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2 Views
介绍与比较. 张福堳. 提纲. 一、关于教学模式 二、两种教学模式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教学模式. (一)模式: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特点: 1 、再现现实; 2 、是一种理论; 3 、是理论的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 一、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1 、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2 、教学目标 3 、教师与学生 4 、教学策略
E N D
介绍与比较 张福堳
提纲 • 一、关于教学模式 •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教学模式 • (一)模式: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 特点: • 1、再现现实; • 2、是一种理论; • 3、是理论的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
一、教学模式 • (二)、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
一、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 2、教学目标 • 3、教师与学生 • 4、教学策略 • 5、教学评价
一、教学模式 • (四)教学模式的特点: • 1、完整性 • 2、简约性 • 3、可操作性 • 4、指向性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四要素: • 学生:知识的灌输对象 • 教师:施教者 • 教材:灌输的内容 • 媒体:灌输知识的方法、手段 • 作用清楚 关系明确 结构稳定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优点: • 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缺点: •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1、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 • 2、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 3、赞可夫的“发展观” • 4、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 5、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 • 6、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7、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 8、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三)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二、两种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四要素: • 学生:知识的主动学习者 • 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 教材: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对象 • 媒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认识工具 • 作用清楚 关系明确 结构稳定
二、两种教学模式 • (四)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 建构注意教学方法简介 • 1、支架式教学 • 2、抛锚式教学 • 3、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简介: • 1、支架式教学 • 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 • (1)搭脚手架 • (2)进入情境 • (3)独立探索 • (4)协作学习 • (5)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简介: • 2、抛锚式教学 • 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 • (1)创设情境 • (2)确定问题 • (3)自主学习 • (4)协作学习 • (5)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简介 • 3、随机进入教学 • 随机进入教学的几个环节: • (1)呈现基本情境 • (2)随机进入学习 • (3)思维发展训练 • (4)小组协作学习 • (5)学习效果评价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 以教师为中心(见10) • 以学生为中心: • 优点: • 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 缺点: •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