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十章 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

第十章 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 第一节 胎膜早破与脐带脱垂. 一、胎膜早破. 1、定义: 胎膜在临产前破裂者,称为 胎膜早破 。 2、原因: 胎位不正或头盆不称; 双胎、羊水过多; 妊娠后期腹部创伤、性交或胎膜感染。. 3、临床表现: ⑴孕妇自觉突然有液体自阴道流出,时多时少,断断续续,外阴可见液体沾湿。阴道检查触不到羊膜囊,上推先露部见有液体流出,流液中混有胎脂。 ⑵ pH 测定: 阴道液 pH≥7.0 时 ,说明胎膜破裂。 ⑶阴道液涂片检查:吸取阴道后穹隆液体镜检,可见羊齿状结晶,或染色后见胎儿上皮细胞集毳毛。. 4、处理: 根据孕周和胎儿情况而定。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

  2. 第一节胎膜早破与脐带脱垂

  3. 一、胎膜早破 1、定义: 胎膜在临产前破裂者,称为胎膜早破。 2、原因: 胎位不正或头盆不称; 双胎、羊水过多; 妊娠后期腹部创伤、性交或胎膜感染。

  4. 3、临床表现: ⑴孕妇自觉突然有液体自阴道流出,时多时少,断断续续,外阴可见液体沾湿。阴道检查触不到羊膜囊,上推先露部见有液体流出,流液中混有胎脂。 ⑵pH测定:阴道液pH≥7.0时,说明胎膜破裂。 ⑶阴道液涂片检查:吸取阴道后穹隆液体镜检,可见羊齿状结晶,或染色后见胎儿上皮细胞集毳毛。

  5. 4、处理: 根据孕周和胎儿情况而定。 妊娠未足月,胎儿未成熟,可先用期待疗法至孕35周。包括卧床、抬高臀部或侧卧防止脐带受压或脱垂;给予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成熟,应用抗生素和子宫松弛剂抑制子宫收缩。在严格的无菌条件和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 妊娠36周以上者,以尽快终止妊娠为宜。无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和脐带脱垂等,可等待自然临产,如观察24小时无宫缩,应给予引产。如有宫内感染或胎儿宫内窘迫,无论胎龄大小,均立即剖宫产结束妊娠。

  6. 二、脐带脱垂 1、定义: 胎膜破裂后,脐带脱出于阴道或外阴部,称脐带脱垂。 胎膜未破裂时,脐带位于先露部前方或一侧,称为脐带先露(或隐性脐带脱垂)。 2、原因: 凡引起先露衔接不良,留有空隙的因素均可导致。如异常胎先露、头盆不称、羊水过多、双胎、早产、脐带过长等。

  7. 3、临床表现: 胎心率改变:加快、减慢或不规则,变换体位或抬高臀部后可缓解。 未破膜时,行阴道或肛查,可触及搏动的条索状物;若已破膜,阴道检查可触及或看到部分脐带。 胎心电子监护:有变异减速,说明有脐带受压的情况。

  8. 4、处理: 一旦发生脐带脱垂,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并增加手术产机会。 ①脐带有搏动,说明胎儿存活,应立即行手术结束分娩。 ②胎儿已死亡,可等待自然分娩。

  9. 第二节子宫破裂

  10. 1、定义: 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于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发生破裂,称为子宫破裂。 2、分类: ①按发生原因分为:自然破裂、损伤破裂 ②按发生时间分为:妊娠期破裂、分娩期破裂 ③按破裂程度分为:完全破裂、不完全破裂 ④按破裂部位分为:子宫体部破裂、子宫下段破裂

  11. 3、原因: ①有引起梗阻性难产的因素: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儿畸形等。 ②有子宫手术史、子宫病变。 ③分娩期不正确使用缩宫素。 ④难产手术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12. 4、临床表现: ①先兆子宫破裂: 由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强有力的宫缩使子宫体部逐渐增厚变短,而下段被动拉长变薄,两者之间形成一环形凹陷,并逐渐上升达脐部或以上,子宫外形呈葫芦状,称为病理性缩复环。 产妇腹痛难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膀胱受压过久出现排尿困难和血尿。子宫下段压痛明显,胎心改变。

  13. ②子宫破裂: 产妇突感腹部撕裂样剧痛,随之宫缩消失,疼痛暂时缓解,但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同时,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宫口回缩。由于血液、羊水、胎儿的刺激,使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 ③子宫不完全破裂:症状、体征可不典型。

  14. 4、处理: ①先兆子宫破裂:立即抑制宫缩 :常用杜冷丁100mg肌注,然后准备手术挽救胎儿,防止子宫破裂。 ②子宫破裂:立即组织抢救,纠正休克,尽快行剖腹取胎。

  15. 第三节产后出血

  16. 一、定义: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二、原因: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 胎盘因素 软产道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17. 三、产后子宫收缩乏力 1、原因: 产妇全身因素(产程延长、使用过量镇静剂、全身急慢性疾病),子宫局部因素(双胎、巨大儿、子宫畸形、子宫肌瘤)使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不能有效闭合。

