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29 Views
台灣保育類. 哺乳類 昆蟲類 鳥類 魚類 問答. 哺乳類. 長鬃山羊 台灣黑熊 台灣獼猴 台灣山羌 台灣野豬 雲豹 回首頁. 長鬃山羊. 中文名稱 / 長鬃山羊 英文名稱 /Formosan Serow 學名 /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體型頭軀幹長 800-1,140mm ,體重 25-35kg 。 形態 / 身體毛色為深褐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 分類 / 哺乳綱 , 偶蹄目 , 牛科 , 分佈 / 日本、台灣。 ,
E N D
台灣保育類 • 哺乳類 • 昆蟲類 • 鳥類 • 魚類 • 問答
哺乳類 長鬃山羊 台灣黑熊 台灣獼猴 台灣山羌 台灣野豬 雲豹 回首頁
長鬃山羊 • 中文名稱/長鬃山羊 • 英文名稱/Formosan Serow • 學名/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 體型頭軀幹長800-1,140mm,體重25-35kg。 • 形態/身體毛色為深褐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 • 分類/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 分佈/日本、台灣。, • 食性/草食,喜食嫩葉及嫩芽。 • 小檔案/1.長鬃山羊是台灣唯一的一種牛科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 • 2.長鬃山羊喜單獨活動,清晨與黃昏是活動高峰,有強烈的領域性。 • 3.長鬃山羊從山麓起至海拔3,500公尺都有其蹤跡,但以中、高海拔原始林地區較多,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 上一頁
台灣黑熊 • 學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black bear 分 類:CARNIVOR 食肉目 Ursidae 熊科 形態特徵:體長 120 ~ 150 公分 ,肩高 60~ 70 公分,最重可逾 200 公斤; 全身披黑色粗毛,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 均具五趾,掌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下顎 前端具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呈V字 形之白斑。齒式:3/3,1/1,4/4,2/3=42 。 生態習性: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雜食性,以 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及虫蛹為主食;除了 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 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 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 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 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亦快;冬季 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棲地分布:本種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以海拔1,000 ~ 3,500 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小族群量;盜獵;現有野生族群 有隔離的現象。 上一頁
台灣獼猴 • 學 名:Macaca cyclopi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rock-monkey 分 類:PRIMATE 靈長目 Cercopithecidae 獼猴科 形態特徵:頭軀幹長 36~45 公分,尾長 26~46 公分, 體重 5~12公斤;頭圓臉平,面頰裸出具頰囊 ,耳殼小;全身毛被厚軟,冬季為暗石板色, 夏季為橄欖綠色,腹面為濃灰白色,股間有明 顯之紅棕色肉墊,四肢下部及尾端近黑色,尾 部粗且長。齒式: 2/2,1/1,2/2/,3/3 =32。 生態習性:本種為群居性動物,一群以10餘隻至30隻左右 最常見;活動區域以樹林上層為主,但也會下 到地表來;白天活動,清晨和黃昏為其覓食高 峰;遇危險會發出短促之吼聲或搖動枝幹來警 告同伴;雜食性,但以植物之果實、嫩莖葉為 主,攝食種類會隨著季節改變而改變,偶而會 吃昆虫。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各山區,海拔高度 可由 100公尺至 3,200公尺棲息環境以濃密之 天然林為主,喜出現於裸露之岩石或水源地附 近。 面臨問題:些許的捕捉。 上一頁
