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普 通 高 中 地理课程标准 解 读

普 通 高 中 地理课程标准 解 读. 葛文城 2006 年 夏(修改稿). 第一部分 高中地理新课程简介.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 地理科学 —— 兼跨 “ 社会科学 ” 和 “ 自然科学 ” 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中学地理课程 —— 兼跨 “ 人文与社会 ” 和 “ 科学 ” 两个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 I 学分. 选修 II 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国家为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设置了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harl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普 通 高 中 地理课程标准 解 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普 通 高 中地理课程标准解 读 葛文城 2006年 夏(修改稿)

  2. 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简介

  3.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 地理科学 ——兼跨 “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4.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国家为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设置了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外语 10 数学 数学 10 人文与社会 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6 科学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6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4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2 6

  5. 课程性质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课程性质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 学科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渗透 学习领域 人文与社会 地理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 科学

  6. 二、课程理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7. 社会需求 基础性 时代性 素质 学科体系 学生发展 选择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8. 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

  9. 中国21世纪议程

  10. 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1.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12.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 “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各2学分,36课时)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建议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13. 四、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4. 四、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5.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技能:利用由文字、图片、定量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 ——明确问题和争端; ——发现一般性结论; ——收集和组织信息; ——应用一般性结论; ——处理资料; ——作出判断; ——解释资料; ——作出决策; ——评价资料; ——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

  16. 四、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7.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下列教育目的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 a. 各级各种形式的教育中体现出国际范畴与全球视野。 b. 理解并尊重全体人民,包括他们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国内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 c. 意识到人民之间与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 d. 具备与其他人民交往的能力。 e. 意识到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相互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f. 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18.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城 乡 规 划 旅 游 地 理 环 境 保 护 必修 共6学分 五、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选修 各2学分

  19. 必修课程——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锋面等天气系统、水循环、世界洋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0. 必修课程——地理 2 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因素、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与交通运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必修课程——地理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

  22. 选修课程——宇宙与地球 宇宙 太阳系和地月系 地球的演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

  23. 选修课程——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洋开发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洋权益

  24. 选修课程——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与环境保护

  25. 选修课程——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城乡分布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26. 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防灾与减灾

  27. 选修课程——环境保护 环境与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28. 选修课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地图与遥感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3S(RS 、GPS、GIS)技术应用

  29. 六、实施建议——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30. 六、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31. 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建议评价时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5. 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32. 六、实施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 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 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 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重视教科书的系列化建设

  33. 六、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34. 第二部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

  35. 一、“地理1”课程标准的解读 “地理1” 自然地理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对人的影响) “地理2” 人类活动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3”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6. 2. “地理1”的结构分析

  37. 3. “地理1”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 新课标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出发,注重选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内容,而大大删减那些对培养现代公民没有实际意义的传统知识。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系统知识间的矛盾,实现从知识教学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新课标在设计中采用范例学习的方法。 “地理1”作为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因而需要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需逐步积累。

  38. 4. “地理1”的实施 “地理1”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地理1”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一个“理”字,关注“案例”的拓展,重视课程内容相互间的联系。 突出 “地理性” 和注重“说理”——在使学生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的案例 重视“地理1”中间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地理1”与“地理2”、“地理3”,乃至地理选修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39. 5. “地理1”课程标准简析 1)宇宙中的地球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 ——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观念

  40. A.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宏观的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微观的 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目标指向: 学会运用有关资料(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地球本身条件等),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1. 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点: 关注的重点是“影响”,而不是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形成(产生)机制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加以说明 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42. C.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一个多种运动(除了最基本的自转、公转运动外,还有摄动、岁差和章动等)的合运动——不要孤立地讲述地球的自转或公转 目标指向: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难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43. D.地球的圈层结构 ——显性的 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 ——隐性的 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根本要求) 目标指向: “说出”,要求较低,注意从人地关系出发,抓住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说明: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层面(地球表层系统)和微观层面(自然环境要素)两个层面理解

  44.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应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对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不会形成障碍

  45. A.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岩石;重点是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视角认识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目标指向: “运用示意图说明”,认识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过程 说明: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需要,可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知识,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

  46. B.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表,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地表形态变化,可从全球大地构造、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三个层面去分析 目标指向: “结合实例,分析”,要使学生通过某些实例的分析,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综合的观点认识地表形态的形成、变化过程(趋势) 注意:根据需要和可能,可适当补充作为外力作用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47. C.大气的受热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大气;目的在于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目标指向: “运用图表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诸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成因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大气运动 注意:本“标准”中所指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要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必须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须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所以应同时阐述大气的热力环流,并适当提及气压梯度力

  48. D.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影响 ——关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及其影响 目标指向: “绘制示意图”、“说出”,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移动的规律;最后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的规律,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以及南亚西南季风等),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注意:为了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需要引入三圈环流,对高空的气压、风向等,仅为说明诸如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略作说明即可,不必过分细说

  49. E.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关注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的天气系统 目标指向: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换句话说,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作出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 要点: 本“标准”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分析,进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包括其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要注意联系实际(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如江淮准静止锋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