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43 Views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的概念. ——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的概念.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 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 宏观物体 ——.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E N D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慧能大师“心动”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倾向: 1:离开物质谈运动 2:离开运动谈物质
思考:物质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 运动 ②、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 物质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这说明了什么?
3、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思考: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绝对的 无条件的 ①、运动是( )、( )、( ) 永恒的 ②、静止是( )、( )、 ( ) 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绝对运动 ③、物质世界是( )和 ( )的统一 相对静止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1 开始探究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太阳系模式图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江西赣南出现火烧云奇观 大雁南飞北返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遗忘规律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 联系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思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思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4)规律客观性的原因 含义表现 WHAT? --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WHY?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揠苗助长》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说明规律客观性,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 方法论 3、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造福。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改变修改消灭创造蔑视违背抗拒… • 人不能 规律 尊重、顺应、按规律办事… • 人必须 规律 发现、认识、利用…(不是无能为力) • 人可以 规律 造句 概括
小结: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固有属性 动中有静 存在方式 物质 静止 运动 静中有动 主 体 普遍性 规律 客观性 (含义) 尊重规律 利用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练习 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2.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A
3.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4.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C (1)、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