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24 Views
教學卓越計畫讀書會(三) 幸福的必要條件. 導讀書籍:林火旺, 《 道德 — 幸福的必要條件 》. 導讀人 : 許嘉貞 主辦單位 : 圖書館 中華民國 100 年 11 月 16 日. 一趟關於「幸福」的思路探險. 首部曲. 共讀章目 〈 如果你有 隱形戒指 ,你會做什麼? 〉 ( 頁 43 - 53 ). From: www.nipic.com.
E N D
教學卓越計畫讀書會(三)幸福的必要條件 • 導讀書籍: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導讀人:許嘉貞 主辦單位:圖書館 中華民國100年11月16日
首部曲 共讀章目 〈如果你有隱形戒指,你會做什麼?〉 (頁43-53)
From: lorraine-jenny.blogspot.com From: www.geoscience.tmue.edu.tw
共讀一如果你有隱形戒指,你會做什麼? 第一節 道德是一種壓力 第二節 人性和道德 第三節 道德教育不是為了製造聖人
摘要與討論一 第一節 道德是一種壓力 (頁45) 道德,是人際之間的產物,即考量他/她人。 第二節 人性和道德 (頁47) 1. 道德是一種工具,沒有人會為道德而道德 2.人性是利己的。 第三節 道德教育不是為了製造聖人 (頁51-53) 1.道德教育是教導如何與他/她人和平相處。 2.道德不是聖人的事,是每一個人的事,每天 要做的事。 3.亞里斯多德:「美德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
二部曲 共讀章目 • 〈自由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德?–容忍差異〉 (頁109-135)
共讀二自由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德?–容忍差異共讀二自由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德?–容忍差異 第一節 自由主義 第二節 自由社會還需要道德嗎? 第三節 「核四」該不該建? 第四節 自由社會的特點 第五節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嗎? 第六節 什麼叫做「容忍」? 第七節 什麼叫做「多元價值」? 第八節 容忍差異才是自由的心靈
自由主義者否認存在一套價值理想,是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生活所必須。自由主義者否認存在一套價值理想,是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生活所必須。 • 自由主義者認為,人的理性能力可建構有意義的人類社會,每個人原則上能藉理性能力理解世界,包含 :政治制度、公共政策 ,故政治和社會是一個完全透明的秩序。 • 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某一價值觀,而是讓擁有不同生命理想和價值觀的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在保有其自主性的條件下共同生活。 • 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和其它價值衝突時具有優先性,只有為了自由本身,才能限制自由。 摘要與討論二第一節 自由主義 (頁 113-115)
傳統自由主義者相信,自由的社會即使公民缺乏品德,只要制度設計完善,也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傳統自由主義者相信,自由的社會即使公民缺乏品德,只要制度設計完善,也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 但自由社會實踐的結果,公民只講「權利」,忽略「責任」。 • 公民忽略責任的結果讓自由主義者承認:健康穩定的民主社會不只須正義的制度,也須公民的品德和態度。 • 公民的品德是社會資本。 摘要與討論二第二節 自由社會還需要道德嗎? (頁 117)
在第四節末提到,羅爾斯區別公共領域與非公共領域。在第四節末提到,羅爾斯區別公共領域與非公共領域。 • 公共領域:法律規定和公共道德; • 非公共領域:要和誰結婚、早起。 • 健全的自由社會,公民需具適度的公共道德。林火旺認為,第一個需培養的道德就是容忍差異。 • 什麼是「容忍」 ?強者的退讓。 • 一人是否有民主風度,視其具有絕對優勢時,如何對待弱勢。 摘要與討論二第六節 什麼叫做「容忍」 ? (頁 124-130)
