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概说 成语 —— 痛哭流 涕 不 速 之客 求全 责 备.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2. 一、概说成语——痛哭流涕 不速之客 求全责备

  3. (1)《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 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闻一多云: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 能成寐也。】,(2)《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 宾皆从之。”(3)《孟子》:“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韩非子》:“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 郑。”(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 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尔雅》:明察貌)(6)《左·成二年》:“执事不以 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5. (7)、《吕氏春秋·去宥》:“(齐 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 攫而夺之。”有人理解为“粥”。(8)、《左传》:“虽及胡耈,荻 则取之。”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 住他。(9)罄竹难书:《旧唐书·李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 海之波,流恶难尽。”

  6.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多注词的古今义。例如:1、玺:《说文》王者之印也。段注:“盖古 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2、堂:《说文》:“殿”也。段注:许以殿 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 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 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7. 3、删:剟(duo)也。徐锴系传:“古以简牍,故曰孔子删《诗》 《书》,言有所取舍也”。段注:“凡言删剟者,有所去即有所 取。……《艺文志》:“今删其要 以备篇籍。删其要谓取其要也。不 然,岂刘歆《七略》之要(班) 孟坚尽删去之乎”。

  8. 观察古今词义异同有三个角度:一、变化的范围;(变与不变)二、变化的幅度;(迥异与微 殊)三、变化的结果。(扩大、缩 小、转移)

  9. 一、词义变化的范围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 。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左传》

  10. 1、古用今废——“谏、君、吾 、朝属、诸侯、也、矣”。2、古今都用,有两种情况: A、词义不同——走狗、共、给、特、左右、 藉(征税)、孤老、辟、怨、其。B、词义基本相同——死、不、死狗、百姓、 棺、外、内、祭、笑、弃、货财、国、无 望、有、必、狗”。有的换个说法——令(让)、棺(棺材)、闻(听说)、曰(说)、冻馁(受冻受饿)

  11. 《古代汉语字典》与《新华字典》同收义项的1875字,占3700字的50.9%;有的存在古今认识差异。如:1、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乎?《史记》 《说文》:布,枲(xi)织也。 枲,麻也。帛,缯也。缯,帛也。2灯:(古)油灯,(今)电灯、弧光 灯、霓虹灯。——(这是古今词内涵的差异)

  12. 再如《说文》3 死:澌也,人所离也。4 民:众萌也。5 虹:螮蝀也。状似虫。6 雷:阴阳薄动生物者也。7 火,火毁也。水,准也。木,冒 也。月,阙也。8 鲸,海大鱼也。——(这是古今认识深浅的差异)

  13. 二、词义变化的程度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词义迥异)例如:二、词义变化的程度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词义迥异)例如:

  14. 1 、 牺牲不成……不敢以祭。《孟子》2、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古:食品(馐),今:害羞。3、行李之往来供其贫困。《战国策》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 飞》 5、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诗·鱼藻》6、鸳鸯在飞,毕之罗之。 《诗·鸳鸯》来遭民田之毕。 《论衡》

  15. 7、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 《左传》8、横四海而无仇,超遐世而秀出。《王粲·闲邪赋》9、仰视大火,俯听波声。鲍照《登大雷岸 与妹书》10、窃相谓曰: ‘为何一日杀二烈士。’《三国志·魏书》11、重我民,无尽刘。 《尚书·盘庚上》

  16. 第二、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2、赦之,以劝事君者。 《左传》3、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庄子》4、语事良久,孝公睡,弗听。 《战 国策》

  17. 5、吾何爱一牛。 《孟子》6、穆公访诸蹇叔。 《僖33》7、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史记》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9、不替孟明。 《左传》10、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左传》

  18.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新华字典》相比较:A收而B未收者,6字;AB兼收而义有异者1825字。其中:文字通假而异义402字; 古今字而异者68字; 其他1345字,都是现代常用字,占36%,如不仔细区分,容易误解古义。所以:古今词义异同,不在迥异,而在微殊。

  19. 三、词义变化的结果1、词义的扩大 定义: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内在 涵义增加,致使所表达的概念外延 扩展,使该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 范围有所扩大。

  20. 例1:狂:《说文》:“狾犬也”。“狾,狂犬也”。《晋书》:“旱岁,犬多狂死。”“对象(狗)+(行为)发疯”。“狂”字的引申过程为:→犬对象 →人+行为(发疯)【象发疯的】→其他事物

  21. 《汉语大字典》“狂”字:a.精神失常。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 墓志铭》: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 江水。b.狂妄,轻狂:《诗·郑风·山有扶苏》: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c.放荡、放纵。苏轼:老夫聊发少年 狂。d.气势猛烈,声势浩大。韩愈《进学 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 倒。

  22. 例2:江:长江专名→江河通称:《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例3:河:黄河→一切河流例4:嘴:鸟嘴→一切器物的嘴。例5:菜:《说文》:“草之可食 者”→《新华字典》主食外的 食品。

  23. 例6、“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 皮。段注:云者,谓其人也。《左传》: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韩非子》6次、《墨子》4次、《荀子》3次、《诗》3次、《论语》1次、《孟子》4次、《庄子》7次、《左传》13次……(皮革,皮弁 )共计41次, 都指“兽皮”。

  24. 只有以下几例:(1)《左·哀21》:“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2)《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只有以下几例:(1)《左·哀21》:“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2)《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

  25. 2、词义的缩小 定义: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 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 今义,今义是古义中义素的 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词由整 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 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 收缩的方式。

