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散沙或泥塊: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公民參與

散沙或泥塊: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公民參與. 提案人:邱師儀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系. 先從政治參與的傳統理論談起 反過來看:為什麼政治不參與或政治疏離? 兩個政治疏離的新論述: 人際網絡異質性( network heterogeneity) 社會個人主義( social 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架構在台灣運用的限制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與實證測試 個人集體的公私分野架構 Q&A. 紅衫軍倒扁. 張銘清台南事件. 野草莓學運. 研究問題: 台灣民眾為什麼要參與政治? 什麼因素驅動他們參與政治?

harlow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散沙或泥塊: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公民參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散沙或泥塊: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公民參與 提案人:邱師儀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系

  2. 先從政治參與的傳統理論談起 反過來看:為什麼政治不參與或政治疏離? 兩個政治疏離的新論述: 人際網絡異質性(network heterogeneity) 社會個人主義(social 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架構在台灣運用的限制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與實證測試 個人集體的公私分野架構 Q&A

  3. 紅衫軍倒扁

  4. 張銘清台南事件

  5. 野草莓學運

  6. 研究問題: 台灣民眾為什麼要參與政治? 什麼因素驅動他們參與政治? 什麼因素驅動他們「不」參與政治?

  7. 政治參與動機 • 哥大學派/社會學學派/Columbia School(Lazarsfeld, Berelson, and Guadet 1944) • 外部因素/環境因素 • 一開始,候選人是由政黨推出的產物,政黨通過一系列的競選活動的影響選民的「投票偏好」 • 一個群體的社經特徵、宗教信仰、居住地影響個人的政治取向 • 個人的社會特徵決定個人的政治取向,這些個人特徵提供 • 選民基本的社會脈絡、資訊脈絡、以及個人網絡,藉由次級團體建構人際互動關係,進而影響政治行為及意見(吳重禮等人,2003) • 團體層級 • ANSWER • 個體因為社會壓力或者團體驅動而去參與政治(社會團體、宗教組織、居住社群、工作地同事) • 個體也會因為政黨的驅動去參與政治

  8. 從哥大學派延伸出來的理論… • 人際網絡異質性/Network Heterogeneity or NH(Beck 2002; Mutz 2006; Putnam; Huckfeldt 2001; 劉正山與邱師儀 2008) • 定義:個人感覺自己與人際網絡中其他人的黨性不一致。 Perception of NH is define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spondent perceives disagreement from his or h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e perception of the congruity regard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within one’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NSWER:面對所處環境中旁人與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同時,容易因為群體壓力而放棄表態、放棄政治參與。

  9. 密西根大學學派/Michigan School • 內部因素/心理因素 • 黨性 (Partisanship) • 個人對候選人的喜好 (Individual opinions about the candidates) • 個人在選舉當中的議題取向 (individual views on the issues prominent in a particular election) • ANSWER:「黨性」與「個人態度」驅動人去參與。 • 社會個人主義/Social Individualism(邱師儀 2008) • 定義:微型社會(Microsociety)與對人際溝通漠不關心(Indifferenc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ANSWER:政治參與為公眾之事,因此社會個人主義者傾向不參與 • 經濟個人主義/Economic individualism(邱師儀 2008) • 個人經濟責任/Personal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 自責而非他責/Self-attribution versus Structural-attribution • Answer:經濟個人主義與政治參與的關係較不顯著

  10.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Verba, Scholozman and Brady 1995) • Verba, Scholozman, and Brady 成功整合三大學派,藉以詮釋政治參與行為 • 解釋「政治參與」的變量界於10%~40%之間 • 還是有很多的變量未被解釋 • 「社會個人主義」與「人際網絡異質性」

  11. 其他模型: • 理性抉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Theory) • 參與的成本與效益 • 集體行動問題/撘便車問題(The Collective Action/Free rider Problem) • ANSWER:政治「值得」參與(貢獻群體、公益感等等)。 • 基因x環境(Hibbing, Alford and etc.) • 黨性養成可能為環境與基因互動而成。 • 不是基因決定論。 • ANSWER:某些人生性外向,與後天的環境(父母影響、學校教育)互動後,演變成對政治有興趣的公民。 • 情緒與政治

  12. 台灣方面的「政治參與」理論 • 北藍南綠/南方政治/政治版圖(吳玉山 2001; 徐永明 2005) • 賦權理論/empowerment theory(吳重禮 2003) • 定義:兩次鞏固執政黨優勢(吳重禮 2003, 104) • 由上而下 • 精英動員 • 短期性因素

  13. 政治參與行為種類: • 張貼選舉標章 (bumper sticker) • 投票 (voting) • 討論政治 (political discussion) • 大型造勢晚會 (campaign activities) • 為競選活動工作(campaign work) • 抗議、遊行 (protest and marching) • 政治捐獻 (political donation)

  14. 研究假設: • 越有「社會個人主義」傾向的個體,越傾向不參與政治。 • 個體所處的「人際網絡異質性」越高,個體越傾向不參與政治。

  15. 研究發現 • 請看講義 • The 2008 Lincoln Survey • 台灣237位受訪者 • 台北、花蓮、台東退休公務員、大學生及研究生。 • 非隨機抽樣 •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研究(TEDS)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 台北1235位受訪者 • 高雄1262位受訪者 • 隨機抽樣

  16. 研究結論 • 不管在高雄還是台北,高度異質人際網絡的確會降低人們政治參與的意願。 • 中南部的政治參與 vs 台北的政治參與 • 台灣的NH與政治參與研究 • 還是有相當一部份(20%~80%)的台灣民眾有個人主意傾向,這與一般認為亞洲人大多有團體主義傾向的想法違背。 • 「社會個人主義」與貢獻台灣政治參與文獻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

  17. 詮釋政治疏離架構在台灣運用的限制 • 文化歧異 • 例如大政府連接自由派與小政府連接保守派的觀念,在台灣社會不存在。 • 將英語問卷直譯成中文問卷可能的問題 • 在台灣這個環境下,使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悖離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使效度降低。 • 但行為主義/後行為主義者仍企圖建立超越國界的經驗性架構 • 因此詮釋政治疏離的架構(概念定義),應當是普世皆準,只是操作上(i.e. questionnaire wordings)要因地制宜。

  18.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從集體主義來看

  19.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 分析單位:個人

  20.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 • 第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研究,牽涉到心裡學、社會學與政治學的研究,此計畫希冀「本土化」這些西方觀點、有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研究(楊國樞、黃光國與楊中芳 2005),從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社會學的土壤中,梳理出政治面向中、關於台灣集體主義的內涵

  21.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續) • 第二、它幫忙解開「台灣人到底是一盤散沙?抑或集體主義?」的迷思 • 第三、它發展出台灣人在私領域高集體主義的論述,進而詮釋台灣地區的高政治參與率,換句話說,台灣的政治參與是從私領域的派閥、家族、宗親與朋友群出發,這一點,與歐美的政治參與的動機,有很大的不同。

  22.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續) • 最後,超越以「藍綠政治」、「族群政治」理解台灣政治參與的圖像,以更基本的單位:個體,來重新理解台灣的政治狂熱與公民參與,強調個體對群性的看法是關鍵所在。 加總個體對群性的看法,即構成集體主義或者個人主義的文化,這樣的架構概念,不是文化殊異性的,不只在台灣地區適用,也能在歐美地區適用。

  23. 提案結束&提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