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32 Views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教研室.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消化管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功能:担负食物的蠕动、消化、吸收、排泄 消化腺 :唾液腺、肝、胆、胰及粘膜腺 功能: ①分泌消化液及特殊物质帮助消化 ②解毒、内分泌等功能(肝、胰); 浓缩、储存胆汁(胆囊). 二、疾病分类: 据发生的部位分
E N D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教研室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消化管: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 功能:担负食物的蠕动、消化、吸收、排泄 • 消化腺:唾液腺、肝、胆、胰及粘膜腺 • 功能:①分泌消化液及特殊物质帮助消化 • ②解毒、内分泌等功能(肝、胰); • 浓缩、储存胆汁(胆囊)
二、疾病分类: 据发生的部位分 • 胃肠疾病:炎症性疾病(胃炎、阑尾炎)溃疡 • 消化道肿瘤 、 • 肝胆疾病:炎症性疾病(肝炎、 胆囊炎、胆管炎) • 肝硬化、肝胆肿瘤(肝癌、胆管癌) • 胆石症、 •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癌
. • 概述:1、定义: • 指发生于胃粘膜的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疾病。 • 2、分类:急性、 慢性 1 —1胃炎(Gastritis)
二、急性胃炎:依据病因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 名称 病因 病理变化 • 急性刺激性胃炎暴饮、暴食 胃粘膜充血水肿,常有 • (急性卡他性) 胃粘液分泌亢进 • 急性出血性胃炎 服用非固醇类药物 胃粘膜出血及轻度 • 及过量饮酒 坏死 • 急性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及 胃粘膜坏死、溶解, • 其他腐蚀性化学物 可伴有穿孔,病变严重 • 急性感染性胃炎 细菌感染(金葡菌\大肠 胃粘膜化脓性病变 • (急性蜂窝织性) 杆菌\链球菌)
三、慢性胃炎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 • 1、长期慢性刺激:烟、酒及急性胃炎多次反复发作 • 2、十二指肠液、胆汁的反流:破坏粘膜屏障 • 3、自身免疫损伤:主要见于A型萎缩性胃炎 • 3种自身抗体 • 4、H.p(helicobacter pylori):粘膜上皮表面 • 阿莫西林
2、分类及病变:依据病变不同分为四类 • 名称 部位 病变 • 大体 镜下 • 慢性浅表性 胃窦部,最常见 弥漫性,充血 炎C浸润,浅层水肿 • (单纯性) 位于粘膜浅层 水肿,灰白分泌物 出血、腺体完整 • 慢 性 胃底、体部 粘膜增厚,皱襞肥大 粘液 腺体增生 • 肥 厚 性 加深、加宽似脑回 肥大 • 疣状胃炎 胃窦部 结节状突起, 中心上皮变性坏死 • 中心有凹 糜烂,表面有渗出 • 慢性萎缩性
A型胃底、体部 粘膜萎缩变薄、皱襞 固有层炎C浸润 慢性萎缩性 变浅消失,细颗粒状 腺上皮萎缩、薄 腺体 或消失 B型:胃窦部 胃镜:橘红色 灰色 化生 异型增生 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分界清楚 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及胃体部的壁细胞、主细胞消失, 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肠上皮化生:胃窦部的腺上皮细胞被杯状细胞、吸收 上皮细胞及潘氏细胞取代,与小肠粘膜类似。 (根据有无吸收上皮细胞又分为完全化生和不完全化生两种) 完全化生:既有杯状细胞又有吸收上皮细胞; 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状细胞。又根据黏液的组化反应 分为大肠型和小肠型两种,其中大肠型可致胃癌。
1—2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 一、概述1、定义: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形成 • 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且病变易反复, • 发作呈慢性经过,故慢性消化性溃疡 • 2、分类: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 • 胃溃疡(GU):胃小弯近幽门处 20% • 十二指肠溃疡(DU):球部 75% • 复合性溃疡: 5%
