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 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一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两个途径.

hark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 识形态

  3.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一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两个途径 小商品经济的分化:竞争分化为无产者和 资产阶级 商人和高利贷者的转化: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控制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

  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1)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起因 本质 资本的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倾向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一是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途径 暴力手段

  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商品经济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6. 社会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7.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8.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含义 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产生条件 社会 分工 生 产 不同产品 需 要 互通有无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 不同的 物质利益主体 各自有相对独立的 物质利益 采取商品交换形式

  9.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简单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发达 商品经济

  10.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1.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2.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 形式 价 值 价 值 基础

  13.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14.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4、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

  15.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6.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商 品 二 因 素 劳 动 二 重 性 使用价值 价 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17.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质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商 品 价 值 量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8.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影响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19.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劳 动 生 产 率 具体劳动 商品多少 使用价值 商 品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价 值

  20.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21.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1)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2.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价值 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23.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价格波动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 价格的波动没有脱离价值。 • 从一个较长时期或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相等 。 价值 价格

  24.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 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 价格>价值 增加生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减少生产 价格<价值

  25.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丙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乙 甲 12小时 10小时 10小时 8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26.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7.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局限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在资源配置上是事后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28.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 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 • 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时性。

  29.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作用: 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30.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 品 价 值 抽象劳动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1.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2.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3.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5.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37.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8.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劳动力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也不是商品。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39.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40.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的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关系 :所有制是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41.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42.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的劳动 0 12 6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43.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商品的生产过程 创 造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 旧 价 值 转 移 价值形成过程 抽象劳动 形 成 价 值

  44.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生产过程 具体劳动 创 造 劳动过程 使用价值 旧 价 值 转 移 价值增殖过程 再生产 抽象劳动 A 价值 剩余价值 创 造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5.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资本的本质 • 资本表现为物:厂房、机器、原材料、辅助材料 •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生产关系 • 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46.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 不变资本(c) 资本 可变资本(v)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

  47.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 进一步揭示了m产生的源泉:v • 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m'

  48.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

  49.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

  50.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工作日(小时) 0 6 12 6小时 m' = = 100%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3 6 0 6 12 15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9小时 m' = = 150% 6小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