  26. 例1:“丈人、老子”,由“老年人”→“岳父、 父亲”。例2:坏宫室以为之引也。民无所安息。 《孟 子·滕文公下》例3: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 堀穴而处焉。 《墨子·节用中》 《说文》:“宫,室也。” 后指帝王宅。如:阿房宫,未央宫。例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一曰三农,生九谷。 《周礼·天官》亟其乘屋,其始擂百谷。 《诗经》

  27. 例5:《月令》:“春日,其虫鳞。”郑注云:“龙蛇 之属是也。” 又:《礼记·儒行》::“鸷虫攫搏”。郑云注:“鸷 虫,猛鸟猛兽也”。孔颖达疏:“虫是鸟兽通 名,故为猛鸟猛兽。” 又:《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 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 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 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倮(lú0)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说文》:“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鸟。” 宋邢昺疏曰:“此对文耳,散文则无足亦曰虫。”例6:臭:气味→恶气味例7:诏:告诉→上告诉下

  28. 3、词义的转移定义:中心义素易位,亦即所指称的范围改变。例1: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成语:赴汤蹈火,金城汤池,固若金汤。古代:汤=热的+水。现代:汤=有味道的+水制成的+食物(中心义素由热的“转为”有味的物。)3、词义的转移定义:中心义素易位,亦即所指称的范围改变。例1: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成语:赴汤蹈火,金城汤池,固若金汤。古代:汤=热的+水。现代:汤=有味道的+水制成的+食物(中心义素由热的“转为”有味的物。)

  29. 例2:孙子膑脚于魏。 《韩非子》手脚冻皴皮肉死。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古)=小腿 ;(今)=足《说文》:“脚,胫也。”《释名》:“脚,却也”。例3:、书(写)→写的文字, (草书)→信

  30. 例四:寺:(官署)→佛寺。《后汉书》:“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汉代有太常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官署。例五:暂:《左·僖33》:“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 而免诸国。”《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说文》:“默,犬暂逐人也。”《说文》:“暂,不久也,”(由速度快→时间短)

  31. 有两个问题:其一,词义发展有复杂变化。如:“坟”字:1、登大坟以远望兮。 《哀郢》 2、不治坟,欲为省。 《史记》汤可敬认为 :“人为土堆”缩小为“坟墓”。 院校教材认为:由土堆转为象堆的东西。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周南》4、古者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其发展过程为:大堆(转移)→【大堆-坟墓】→(缩小)坟墓。

  32. 其二、有人把词义的“转移”称之为词义 的“易位”。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涕(液)→鼻液; 走(跑) →行走 红(粉红) →大红; 盗(窃物者) →窃物者 贼(杀人者)——杀人者 蒋氏指出:“易位”指的是一个义位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发生变化。

  33. 词义的演变远不止这几种结果,试分析:1、大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 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2、十六年春,陨石于宋王,陨星也。六退飞,过宋都,风也。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传》

  34. 3、土传言,众人谤。 《左传·襄十二》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4、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治长》5、百姓闻之必怨吾君。”《晏子春秋》 6、由是感激,遵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 表》

  35. 4、词的义项的增减: 如“见”字: 古今通用义: 1、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 《说文》:见,视也。 2、问百年者就见之。《礼记》(接见外宾) 3、敢陈愚见。《晋书》(见解,发表意见) 4、徒见欺!《廉蔺列传》(见笑,表被动) 5、图穷而匕首见 《国策》(显露,见效)

  36. 古义:6、曹刿请见。(拜见,谒见)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代“我” )见教,见谅。8、军无见(xian)粮。《项羽本纪》(现成)9、齐豹见(xian)宗鲁于公孟。《左传》(荐举)10、见以萧光。《礼记·祭义》(间杂) 今增义:11、沙眼怕见风。(接触,遇到)

  37. 5、词形的衍生 一个词直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词。例1:景—影;昜—阳;《说文》:景,日光也。 段注:“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西汉前“影”皆作“景”。《颜氏家训·书证》:“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于累反。”

  38. 例二:史、吏、事(甲骨文,吏和事同字) 王国维云:“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为大官或庶官之称,又引申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书》之文尚不区别。”——《观堂集林》卷六P270页 手持之物,或谓网,或谓书,从又持中,中,正也。《左传》载齐大夫崔杼(zhu)弑齐庄公。大史为写“崔杼弑其君”五个字,死兄弟三人。

  39. 三、词义演变的原因:第一:社会的发展例1:家:《说文》:“居也。” 段注:“此篆文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得冒据之。” 私有制确立后,指“卿大夫之家”。《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40. 例2、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周以前最高称号,诸侯称“公侯伯子男”。战国时,诸侯僭越,如楚国几世称王,因而贬值。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摘取“皇帝”二字为称。汉代则同姓封王,异姓封侯。例3、百姓:本指百官,后指平民。《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国语·楚语》:以备百姓兆民之用。韦昭注:百姓,百官有世功者。 《孟子》全书用19次,仅1次为百官,乃引《尚书·尧典》文。

  41. 第二:风俗变迁。如“趋”《说文》:“走也。”二字互训。段注:徐行曰步,疾行曰趋,急趋曰走。《诗·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战国策》:触龙入而徐趋。《论语·子罕》:子见齐衰(Cūi)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趋。【帝王赏重臣,则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42. 第三:内部制约1、内部关联 本(草木根茎→基础); 城(城墙→城市);2、功能变化 烛:名词→用如动词“照”《吕氏春秋》:“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 再如“刃、目…”

  43. 掌握古今词义可以归结:第一,多读古文,积累感性的语言材料, 加深认识。第二,运用历史比较法,作古今对比,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重视古今注本,吸收前人成果,切 忌想当然。第四,善于运用工具书。勤于翻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