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58 Views
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 、中学探究性实验主要类型. 自主式探究 中学探究性实验 引导式探究. 自主式探究. 教师或学生先提出科学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 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应用到新的情景加以检验。. 引导式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 预测可能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来检验已得出的结论,有时还需进一步做实验。. 2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
E N D
1、中学探究性实验主要类型 自主式探究 中学探究性实验 引导式探究
自主式探究 教师或学生先提出科学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 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应用到新的情景加以检验。
引导式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 预测可能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来检验已得出的结论,有时还需进一步做实验。
2、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 《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以柳条鱼为何在每年4月中旬产仔为例,阐述了“生命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和新的疑问这几个基本环节。
提出疑问 实验探究是基于(科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可被特定科学探究过程来证实的问题或观点、可以用实验结果或数据来回答的问题。 ●例如(高中教材):每年4月中旬是自然界柳条鱼产仔固定时期,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来自于自然界现象观察所衍生的问题。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存在着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问题。
提出假设 假设是一种推论或猜想,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命科学知识或者生活经验, 结合现象,对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释。 ●例如(教材):针对柳条鱼固定产仔时期,提出产仔季节与水温高低、日照时间长短可能相关的假设。 ●注意:1、假设的科学性;2、假设之后实验环节的可操作性。
设计实验(1) 设计实验是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关键环节,包括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用具、配制药品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等。其中,设计实验方案是制定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确定实验组合、列出方法步骤、、提出注意事项、构思记载实验数据的格式等。 设计实验方案时涉及到重要步骤:控制调节变量。
设计实验(2) 例如(教材): ●实验材料-体长和健康状况相近的雌雄柳条鱼 ●实验用具:水族箱、电热棒、恒温调节器、日光灯光源 ●调节变量: 实验方法一:设置4种水温条件;因变量-有否产仔 实验方法二:设置4种光照时间;因变量-有否产仔
设计实验(3) ●在制定实验方案设计一张记录表,以能有序地记载观察或测量结果。 例如(教材):
设计实验(4) ●在制定的探究实验计划中,应阐述预期的实验结果。预测是对实验计划一旦付诸实施时“可能发生什么”作出的推理。
实施实验 指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实施 ●保证变量的准确无误 ●实验中得到的观察和测量结果统称为数据(通常是指生物体形态、结构、行为和生理现象等),通过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过程,才能获得支持或否定假设的证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 分析数据是指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对收集的实验信息进行整理和解读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绘制图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绘制柱形图、折线图或扇形图等。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 ●通过对数据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或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思考实验数据提示的事实或规律; ●确定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原先的假设; ●运用证据和逻辑分析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答案或解释,从而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 ●结论就是对实验研究发现的总结。 例如(教材结论):温度是柳条鱼产仔的原因。
新的疑问 针对实验结果 ↓ 提出新的疑问 ↓ 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
3、案例:探究性实验具体设计 《一个探究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验操练》 Edward P Levri, Maureen A Levri.2003.A Laboratory Exercise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65(5):372-377
问题 问题一:人在吃辛辣食物时,身体会有什么反应? 吃辛辣食物容易出汗 问题一继续:吃辛辣食物时人为什么会出汗呢? 出汗是体温升高的一个反应,由此得到的联系是吃辛辣食物容易使体温增高。 问题二:对于同样一种出汗现象,能否给出其它的 解释? 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人在心理紧张或是压力大的情况下,虽然体温没有升高,但也会出现出汗现象。
提出假说 出汗现象归纳为两种可能解释,进而形成两种假说: 温度假说:吃辣出汗是因为辣的物质在 体内会使体温上升。 压力假说:出汗是因为吃辣引起的压力反应。
实验过程的设计(1) 控制组与实验组的设置 全班学生随机分配成同等人数的两组: 控制组 吃没涂辣酱的面包 实验组 吃涂了辣酱的面包 两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吃下同等量的面包。 除辣椒酱因子以外,无关因子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影响均是相等的。
实验过程的设计(2) 体温测量与现象观察 测量部位:从方法学角度拟测量腋下的温度。 第一次体温测量应该在进食之前,作为实验前 的基准体温; 第二次体温测量开始于进食之后。 总记录的时程控制在10-15分钟,每 2-3分钟做 一次记录。 此外,需要记录的还有参与者是否出汗,如果是,多久开始出汗。
实验过程的设计(3):数据收集表 实验组(面包有辣酱)或控制组(面包无辣酱) • 实验组=__________ 或 控制组=__________ • 起始体温_________ 起始时间0分钟 _______________ • 1分钟 _______________ • 2分钟 _______________ • 3分钟 _______________ • 4分钟 _______________ • 5分钟 _______________ • 6分钟 _______________ • 7分钟 _______________ • 8分钟 _______________ • 9分钟 _______________ • 10分钟 _______________ • 开始流汗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 • 体温最大变化值(最高体温-起始体温) ________________
分析数据(1) 利用实验记录数据,制作数据分析表,列出两个组中每个学生的最大体温变化值。然后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用这张表提供的数值计算T值和P值。
分析数据(2) T=_________________ P=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数据(3) 根据前表体温平均值绘制一张曲线图,其中包括有标准差。两组得到的数据都用t-检验进行分析(下图),进而通过作图训练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的能力。 1.0 - 0.9 - 温 0.8 - 度 0.7 - 的 0.6 - 平 0.5 - 均 0.4 - 变 0.3 - 化 0.2 - 0.1 - (℃) 0 控制组 实验组 实验数据用作图方式表示
结论 把实验组和控制组取自腋下的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测得体表温度有明显差异,说明进食辛辣食物能使人体的体温上升,而并非是心理压力所致。
实验后学生探讨的问题(1) 为什么选择吃没涂辣酱的面包,而不是选择不吃任何东西作为控制组? 为什么取自腋窝,而不是取自口腔的体温值更可靠? 为什么要把吃东西前后的体温值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只记录吃了以后的数值? 你支持哪个假说?它已经被证明是正确了吗?为什么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没被证明是正确的?
实验后学生探讨的问题(2) 你想到了实验存在缺陷吗?如果是,缺陷有哪些? 实验结果是否让你想到了一些其它的问题?如果是,有哪些问题呢? 除了上述验证的假说,通过实验结果你还能想到其它的假说吗?如果有,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