台灣山羌 • 學 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英 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 分 類:ARTIODACTYLA 偶蹄目 Cervidae 鹿科 形態特徵:台灣鹿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頭軀幹長 40~ 70公分,尾長 4.7~10 公分,體重多為 8~ 12公斤,體背暗黃褐色,吻及額暗褐色,額內 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上胸和體側為 灰褐色;雄羌額頭黃色具不分叉短角,每年會 後脫落重長,角基部隆起;雌羌額頭黑色無角 ,僅具骨質隆起。雄羌上犬齒發達如食肉動物 ,齒式: 0/3,1/1,3/3,3/3=34。 生態習性:本種為獨居性動物,全日均有活動,以日間活 動較多,夜晚較少活動,但在凌晨時會有活動 高峰。草食性,食物以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 生性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躲藏後迅速逃竄; 鳴聲似狗吠般的一連串短促高揚叫聲。 棲地分布:為台灣特有亞種,由低海拔至海拔 3,000公尺 之山區均有分布,天然闊葉林或混生林較常發 現。 面臨問題:強大之捕捉壓力 上一頁
台灣野豬 • 台灣山豬,又叫野豬,移動性很強,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山豬的蹤跡,森林、草叢、竹林、開墾田地都是牠們活動的場所;入冬之後,山豬會朝低海拔遷徙。 山豬一胎可以生三至六隻,小豬會一直跟在母豬旁邊生活,大體而言,群體行動的時候較多,食物種類極為廣泛,蚯蚓、昆蟲、地下莖、嫩葉、幾乎葷素不忌。(王家祥/文) 上一頁
雲豹 • 不管是特殊或者威嚴,台灣雲豹絕對是扮演這兩種角色最佳的動物。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台灣雲豹體長可達一公尺,身上亮麗的雲彩斑紋,說明牠獨特的氣質,深褐色皮毛,展現牠深藏不露的動人特質。 沒有幾個人有幸目睹牠敏捷迅速、來去如風的身影,魯凱族最古老的好茶部落,卻說他們祖先是雲豹變來的,雲豹也就成了他們的開基祖。 • 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原始闊葉林的雲豹,早被人們追逐到高山雲霧中,以至行蹤杳然,我們期待,牠們依舊共同生存在這個島上。(陳逸君/文) 上一頁
昆蟲類 獨角仙 鍬形蟲 珠光鳳蝶 螢火蟲 回首頁
獨角仙 • 外形: 全身幾乎都是堅硬的革質,胸 • 上有一根刺狀突起,雌獨角仙 • 卻沒有,如果有的話也較小, • 因此我們很容易分辨出雄雌。體色褐~黑褐色。 • 棲息地:白天躲在樹幹或泥土的縫裡。 • 運動方式:飛翔和爬行 • 其他:[1]獨角仙是一種益蟲,因為它的幼蟲是生腐爛的木頭或土中。當它在尋找補給品時順便就把泥土翻鬆了。[2]是夜行性昆蟲,身體強壯有力,能拉動比它重二十倍的東西。[3]獨角仙翻倒時,先用後腳把身體抬起來,再用角上大角一頂一 推,身體就順利的翻回來了。 • 愛摔角的獨角仙:獨角仙愛摔角那都是為了強奪食物、地 盤,甚至吸引雌獨角仙的注意而有的行 • 為。它在摔角時,主要是利用它頭上特有的犄角,利用犄角的角尖攻擊,或把敵人夾住 再高舉摔得遠遠的,它們摔角的比賽規則就是摔在地上就算輸了,輸的便要自動離開。學 名Allomyrina dichotoma中 名:獨角仙、兜蟲 • 形態特徵獨角仙的雄蟲頭部有二分叉的突起,十分引人注意,日本人十分崇拜獨角仙,更以獨角仙的頭部形狀製作設計日本武士的頭盔。獨角仙號稱甲蟲之王絕非浪得虛名,因為獨角仙的體型雄壯威武,體積巨大且力大無窮,在甲蟲世界中,要找出一個能與之匹敵的對手還不容易。生態介紹:獨角仙在臺灣的分佈十分廣泛,從彰化平原到南投海拔接近二千公尺的山區都有分佈。居住在山區或鄉下的人,都有和獨角仙共渡童年的美麗回憶。獨角仙的雌蟲沒有突出的大角,所以很像一隻大金龜子,而事實上獨角仙在分類地位上本來便屬於金龜科。獨角仙的幼蟲生活在腐植土中,以腐植土或腐朽的木材為食物。成蟲則以樹汁或充分成熟的水果為食物。 上一頁
鍬形蟲 學 名:Dorcus schenklingi Mollenkamp 英 名:Formosan long-fanged stag beetle 分 類:COLEOPTERA 鞘翅目 Lucanidae 鍬形蟲科 形態描述:大顎彎曲程度比台灣大鍬形蟲為小,但大顎基 部無突起現象。頭部及前胸背板表面較為粗糙 。前胸背板中央具一縱溝,前腳脛節具鋸齒狀 刺突,中、後腳脛節中央均具一刺狀物。 生態習性:雄蟲個體有些體長可達 9公分以上,可列為台 灣體型最大的鍬形蟲種類。會群集樹上吸食, 具有趨光性。 棲地分布:全島各地500~2,000公尺的山區,但以中南部較 為常見。 面臨危機:棲地破壞,非法捕捉壓力大。 上一頁
珠光鳳蝶 • 學 名:Troides magellanus (C. & R. Felder) 英 名:Birdwing butterfly 分 類:LEPIDOPTERA 鱗翅目 Papilionidae 鳳蝶科 形態描述:大型鳳蝶,展翅1~25公分,無尾狀突起;雄蝶 翅為黑色,前翅各翅脈外緣呈褐色,後翅金黃 色,各翅外緣線有鋸齒狀黑斑,反面與正面相 同;雌碟色較淡,後翅基部至中橫線間與亞外 緣各室有黃色斑。本種與黃裳鳳蝶十分相似, 但腹部背面呈黃褐色,不是黑色,且後赤金黃 色 生態習性:幼蟲主要攝食馬兜鈴科之港口馬兜鈴 (Aristolochia kankaoensis),偶而亦可攝食 卵葉馬兜鈴,幼蟲分五齡,蛹城黃褐色,以懸 垂絲及尾絲固定於枝條上,全年可繁殖。成蟲 主要發生期在3~4月,9~10月間;飛行迅速, 喜訪花。 棲地分布:台灣主要分布在蘭嶼,但偶而會在墾丁一帶出 現零星的個體。 面臨危機:分布範圍狹窄;棲地破壞,非法捕捉壓力大。 上一頁
螢火蟲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 上一頁
鳥類 鳶 黃胸藪眉 樹 鵲 八 哥 黑 長 尾 雞 回首頁