涉及好壞、對錯,為價值判斷; 陳述資訊或消息,為事實判斷。 • 價值判斷主觀;事實判斷客觀。 • 坐飛機:安全、時效、環保。 • 在價值觀多元的社會,產生價值觀衝突的問題。 • 想法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可能是腦筋清楚、推論正確、正直、善良、誠懇的人。 • 容忍,願意學習與不同想法的人和平共處 摘要與討論二第七節什麼叫做「多元價值」 ? (頁 130-135)
摘要與討論二第八節 容忍差異才是自由的心靈 戰爭 • 自由 多元 衝突 容忍 • 容忍差異= 尊重別人的自由, 社會才能持續保持生機和活力。
三部曲 共讀章目 〈自由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德?–講道理〉 (頁137-157)
共讀三自由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德?– 講道理 第一節 台灣的民主值得推銷嗎? 第二節 「自由」和「民主」差別 第三節 民主的缺點 第四節 講道理可以避免多數暴力 第五節 審議民主和公共理由
摘要與討論三第一節 台灣的民主值推銷嗎? •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事為選舉。 • 台灣的民主政治給人的印象:亂。 • 台灣的「民主」尚處起步的階段。 然而相對中國大陸的獨裁政權,台灣人值得驕傲的是「自由」 。 (頁139-141)
柏拉圖認為獨裁政治的特點是暴君,民主政治的特點是暴民。因人民有自由,會做「喜歡」的事,而不是做「應該」做的事。柏拉圖認為獨裁政治的特點是暴君,民主政治的特點是暴民。因人民有自由,會做「喜歡」的事,而不是做「應該」做的事。 • 大部份國人認為「民主」只是多數決,對台灣的憲政體制是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民主政治認知有限。我們只在民主制度化的階段,未達民主被實現的理想。 • 民主只是一種手段,民主的目的為保障內在的和平和個人自由。所以自由主義式的民主政治重視個人自由,民主不是最終的價值,只是 實現個人自由的最有效工具。 • 民主是一種程序,由公民全體參與投票、以多數做決定的一套決策程序。 摘要與討論三第二節 「自由」和「民主」的差別 (頁 141-146)
多數暴力 • 自由主義重視自由,因個人擁有一定的自由權,才能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 • 公共規範須以民主的方式訂定,可能發生以多數人的意見壓制少數人的意見。 • 多數不一定是對 • 民主決策會產生多數暴力,依賴形式上的多數決策也是危險的。 • 愚笨不會因為多數,就變聰明。 • 公民的私利主義 • 約翰彌勒在十九世紀主張公民投票應公開。 • 私利阻礙公共和國家整體利益。選擇時,只會看到「私」民,而沒有「公民」 。 摘要與討論三第三節 民主的缺點 (頁 146-150)
強勢族群藉民主程序制定公共規則欺壓少數,為自己謀取最大福利,會引起弱勢族群不滿。這樣的社會不可能和諧穩定。強勢族群藉民主程序制定公共規則欺壓少數,為自己謀取最大福利,會引起弱勢族群不滿。這樣的社會不可能和諧穩定。 •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 • 表決前,多數聆聽少數的想法與意見,少數與多數經過討論,可能因此說服多數。願意傾少數意見的態度,即尊重少數。 • 充分討論後,少數仍無法說服多數,最後採取表決的方式形成決策,基於公民的平等性,少數須服從多數。 • 具有隨時被說明的態度,就是自由社會公民應具的民主素養。 • 無法說服多數而接受表決的結果,是一種民主風度。 摘要與討論三第四節 講道理可以避免多數暴力 (頁 150-153)
多數決的結果只能代表贏家的意願,不能呈現公共的意願。所以民主理論學者要求在投票前,須重視深思熟慮的意見形成過程,此種強調講道理的民主理論即是「審議民主」理論。多數決的結果只能代表贏家的意願,不能呈現公共的意願。所以民主理論學者要求在投票前,須重視深思熟慮的意見形成過程,此種強調講道理的民主理論即是「審議民主」理論。 • 審議民主和純粹程序式民主的差別:審議民主可避免多數暴力。 • 審議民主的特點:公民提出的公共政策主張須基於公共理由。 • 為什麼必須提出公共的理由: • 鼓勵公民在公共議題上採公共觀點; • 促進相互尊敬的決策程序; • 幫助錯誤的改正。 • 意見相異時能講道理,保持開放的心靈,根據理由修正甚至放棄自己的觀點。 摘要與討論三第五節 審議民主和公共理由 (頁 153-157)
終曲 共讀章目:〈幸福人生〉 (頁237-267)
