA COA-SH 甘油磷酸酰基转移酶 脂酰-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H2CH2CH2COOH RCH2CH2CH2CO~SCoA CoASH+ATP AMP+PPi • 合成过程 • 磷脂酸的生成 O = = CH2O-C-R1 - HO-CH (溶血磷脂酸) O - CH2O-P = O O = R2-C~SCOA = 酰基转移酶 (磷脂酸) COA-SH
O O H2O = = Pi CH2O-C-R1 CH2O-C-R1 O O = = R2-C-O-CH R2-C-O-CH - - CH2O-C-R3 CH2OH R3-C~SCOA COA-SH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 二酰甘油的生成 磷脂酸 - 磷脂酸磷酸酶 二酰甘油 • 三酰甘油的生成 O = 二酰甘油 - O = 三酰甘油
磷脂的合成 磷脂:含磷酸的脂类。 甘油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 鞘磷脂: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甘油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甘油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磷脂 磷脂酰肌醇 鞘磷脂
一. 甘油磷脂的代谢 (一) 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 甘油磷脂的基体结构:
(二) 甘油磷脂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全身各组织, 肝﹑肾﹑肠最为活跃。 细胞内定位:内质网 2. 合成的原料及辅助因子: 甘油 脂肪酸 磷酸盐 胆碱 丝氨酸 肌醇 ATP CTP
合成的基体过程 • (1) 甘油二酯途径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 • 合成的主要途径 • (2) CDP-甘油二酯途径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 • 二磷脂酰甘油的合成途径
(1) 甘油二酯途径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 合成的主要途径
(2) CDP-甘油二酯途径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 二磷脂酰甘油的合成途径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丝氨酸 化 基 甲 羟 化 丝氨酸 乙醇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