  18.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胎盘娩出后,血色暗红或有血块。出血呈间歇性,经按摩子宫后宫缩好转,出血明显减少。 也可表现为隐性出血。阴道外出血少,但血液积聚在阴道或宫腔内,此时宫底不断升高且柔软,推压宫底时,有大量血块和血液从阴道涌出,为宫腔内积血。

  19. 3、处理: ⑴腹壁按摩子宫。 ⑵使用子宫收缩剂。 ⑶宫腔内填塞纱条压迫止血。 ⑷子宫动脉结扎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20. 四、胎盘滞留 1、定义: 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尚未娩出即称为胎盘滞留。 2、临床表现: ⑴胎盘剥离不全:胎盘仅有部分自子宫壁剥离。 ⑵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已完全剥离,多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或膀胱充盈,使胎盘滞留于子宫下段,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21. ⑶胎盘或胎膜残留: ⑷胎盘粘连:胎盘全部或部分粘连于子宫壁上,不能自行玻璃。 ⑸胎盘植入:由于蜕膜发育不良甚至缺如,胎盘绒毛直接植入子宫肌层形成植入性胎盘。 ⑹胎盘嵌顿:胎盘已剥离,子宫不协调性收缩形成痉挛性狭窄环,胎盘被嵌顿于宫腔内。

  22. 3、处理: 在无菌操作下,立即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取出胎盘。 若有部分残留者,可用大号刮匙刮除残留组织。 植入性胎盘不易剥离者,应做好子宫次全切除术准备。

  23. 五、软产道损伤: 1、原因: 由于胎儿过大、助产手术不当,使会阴、阴道、宫颈甚至子宫下段裂伤。 2、会阴裂伤的临床分度: Ⅰ度裂伤:会阴皮肤及阴道口周围粘膜裂伤,未及肌层,出血量不多。 Ⅱ度裂伤:会阴体肌层裂伤。 Ⅲ度裂伤:肛门外括约肌断裂,甚至累及直肠前壁。

  24. 3、处理: 检查并暴露裂伤部位,及时缝合止血,防止产生血肿。

  25. 六、凝血功能障碍: 1、原因: 产妇患有出血倾向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可影响凝血或导致DIC,引起产后出血不凝而不易止血。 2、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纠正休克。使用药物改善凝血功能,输新鲜血液。

  26. 第四节羊 水 栓 塞

  27. 1、定义: 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 发生于足月分娩者死亡率达70~80%。

  28. 2、病理生理: 羊水经宫颈内膜静脉、胎盘附着部之血窦、病理情况下子宫壁开放的血窦进入母血循环,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如胎粪、毳毛、上皮细胞等),在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造成机械性栓塞→肺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痉挛→肺动脉高压→肺水肿、肺心病、左心衰竭。 肺内微血管换气与血流灌注失调 →缺氧血症。 羊水中有形物质→ 急性过敏性休克。 羊水中含凝血活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9. 3、临床表现: 分娩破膜后,产妇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快、血压下降、肺部湿啰音、休克及昏迷等征象。

  30. 4、治疗原则: 纠正呼吸循环衰竭、抗休克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 待病情好转,尽快结束分娩。 第一产程,行剖宫产。 第二产程,根据情况经阴道助产。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1. 第十一章产褥感染产妇的护理

  32. 一、定义: 产褥感染指在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产褥病率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 产褥病率的主要原因是产褥感染,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其它部位的感染。

  33. 二、致病原: 产褥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感染来源: 自身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它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下降、产道损伤后可致病。 外来感染:由产妇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物品后造成感染。

  34. 三、病理类别与临床表现: 产褥感染一般在产后3~7日出现感染症状、血栓性静脉炎则常在7~14日后出现症状。 轻型感染一般体温逐渐上升,达38℃左右;重型感染时体温可达39℃以上,并伴有脉快、头痛、虚弱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35. 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主要为局部切口或撕裂伤口感染。 会阴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触痛、针孔流脓;体温很少超过38℃。 阴道与宫颈感染表现为粘膜充血、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

  36. 2、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最常见。病原体由胎盘剥离面入侵,可累及蜕膜和肌层。轻者表现为低热、恶露增多有臭味、下腹轻压痛;重者表现为寒战、高热、下腹疼痛及压痛,恶露不多。病程客长达1~2周。

  37.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病原体沿子宫旁淋巴或血行达宫旁组织,引起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产妇出现寒战、高热、下腹疼痛,积脓时可们及边界不清的包块。

  38. 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炎症局限于盆腔腹膜。 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扩散致全腹。 产妇寒战、高热、下腹或全腹疼痛及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39. 5、血栓性静脉炎: 由胎盘附着处的血栓感染上行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常于产后1~2周出现驰张热、下腹疼痛和压痛。下行而引起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疼痛、水肿、皮肤发白,称“股白肿”。

  40.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增高。 3、阴道拭子细菌培养或宫腔分泌物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41. 五、治疗: 1、一般支持疗法: 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恶露排出和炎症局限。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 2、局部病灶的处理: 会阴冲洗、局部硫酸镁湿敷; 下肢静脉血拴者,应抬高患肢,局部保暖病湿敷。

  42. 3、抗生素的使用: 病情轻者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等。 病情重者,应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最好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43. 6、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当感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脓毒血症。 若大量细菌进入血引循环并繁殖形成败血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