幸福人生共讀四 第一節 找到自己 第二節 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第三節 自由選擇就是自主嗎? 第四節 人類的共同處境 第五節 生命可以期待什麼? 第六節 關懷他人:正義感 第七節 關懷他人:愛 第八節 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幸福
摘要與討論四 第一節 找到自己 • 一個人如果希望幸福,必須找到自己,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別人認為幸福的生活並不一定適合自己。 • 十九世紀約翰彌勒認為,個體性是幸福的必要元素。一個人想擁有幸福的人生,必須先確立獨特的自我本性。 • 每一個天生有天生的不平等。 • 找到自己: • 認清自己的特點(自知之明); • 為自己的特點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或生命理想。 (頁 238-241)
摘要與討論四 第二節 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 世俗流行的價值觀不一定保證幸福,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價值最重要。 • 父母的理由:這樣做是為你好! • 預設一個一元的價值觀。 • 父母認為好的,就是大家都認為好的。 • 彌勒強調個體性是幸福的必要元素真義: • 獨特自我,需要不同於別人的價值觀才能自我實現,隨波逐流只會讓自己失去自我,我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尋找獨特的答案。 (頁 241-245)
摘要與討論四 第三節 自由選擇就是自主嗎? • 彌勒擔憂自由社會中的人以為自己在做決定,但「自己的」決定實際上受流行意見或大眾輿論影響。 • 看似「自由」的選擇並不等於「自主」的選擇。 • 如果我們的選擇只是跟隨社會的流行隨波逐流,這樣的選擇其實不是自己的選擇。社會多數的喜怒哀樂主宰自己的喜怒哀樂。 • 彌勒認為,只有發現自我、「做自己」的人,才能找到幸福。 (頁 245-248)
摘要與討論四 第四節 人類的共同處境 • 獨特性≠譁眾取寵≠標新立意。 • 在規劃自己獨特的理想前須考慮兩元素: • 人類的共同命運和處境; • 如何對待他人。 • 人類共同的命運與處境: • 螞蟻與人。 • 主宰人類生存處境的無名,當它要奪走一條生命時,完全不會考慮這個生命是否正直、善良、值得尊敬。 (頁 248-251)
摘要與討論四 第五節 生命可以期待什麼? • 認清人類的命運不會使理想和幸福成為幻影,反而使人架構一個合理、適度的美好人生。 • 承認人的有限性;承認自己的有限性,認了「命」。 • 命:人力不能及的部分。 • 每一個人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時,認了父母是誰、是哪一國人、長相如何。 • 生命可以期待什麼? • 盡量讓活著的每一天充滿意義。 • 但,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頁 252-254)
摘要與討論四 第六節 關懷他人:正義感 • 一個有意義的生命計畫,不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而是和他人的互動。 • 人其實最需要的是人,人需要人的關懷、幫助和肯定。 • 我們無法改變人類生命渺小和無奈,但人彼此相互關懷,可以帶來喜悅。 • 把自己和家人照顧好就好? • 羅爾斯認為,社會是自由平等公民間的公平合作的體系。 • 正義的社會:成員公平合作; • 不正義的社會:若遵守社會規範,處境和前景會愈黯淡,因此就會有人不願遵守社會規則。 (頁 254-257)
摘要與討論四 第七節 關懷他人:愛 • 美國教育學者納丁認為,一個能主動減輕周遭人痛苦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 一個懂得付出的人,生命會比較積極,因為對需要被關懷的人適時伸出援手,會讓自己覺得活著是有意義的。當一個人的每一天都活得很有意義,死亡就變得不重要。 • 無聊,是難熬的疾病,也是最大的苦悶。 • 每一個從小到大都承載無數的關心和愛意。 • 幸福不需特殊的工具,不需很多錢,不需很有地位,只需要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有道德的人,才可能找到幸福。 (頁 259-264)
摘要與討論四 第八節 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幸福 道德 不但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它還具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