二、病理变化GU为例 • 1、好发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以胃窦部多见 • 2、病变:①大体:常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D<2.5cm, • 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平,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集中。 • 贲门侧较深,呈潜掘状,幽门侧较浅,阶梯状。 • ②镜下; • 渗出层:纤维素及坏死细胞碎片 • 坏死层: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 • 内 外 • 肉芽组织层: • 疤痕层: 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创伤性神经瘤 • B:溃疡边缘粘膜炎症明显,上皮细胞常有增生 • 3、DU不同点:好发于球部,D<1cm,小而表浅,易愈合
三、临床病理联系: • 临床表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时间不同 • (GU:餐后疼痛0.5—2h;DU;空腹/夜间疼痛) • 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 • 疼痛原因:①胃酸刺激溃疡表面神经末梢(抗酸药物缓解) • ②胃、十二指肠运动改变和溃疡部位 • 肌张力增加(阿托品解痉) • 饱胀反酸暧气:疤痕收缩、炎症水肿及肌肉痉挛 • 幽门梗阻 • 食物排空困难而在胃内贮留 • 食物发酵、产气
四、结局及并发症: • 1、愈合:多数情况下 • 1) 渗出物及坏死组织被吸收 • 2)疤痕组织填补修复肌层 愈合 • 3)周围粘膜上皮再生 • 2、出血:最重要、常见并发症。 • 部位:多见于后壁溃疡 • (原因:该处病变多与腹壁和胰腺粘连, • 破裂的血管不易收缩) • 表现形式:①大出血:14-67% • 因较大血管被胃酸腐蚀所致。 • 表现:吐大量咖啡样血液或排出柏油样大便 • ②隐匿性出血:量少, OB(+) • 因溃疡底部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3、 穿孔( perforation) • 最危险的并发症 5%发生率, 65%死亡率 • 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①十二指肠前壁较薄 • ②不易与周围脏器粘连 • 弥漫性腹膜炎 • 表现形式 • 局限性腹膜炎:穿孔前与周围脏器有粘连 • 4、 梗阻(pyloricstensis) • 1)疤痕收缩 • 2)溃疡周围黏膜炎性水肿 水电解质失衡 • 3)幽门括约肌痉挛 • 恶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 多见于中年以上长期GU,癌变率在1%,Du一般不癌变。
五、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过去认为:溃疡发生与胃酸大量分泌有关。 现在研究表明:1、胃屏障功能的破坏是溃疡病的重要原因。 粘膜屏障:脂蛋白、可防止H=逆向弥散。 回顾:胃屏障 粘液—Hco5 -屏障:壁细胞 Hcl, 可中和胃酸, 减少对粘膜的损害。
主要因素:①防御屏障被破坏: Asprin、阿司匹林、酒精、胆酸、胰液 H+逆向弥散至粘膜层 损伤Cap 的内皮细胞 出血 血浆蛋白渗出 肥大细胞 组织胺 微血管扩张,通透性 胆碱能神经反射 蛋白酶分泌增加。 胃粘膜糜烂 溃疡。
2、胃酸大量分泌,消化侵袭作用。 • 原因:①壁细胞总数增高、敏感性增高: • 体质因素及长期受兴奋刺激有关。 • 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HCl • 肾上腺皮质激素 HCl 且抑制胃粘液分泌 • ③胃泌素分泌增加且敏感性升高 • 3、H、P感染:①产生蛋白酶 裂解胃粘膜糖蛋白 • 磷酸酯酶 破坏上皮细胞膜的脂质 • LTS及生物活性物质,利于胃酸进入粘膜 • ②趋化N 髓过氧化物酶 HclO+NH3 NH2Cl • 破坏粘膜上皮细胞 • ③释放细菌性PAF PT聚集并形成Cap 血栓 • 粘膜缺血 • 4、遗传因素:20%—40%有家族史 • 同卵孪生两人均发病占50%,异卵孪生占14% • O型血比其他血型人高30%
胃 癌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是由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好发年龄为40 ~ 60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1、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 2、HP感染 3、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维生素 C 缺乏。 4、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慢性 胃溃疡。 胃粘膜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病理基础; 胃粘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有一定关系。 5、其它:嗜酒、食物过热、遗传等。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胃 窦 部,以胃窦小弯侧多见(75%) 早期胃癌: 癌 组 织 仅 限 于 粘 膜 层 及 粘 膜 下 层 大体类型; 隆 起 型(I型) 表 浅 型(Iia Ⅱ b Ⅱc型) Ⅱc 癌性糜烂 凹 陷 型 (III型) 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最多见.
