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9 氧化还原反应 Oxidation—Reduction

9 氧化还原反应 Oxidation—Reduction. 本章基本要求: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反应式的配平 2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极电势的意义 3 、掌握 Nerst 方程的简单应用 4. 掌握一些重要元素的氧化 - 还原性质. 9.1 基本概念. 9.1.1 氧化还原定义: 2H 2 +O 2 =2H 2 O CuO+H 2 =Cu+H 2 O Zn+Cu 2+ =Cu+Zn 2+ 氧化 — 失电子的过程 还原 — 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反应的本质 —— 电子得失。

harlan-so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9 氧化还原反应 Oxidation—Reductio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 氧化还原反应 Oxidation—Reduction 本章基本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反应式的配平 2、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极电势的意义 3、掌握Nerst方程的简单应用 4. 掌握一些重要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

  2. 9.1 基本概念 9.1.1 氧化还原定义: 2H2+O2=2H2O CuO+H2=Cu+H2O Zn+Cu2+=Cu+Zn2+ 氧化—失电子的过程 还原—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 特点: 在同一反应中,有失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同时有得电子的物质——氧化剂,且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

  3. 9.1.2 元素的氧化数 氧化数: 元素在物质中所带的形式电荷。 计算: 是将成键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4. 标出硫元素的氧化数 S2O32- S4O62- +2 +2.5 标出铬的氧化数 Cr2O3 CrO42- Cr2O72- +3 +6 +6

  5. 9.1.3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根据电子转移物质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 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发生在两个或多个 物质之间 Zn+Cu2+=Cu+Zn2+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发生在同一物质内 的两个元素之间。 KClO3→KCl+O2↑ KClO3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歧化反应电子得失发生在同一物质内同一元素的不同 的原子之间 2H2O2→H2O+O2 Cu+(ag) →Cu2+(ag)+Cu (处于中间价态) 能发生歧化的物质稳定性比较差

  6. 9.1.4 氧化还原电对 电对表示法: ①高氧化态物质在上,低氧化态在下面 ②高氧化态对应物质称氧化型,做氧化剂, 低氧化态对应物质称还原型,做还原剂。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对可判断反应的产物 电对物质

  7. 9.1.5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离子电子法 • (1)用离子反应式写出主要反应物,产物。 • (2)将总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一个氧化反应一个还原 • 反应。 • (3)首先对两个半反应进行原子数配平,再用电子进行 • 电荷数的配平。 • (4)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将两个半反应乘以适 • 当的系数,相合并,就得到配平的方程式。 • 注: 如果在配平时有 多氧和少氧的情况,根据介质的酸、 • 碱性,分别用H2O,OH-或H+,H2O等来补充。 • (5)检查:

  8. 9.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9.2.1 原电池 Zn + Cu2+ = Cu + Zn2+ 铜极: Cu2+ + 2e = Cu 锌极: Zn = Zn2+ + 2e 合并:Zn+Cu2+=Zn2++Cu 盐桥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化学电源 Zn2+ SO42- Cu2+ SO42-

  9. (1) 原电池的组成 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 原电池 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 电极反应——氧化还原半反应 电极通常用电对表示 为了统一:电极反应通常写还原式 (+) Cu2+ + 2e = Cu (-) Zn2++2e=Zn 总反应 (+)-(-) Cu2+ + Zn = Cu + Zn2+

  10. (2)原电池的表示法

  11. 氢电极:H+(c)|H2(p)|Pt Fe2+-Fe3+电极:: Fe2(c1)+,Fe3+(c2`)|Pt 饱和甘汞电极: Cl-(饱和溶液)|Hg2Cl2(s)|Hg()|Pt

  12. 9.3 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 = + - -  =  (Cu2+ /Cu) -  (Zn2+/Zn) 如果电池中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  = +- - =(Cu2+ /Cu) - (Zn2+/Zn)

  13. (1)标准电极电势(  ) 标准氢电极{(H+/H2)} c(H+)=1.0mol.L-1 条件 H2 H2(100kPa) H2(100kPa) • 电极反应 2H+ +2e= H2 • 电极电势  (H+/H2)=0.0000V. 度铂黑的铂片 c(H+)=1.0mol.L-1 标准氢电极