黃胸藪眉 • 中文名稱:黃胸青鶲學名:Ficedula hyperythra 英文俗名:Thicket Flycatcher科別:鶲亞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 黃胸青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雲南、廣西、緬甸、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帝汶、摩鹿加群島、西里伯斯、婆羅州和菲律賓。黃胸青鶲,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尚稱普遍。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於濃密陰森灌木叢裡,棲止於枝椏間或小枝上時,尾羽不時拍動著,飛翔快速,動作敏捷,在空中可輕易捕食有昆蟲,以小型昆蟲為主食,鳴聲輕細優美。 • 大多築巢於低木之分叉處、樹洞或岩壁隙間等,以草莖、蘚類、樹葉、樹皮或蜘蛛網等為材料。 • 成鳥約長 :10公分 上一頁
帝雉 • 中文名稱:帝雉 鄉土名:烏雉學名:Syrmaticus mikado英文俗名:Mikado Pheasant科別:雉科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 帝雉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為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昔日在埔里附近曾有捕獲記錄。現降級為世界瀕危鳥類,與藍腹鷴被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牠們棲息於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帝雉的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 • 成鳥約長 :♂87公分(含尾羽52公分)♀52公分(含尾羽20公分) 回檢索頁 上一頁
八 哥 • 中文名稱:八哥 鄉土名:駕鴒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英文俗名:Crested Myna科別:八哥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 八哥又名駕鴒。在連雅堂所撰述的台灣通史中有:「駕鴒,或作迦陵,則 鵒也。畜之馴,能學人言。」已瞭解八哥模仿其他鳥叫聲及人類語言的特質了。八哥為台灣特有亞種,大多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地,為普遍留鳥。棲息於村落或農耕地,在城市亦屢見其蹤影。 • 喜結隊在樹梢、竹叢頂端、電線桿或電線上活動,常發出「啊、啊、啊」的叫聲,鳴聲喧噪好動,以昆蟲為主食,為雜食性鳥類。營築於喬木樹洞中,亦屢見於水泥製電線桿頂或可可椰子上空心處。 • 成鳥約長 :25公分 上一頁
鳶 • 中文名稱:鳶 鄉土名:厲翼、鶆鷂學名:Milvas migrans 英文俗名:Black Kite科別:鷲鷹科 棲息地:森林樹叢區 • 鳶為台灣特有亞種。清乾隆間王必昌撰重修台灣縣志中提到:「鳶,俗名厲翼。」這是取其巧妙翱翔而得名。鳶的數量在台灣近年急遽減少,只能見於南北兩端,如北部海岸、淡水河上游、東部海岸山脈北端、曾文水庫、屏東科技大學、霧台鄉山區以及恆春半島等,為稀有的留鳥。 • 每年九月後,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隔年三月起又逐漸減少,懷疑是冬候鳥加入的緣故。們常棲息於平地至低山區,有群居性,尤其休息時喜歡群聚在一起。性不畏人,能適應人類聚落地方。食性很廣,好食小動物、魚類,亦吃其屍體;此外,也有在空中進食的習性。 • 成鳥約長 ♂55公分,♀60公分 上一頁
樹 鵲 • 中文名稱:樹鵲 鄉土名:嘎嘎兒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英文俗名:Himalayan Tree Pie科別:鴉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 樹鵲,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或是山麓附近的雜木林以及果樹林,為普遍的留鳥。曾在玉山國公園海拔2,800公尺高的樹林裡有冬季的觀察記錄。牠們大多棲息於高樹的中上層,飛行緩慢,飛翔時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羽毛清晰可見。樹鵲的鳴聲粗啞,似「嘎兒──嘎兒哦」,故在山野有〝嘎嘎兒〞俗名。嘴型粗厚有力,略為下彎。為雜食性鳥類,果實、漿果、昆蟲、爬蟲、兩棲類,或小鳥巢裡的雛鳥、卵等都為其所好。巢大抵構築於隱密的高樹上,以樹枝等築成。 • 成鳥約長 :43公分(尾羽18公分) 上一頁
魚類 台灣鱒 台灣鬥魚 台東間爬岩鰍 台灣馬口魚 石班 鱸鰻 回首頁
台灣鱒 • 科別:鮭科(Salmonidae) •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 別名: • 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 棲息環境: •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 外形特徵 • 體側扁呈紡綞形。口端位,口裂大。雄下頜明 顯彎曲成鉤狀。背鰭部稍後方有一小脂鰭,背 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側線上具有 8~12個 黑褐色橢圓形橫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 點。體被圓鱗,叉形尾。 • 食物來源: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 上一頁
台灣鬥魚 • 學 名: • Macropodus opercularis ( LINNAEUS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盛之靜止水域中,性喜好鬥,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昆蟲幼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原本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北、中、南各地之平原區,現除少數地區外,已極罕見,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上一頁
