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 likes | 1k Views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教研室 林昌松. 水气病. 概说 含义: 即水肿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浮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 内经 》 :“ 气行则水行 ”、“ 气停则水聚 ” 。. 水气病. 《 内经 》 : 风水、石水、涌水。. 概说 含义 分类:. 本篇: 四水、五脏水、黄汗; 水分、气分、血分。. 《 巢氏病源 · 水肿候门 》 : 风水、皮水、石水。. 朱丹溪: 阴水、阳水。. 水气病.
E N D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教研室 林昌松
水气病 • 概说 • 含义:即水肿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浮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内经》:“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聚”。
水气病 《内经》:风水、石水、涌水。 • 概说 • 含义 • 分类: 本篇:四水、五脏水、黄汗; 水分、气分、血分。 《巢氏病源·水肿候门》: 风水、皮水、石水。 朱丹溪:阴水、阳水。
水气病 《内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概说 • 含义 • 分类 • 病机: 前人总结:“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水气病 • 概说 • 含义 • 分类 • 病机 • 鉴别:水气病与痰饮病的异同。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 【条文2 】 脈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強①則爲癮疹,身軆爲癢,癢爲泄風②,久爲痂癩③;氣強④則爲水,難以俛仰。風氣相撃,身軆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黃汗。
【提要】论述风水形成的机理;风水与黄汗鉴别。【提要】论述风水形成的机理;风水与黄汗鉴别。
痒为泄风 风邪外泄 扰及营分 属阳主表 风热毒 偏盛 浮 风 风强 隐疹 身体为痒 风气相搏 脉 日久不愈 为痂瘌 洪 气 身体洪肿 气强 水肿 水气盛于外 水气盛 难于俛仰 风为水邪束缚,水因风泛溢 水气泛 溢肌肤 身体洪肿 风水(表实) 风气相击 恶风 风水(表虚) 汗出乃愈
鉴别:风水与黄汗 此为风水 恶风 不恶风者 与风邪无关 身体浮肿 水湿初犯肌腠,未犯下焦 小便通利 此为黄汗 黄汗病初起 上焦有寒湿 湿阻津凝 其口多涎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 (二) 脾虚不运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①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条文12 】
【提要】下利后发生水肿的机理及自愈的机转。【提要】下利后发生水肿的机理及自愈的机转。 • 下利后形成水肿的病机: • 水肿自愈的机转: 渴饮水 脾虚不能转输津液于上 下利日久 腹满 水湿困脾 脾肾两虚 此法当病水 小便不利 肾虚气不化水 阴肿 水无出路,溢于前阴 小便自利 水肿 水邪有出路 自当愈 汗出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 (二)脾虚不运 (三) 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沈,緊則爲痛,沈則爲水,小便即難。 【条文9 】
【提要】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肾关系密切。 主卫外 候肺 主通调水道 寸口脉 弦 卫气不行 恶寒 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水寒伤肺治节失权 脉 紧 寒邪束肺 主水 候肾 主气化,司开合 少阴脉 紧 主寒、主痛 肾阳不足寒水内生 气化不行开合失司 小便即难 脉 沉 主里、主水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 (二)脾虚不运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四) 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条文20 】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提要】妇人水肿,有血分、水分之异。 血分 含义:因经水前断,经水渗出脉外而为水 。 证候:先病经闭(经水前断),后病水肿(后病水)。 病机:一为血脉瘀滞,经水渗于脉外而为水,水湿外溢故肿 ;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而致经闭,经闭血滞,渗于脉外,亦可形成水肿。 病势:血分深而难通 ,血不通则水不行,故难治。
水分 含义: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病机:水液阻滞血道。 证候:先病水肿,后病经闭。 病势:水分病浅而易行,水去则经水自通,故易治。 治则:行水散湿。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二)脾虚不运(四)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五) 阳气亏虚、气分病水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①,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②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③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条文30 】
【提要】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证候和治疗原则。【提要】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证候和治疗原则。 气分病病机 迟 气被寒遏 寸口(候心肺)脉 涩 心血虚少 阳气不足气血俱虚 微 脾气虚 寒气乘虚迫入为患 趺阳(候脾胃)脉 迟 寒从内生
证候分析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有寒而阳气不足,营卫运行不利。 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阴寒独盛,寒从中生。 气转膀胱,营卫俱劳——寒气下转膀胱,太阳失其化气卫外之权。 阳前通则恶寒——阳气断绝流通,肌体失于温煦。 阴前通则痹不仁——阴气断绝流通,肌肤失于濡养。
气分病治则 阴平阳秘气血畅通营卫和谐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精神乃治 调和阴阳温运阳气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膻中宗气振奋转榆 离照当空阴霾乃散 气分病虚实之别: 气实 实则失气——阳气衰微,大气不转,泄于前阴。 气虚 虚则遗溺——寒气郁结,泄于后阴 。