  14. 电极电势的测定 测定某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由标准氢电极(作负极)与标准状态下的某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定此原电池的电池电动势,根据 =正极 - 负极 求出待测标准电极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称其为该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15. 例:(-)Pt|H2(100kPa)|H+(1.0mol·L-1)||Cu2+( 1.0mol·L-1)|Cu(+) 测得= +0.3417v, = 正极-  负极= (Cu2+/Cu)- (H+/H2) (H+/H2)=0.0000V, (Cu2+/Cu)=+0.3417V, 即铜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417V。

  16. (-) |Pt H2(100kPa)|H+(1.0mol·L-1)||Zn2+(1.0mol·L-1)|Zn(+) 测得= -0.7600v =正极-负极=(Zn2+/Zn) - (H+/H2) (Zn2+/Zn)=- 0.7600V, 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7600V。 标准电极电势表

  17. 将任意二个电极组成原电池,原电池的电动势 计算: (-)Zn|Zn2+(1.0mol·L-1)|| Cu2+(1.0mol.L-1)|Cu(+) (Zn2+/Zn)=-0.76V (Cu2+/Cu)=0.34V =正极-负极= (Cu2+/Cu)- (Zn2+/Zn) =0.34V-(-0.76V)=1.10V

  18. 使用标准电极电势表注意: • 1 标准电极电势的值与电极反应书写方式无关 • 如标准铅电极: • 做正极时,电极反应为 • Pb2++2e=Pb; (Pb2+/Pb)=-0.1264V • 做负极时,电极反应为 • Pb = Pb2++2e, (Pb2+/Pb)=-0.1264V • 也可以是,2Pb=2Pb2++4e (Pb2+/Pb)=-0.1264V

  19. 2 断判标准态时,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 大的电对中氧化型与小电对中还原型物质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例:判断标准态时,Br2,I2能否将Fe2+氧化成Fe3+

  20. 9.4 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方向 9.4.1 ΔG 和 的关系 由热力学原理可知,吉布斯自由的变化等于系统对外做的最大非体积功, 即: ΔG =`Wmax = -nF  电池电动势,n总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 F法拉弟常数 F=96.5 kJ·V-1·mol-1

  21. 反应的自发方向性

  22. 9.4.2 与K的关系 标准态下进行反应: ΔrGm =-nF 已知:ΔrGm = - RT lnK lgK=n/0.0592V

  23. 例:试计算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分析其进行的程度: Sn + Pb2+ == Sn2+ + Pb 解:已知: (Pb2+/Pb)=-0.1264V, (Sn2+/Sn)=-0.1377 V = (Pb2+/ Pb) - (Sn2+/ Sn) =-0.1264V -(-0.1377V)=0.0113V lgK=n/0.0592V =2×0.0113V/0.0592V=0.3820 K=2.41 该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24. 9.5 Nernst方程—非标准态电极电势 Ox 氧化型——广义 Red 还原型——广义

  25. 9.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 A(氧化型)+ ne = B(还原型) 结论: (1)氧化型浓度增大,增大, 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升高,还 原型的还原能力降低。 (2)还原型浓度增大,降低,还原型的还原能力升高,氧化型 的氧化降低。

  26. 9.6.1 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例:判断反应 Ag+ + Fe2+ = Ag + Fe3+自发进行的方向。 (1)标准态下 (2)c(Fe 3+) = c(Fe3+)= c(Ag+)=0.10mol.L-1 解: 反应正向自发。

  27. 9.6.2 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例:分析O2的氧化能力随溶液酸度变化的情况

  28. 计算pH=3.0,其它物质都处于标准态时,(Cr2O72-/Cr3+)计算pH=3.0,其它物质都处于标准态时,(Cr2O72-/Cr3+) 一般情况下,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均需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氧化性。酸性越强、氧化能力强。如KNO3 < HNO3 特殊地:MnO42-+ e = MnO4-

  29. 9.6.3 沉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由于氧化型(Ag+)浓度大大减小,降低。氧化能力降低

  30. 9.6.4 配位的影响 Cu(NH3)42+ + 2e = Cu+4NH3  {Cu(NH3)42+ / Cu}<  (Cu2+ / Cu)