台東間爬岩鰍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Hemimyzon taitungensis ( TZENG et SHEN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主要以石頭上之水生昆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本種僅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之各河川中、上游水域,是花東兩縣特有之魚類。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上一頁
台灣馬口魚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Candidia barbata ( REGAN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水域,多棲息於河川中、上游及其支流,善跳躍,雜食性,生性貪吃。 • 分布狀況: • 台灣全島西部各河川中、上游及小支流中。 上一頁
石班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河川中游,水流湍急或較清澈之溪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中,夜間則四處覓食,主要以石頭上之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台灣全島西部各河川普遍分布。 上一頁
鱸鰻 • 台灣原生種。 • 學 名: • Anguilla marmorata ( QUOY et GAIMARD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周緣性淡水魚,常棲息於河川深潭、水庫、池沼之底部亂石洞穴中。肉食性,夜間攝食,主要以魚、蝦、蟹、蛙及其他小動物為食。開始 上一頁
問答 有四題.每題25分 • 開始
台灣鬥魚 • 科別:鮭科(Salmonidae) •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 別名: • 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 棲息環境: •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 外形特徵 • 體側扁呈紡綞形。口端位,口裂大。雄下頜明 顯彎曲成鉤狀。背鰭部稍後方有一小脂鰭,背 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側線上具有 8~12個 黑褐色橢圓形橫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 點。體被圓鱗,叉形尾。 • 食物來源: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 • YN
螢火蟲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Y N
鳶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 • Y N
台灣黑熊 • 學 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black bear 分 類:CARNIVOR 食肉目 Ursidae 熊科 形態特徵:體長 120 ~ 150 公分 ,肩高 60~ 70 公分,最重可逾 200 公斤; 全身披黑色粗毛,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 均具五趾,掌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下顎 前端具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呈V字 形之白斑。齒式:3/3,1/1,4/4,2/3=42 。 生態習性: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雜食性,以 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及虫蛹為主食;除了 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 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 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 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 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亦快;冬季 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棲地分布:本種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以海拔1,000 ~ 3,500 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小族群量;盜獵;現有野生族群 有隔離的現象。 • Y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