气分病 含义: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行,停水外溢所致的水气病。 病机:水寒之气乘阳气之虚而病在气分 ,阴阳失调。 病位:病变以肺、脾、肾为中心,亦与三焦、膀胱有关。 证候: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痛、肌肤不仁 等。 治则:调其阴阳,温运阳气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水气病一、成因 二、 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①,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沈遟,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沈,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沈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条文1】
【提要】四水、黄汗的脉证;风水皮水的治法。【提要】四水、黄汗的脉证;风水皮水的治法。 • 风水 • 病位——其病在表 • 病因——风客肌表 • 病机——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 证候——脉浮恶风(风邪在表),外证骨节疼痛(风湿留滞关节)。
皮水 • 病位——其病在肌肤 • 病因——水溢于表 • 病机——脾虚湿盛,水泛体表 • 证候——其脉亦浮(水湿阻滞,肿在肌表),外证浮肿、按之没指(水湿潴留皮中),不恶风(非外感侵袭),其腹如鼓(里水不多),不渴(水停皮中)。
正水 • 病位——病在里 • 病因——里阳不足,寒水所胜 • 病机——脾肾阳虚,肺失肃降 • 证候——脉沉迟(里阳不足,寒水所胜),外证自喘(水停于里,气逆于上)。
石水 • 病位——病位在里 • 病因——水湿内停,阳气不行 • 病机——肾脾阳虚,寒水内盛 • 证候——脉自沉(肾阳不足,寒水聚结下焦),外证腹满、不喘(水气结于少腹,未波及于上)
黄汗 • 含义——汗出染衣色黄 • 病因——脾虚,汗出入水中浴 • 病机——脾虚失运,水湿外淫;卫郁营热,湿热交蒸。 • 证候——脉沉迟(水湿内郁,营气被阻),汗出色黄(卫营郁热,湿热交蒸肌腠),身发热(郁遏卫气,营郁化热),胸满(胸阳不布,肺气不畅),四肢头面肿(水湿泛溢肌腠)。 • 转归——久不愈,必致痈脓(营卫不通,郁热更盛,气血腐败)。
水气病一、成因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条文3】 寸口脈沈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②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③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提要】论述风水而水气偏盛的脉症 。
比较风水脉象: 条文(1)风水初起,表证甚——脉浮 (2)风水同盛——脉浮洪 (3)水气较甚——脉沉滑 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寸口脉 “中有水气”。 滑—主水 “面目肿大有热者,名风水”—《内经》:面肿曰风。 病机—风水郁遏卫气化热 。
风水,水气泛滥,影响到肺、脾二脏: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
水气病一、成因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条文4】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痛,身軆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者,此爲極虛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④,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爲黃汗。痛在骨節。 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⑤,其狀如腫,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提要】再论水气病的辨证、治则,并概括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的鉴别 。 1、风水与太阳病的鉴别
2、风水与皮水的鉴别: 皮水病机:脾虚湿盛,水泛体表 。 证候:渴(脾失转输津液)而不恶寒(无外邪)者,此为皮水。
3、黄汗: 病机:水湿在表,湿郁伤脾,久郁为黄汗。 证候:身肿而冷——水湿阻遏阳气。 状如周痹——营卫痹阻不和。 胸中窒,反聚痛——水湿内阻,气机不利。 不能食——胃阳不振,不能消谷。 暮躁不得眠——寒甚于暮,阳气难于舒展。 痛在骨节——寒湿外淫,流注关节。
4、肺胀: 病机:外寒内饮,闭阻肺气。 证候:咳而喘——寒饮犯肺,肺气上逆。 不渴——里无热邪,津液未伤。 其状如肿——肺气不宣,水气通调失利。
5、诸病治禁: 见“口渴、下利、小便数”而肿不退者——为阴津下脱,故不可发汗以免更伤津液。
水气病一、成因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二)五脏水 【条文13~17】 心水者,其身重①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②,其人陰腫。(13)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③,小便續通④。(14)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15)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16)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7)
一、成因 二、分类与辨证 水气病 三、治法 (一)利小便、发汗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条文18】 【提要】论述水肿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诸有水者”指一切水气病。 总的治疗原则是因势利导而治之。 腰以上肿:病位在上在表,当发汗。 腰以下肿:病位在下在里,当利小便。 运用:1、 “提壶揭盖”法。 2、发汗,利小便法用于阳证、实证,阴证、虚证宜慎用。
一、成因 二、分类与辨证 水气病三、治法 (二)攻下逐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①,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条文11】 【提要】水气病可下之证。
水肿病人可下之证候: 目下有卧蚕——脾胃为水湿所困,水湿上泛于目胞。 面目鲜泽——水气盛。 脉伏——水气内盛。 其人消渴——阳为水遏,气不布津。
小便不利——气机阻滞,阳不化水。 病水腹大——水愈积愈多,溢于腹内。 脉沉绝——水遏气闭。 正气未衰,为实证,宜攻逐水邪。 治则:可下之 正气已衰,属虚证,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