  31. 9.7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9.7.1 元素电势图 A/v Fe3+ Fe2+ Fe 0.185 0.522 0.77 -0.44 Cu+ Cu Cu2+ -0.037 0.34 B/v 0.49 0.15 IO3- IO- I2I- 0.45 0.538 0.26

  32. 9.7.2 应用 (1)判断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分析Cu2+,Cu+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三种物质组成二个电对 (Cu2+/Cu+)=0.185v (Cu+/Cu)= 0.522v 0.185 0.522 Cu+ Cu Cu2+ 0.34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是:Cu+ + Cu+ = Cu2+ +Cu

  33. (A/B) (B/C) 对于任意元素的电势图: A B C 若:(1)(B/C)>(A/B) 物质B发生歧化反应,歧化产物为A,C. (2) (B/C)< (A/B) 物质A与C能发生反歧化反应,产物为B.

  34. 根据下列元素电势图,分析 (1)配制Fe2+盐溶液中,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止氧化?写 出有关的反应式 (2)I2在碱性溶液中是否稳定?写出反应式 0.77 -0.44 Fe2+ Fe3+ Fe A/v -0.037 B/v 0.49 0.15 IO3- IO- I2I- 0.45 0.538 0.26

  35. (2)间接计算未知的电极电势

  36. ? ? 0.682 A O2 H2O2 H2O 1.229 MnO4- 1.69 MnO2 1.23 Mn2+ 3 2 ? (MnO4-/Mn2+)= (1.69V3+1.23V 2)/5 =1.50v

  37. 重点 • 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 原电池的组成 • 氧化还原反应自发方向的判断 • 的应用、元素电势图的简单应用 • (非标准态计算——Nernst公式) 影响的因素 (酸碱、沉淀、配位)

  38. 练习题 1、 根 据 ( Pb2 Pb ) =  0.13 V ,( Fe3 Fe2 ) = 0.77 V , 标 准 态 下 能 将 Pb 氧 化, 但 不 能 将 Fe2氧 化 的 氧 化 剂, 与 其 对 应 还 原 态 组 成 电 极 的  值 范 围 是: A.<  0.13 V ; B.  0.13 V  0.77 V ; C. >  0.13 V ; D. > 0.77V , <  0.13 V 。 2. 标 准 态 下, 反 应 Cr2O72 + 6Fe2 + 14H = 2Cr3 + 6Fe3 + 7H2O 正 向 进 行, 则 最 强 氧 化 剂 及 最 强还 原 剂 分 别 为: A. Fe3、Cr3 ; B. Cr2O72、Fe2; C. Fe3、Fe ; D. Cr2O72、Cr3。

  39. 3. 酸 性 介 质 中, (AgAg)=0.80V, (BrO3Br2 ) = 1.52 V , (NO3NO) = 0.96 V , ( Zn2 Zn ) =  0.76 V 。 下 列 各 组 物 质 在 标 准 态 下, 可 共 存 的 为: A. Ag、Zn ; B. Zn2、Br2 ; C. NO3、Ag ; D. BrO3、Ag 。 4. 根 据(Cu2Cu) = 0.34 V , (Zn2Zn) =  0.76 V , 可 知 反 应Cu + Zn2 ( 1  105 molL1)=Cu2(0.1molL1) + Zn 在 298 K 时 平 衡 常 数 约 为: A. 1037 ; B. 1037 ; C. 1042 ; D. 1042。

  40. 5 .写出电极反应MnO4- +8H+ + 5e =Mn2+ + 4H2O的能斯特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碘元素在碱性溶液中标准电极电势图 : (B): IO3- 0.26 I2 0.53 I- 在稀碱溶液中,I2、I-、IO3-中,最强的氧化剂是______;最强的还原剂是_______;他们之间可自发进行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是_____的歧化反应。 7、 已 知 ( MnO4 Mn2 ) = 1.49 V , ( Br2 Br ) = 1.07 V , ( Cl2 Cl ) = 1.36 V 。欲 使 Cl、Br混 合 液 中 Br被 MnO4氧 化, 而 Cl不 被 氧 化, 溶 液 pH 值 应 控 制 在 什 么 范 围 之 内 ?( 假 定 其 他 各 物 质 均 处 于 标 准 态 ) (1.38~4.4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