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08 Views
多边形的面积. 吴家山第一小学 何智忠.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E N D
多边形的面积 吴家山第一小学 何智忠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教学建议 • 由于本单元知识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为此提出如下几点提议。 •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不能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说明某种图形的计算方法,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计算公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并真正使操作活动成为数学活动。通过数一数、拼一拼、摆一摆、割一割、补一补等方式,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这样通过实验操作,即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本单元操作性较强,要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掌握图形计算方法,一是图形的转化: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二是公式的转化: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然后完成公式的转化,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他们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用多种策略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用多种策略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4、充分放手,先学后教。教学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利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获取的研究方法,放手让学生来研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 (2)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 (3)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目标导向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并掌握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式来探索规律,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3)会拼、摆、拆分各种组合图形,并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实验、操作、拼摆、割补等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 (2)应用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想问题、寻方法、得结论。 • (2)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建立知识表象,形成知识技能,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运用判断、推理等方式得出结论。 • (3)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课时安排 • 本单元建议用8课时安排教学。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8~89页例3.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 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维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 • (2)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教学知识的严谨性。 • 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突破方法:直观演示,讲练结合。 •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突破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归纳。 • 教法与学法 • 教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 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进行操作,渗透转化思想。 • 教学准备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 ①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米,高是2米。求面积。 • ②已知三角形的底是5米,高是2米。求面积。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长)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宽)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长)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 高 底 三角形的面积 = ÷ 2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 ①出示情景图,小红的爸爸要给轿车车窗贴膜,你知道膜的面积是多少吗? •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思考后回答:车窗的玻璃是梯形。(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 • ②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 四人小组讨论 • 讨论要求: • ①先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 • ②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 。 • (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的问题: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拼,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把梯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然后算式运算定律变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一种方法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转换能力还不具备,推导会有困难。我认为还是以第一种方法为研究重点。)
(3)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会说出: • ①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导出公式。 •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教师边听边板书。 • ③为什么公式里要除以2? •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体验探索发现,归纳总结 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5)引导学生用字母公式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 (板书)S=(a+b)h÷2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争论,再加上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总结提高,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研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6)反馈应用 (你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公式解决问题吗)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 • (这题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车窗玻璃的面积。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先求两个梯形的面积,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得到它的面积。还可以把它看着一个大梯形,先求出它的上、下底,然后再根据梯形公式求面积即可。这题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做了铺垫。) •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 (要求这两个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再分别进行测量和计算。)
(这题你会做吗?) (7)教学例3。 •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读题后,提出疑问:大坝是什么样子?横截面是什么?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 ③学生试做。 •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 三、拓展应用 •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 ②让学生先试做,然后集体订正。(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用46减去20得到26,26就是上下底的和,20米就是它的高,然后用公式求出它的面积。这题没有上、下底的具体数据,有的学生说做不出来,差条件。有的说做得出来,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再做。)(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巩固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 • 四、教师介绍梯形面积其他的推导方法
五、全课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公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板书设计 • 梯形的面积 • 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高 • 所以: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 S= (a+b) × h÷2
2厘米 3厘米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分米 5分米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旋转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平移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噢!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 四边形。 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高 高 上底 下底 一个梯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高 × (上底+下底) 梯形的高 ×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上底 B A 高 高 下底 一个梯形的面积=三角形A的面积+三角形B的面积 底×高÷2 底×高÷2 + 下底×高÷2 + 上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上底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高 下底-上底 一个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 底×高÷2 上底×高 (下底-上底)× 高 ÷ 2 +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高 下底 上底 一个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上底+下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梯形的高÷2 上底 下底 一个梯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 梯形的高÷2 (上底+下底) ×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 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S = (a + b ) h÷2
梯形中的其他公式有: h = 2 S÷ (a+b ) a = 2 S÷h -b b = 2 S÷h - a
4米 12厘米 20厘米 8厘米 5厘米 5米 5.5厘米 15厘米 3米 供参考梯形的面积练习题一 求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列式不用计算):
选择题 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 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 10 C. 40 B. 20 2.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米,那么梯形 的面积是( )平方米。 A. 5 C. 20 B. 10
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 4 10 5 16 8 3.等底等高的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 个平 行四边形。( ) 4.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是等底等高。( )
2厘米、10厘米、9厘米、5厘米是梯形四条边的长度,请细心观察,并标出它们所在的准确位置,然后列式。2厘米、10厘米、9厘米、5厘米是梯形四条边的长度,请细心观察,并标出它们所在的准确位置,然后列式。 ( ) ( ) 5厘米 ( ) 2厘米 ( ) 9厘米
观察下面的梯形,你发现了什么? 3cm 3cm 3cm 6cm 6cm 6cm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上面三个梯形都是等底等高的,所以它们的面积也是一样的。
思考题 1.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3.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两个梯形。 4.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 (1) (2) (4)
思考题: 21米 45米 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米
思考题: 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759× 2÷ (21+45) 21米 =1518÷ (21+45) =1518÷ 66 ?米 ?米 =23(米) 45米 答:它的高是23米。
供参考梯形的面积练习题二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 (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一个梯形的高是5米,两底的和是20米,面积是 50平方米。 ( )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2。 ( ) (5)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不变, 它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 (6)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