进 展 期 胃 癌 ( 中、晚期胃癌 ): 癌 组 织 浸 润 超 过 粘 膜 下 层 ,达 肌 层 或 浆 膜 , 常 有 扩 散 或 转 移 。 大体类型: 1 . 息 肉 型 :蕈状、菜花状、息肉状 ( 充盈缺损 ) 2 . 溃 疡 型 :( 龛影 ) 3 . 浸 润 型 :革囊胃 4 . 胶 样 癌 :粘液样外观
良、恶 性溃疡的肉眼形态区别 良性溃疡恶性溃疡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器皿状或火山口 较深 较浅 深度 大小 溃疡直径<2cm溃疡直径>2cm 边缘 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 底部 平坦凹凸不平,有出血坏死 周围粘膜 向溃疡集中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胃癌 组织学类型: 1.腺癌:腺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 乳头状腺癌、腺泡状腺癌 粘液腺癌、 未分化癌 2.鳞癌 3.腺鳞癌
胃癌 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胃浆膜→肝、胰腺、大网膜等。 淋巴道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胃小弯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 淋巴结→肝内 幽门下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大网膜 晚期沿胸导管→左锁骨上淋巴结。 血道转移:见于胃癌晚期 种植性转移:krukenberg tumor
胃癌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胃癌: 无明显症状。 进展期胃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持续性胃痛; 出血、贫血、呕血、黑便; 幽门梗阻。 晚期出现恶病质、肿瘤转移的症状及体征。
肝胆疾病 • 一、病毒性肝炎 • 一、概述:1、定义: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 • 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传染病。 • 2、发病无性别及年龄限制。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因明确,由肝炎病毒所致。 • 分类:6种 甲、乙、丙、丁、戊、庚 • 不同点: • 病毒类型:HBV为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 传播途径:甲肝、戊肝经肠道,可导致暴 • 发性流行;其余为经血液传播。 • 临床:HCV引起的肝炎易转为慢性,其余很少; • 乙肝、丙肝潜伏期较长
发病机制 • 1 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 • 2 因病毒抗原或病毒修饰过的肝细胞膜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以HBV为例) • 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病变。 • 一部分释放入血刺激机体T淋巴细胞 • 产生免疫应答 • HBV抗原在肝细胞内复制 • 另一部分结合于肝细胞膜,血中致 • 敏的T淋巴细胞与之结合并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 溶解、破坏肝细胞膜及其表面的病毒抗原。 • 因此,肝炎病变的轻重取决于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 • 强 重型肝炎 • 正常 普通型肝炎 • 弱 无症状的携带者
三、基本病变: • 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肝细胞的再生;纤维组织的增生 • 炎细胞浸润。 • 1、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 (1)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 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 • 受损后肝细胞内水分增多 • 细胞进一步肿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 • (2)嗜酸性变: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增强 • 嗜酸性坏死:胞浆进一步浓缩,胞核浓缩、 消失, • 最后剩一均匀红染的圆形小体(Councillman body) • (3)点状坏死:散在的灶状肝细胞的坏死 • (4)溶解性坏死:最多见,常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 (5)桥接坏死: • (6)碎片状坏死:多见于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 • 2、炎细胞浸润: • L 、M为主,另有少量的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的再生: •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炎性反应 。 • (2)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 间叶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分化为组织细胞参与炎症; • 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 (3)肝细胞的再生:多见于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 •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增大,核大深染,可见双核。 • 四、临床病理类型: • 黄疸型:略重,病程较短。(甲、丁、戊) • 急性 • 普通型 无黄疸型:我国 HBV • CPH • 慢性 现分为轻、中、重三类 • CAH(以前分类) • 急性重型 • 重型 • 亚急性重型
1、急性肝炎:最常见。 • (1)病理变化:①广泛细胞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 坏死轻微:点状坏死 • ②汇管区及肝小叶内轻度炎细胞浸润:L、N • ③肝细胞再生: • 坏死轻微,肝索网状纤维支架完整, • 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 (2)临床病理联系:①肝肿大、肝区疼痛、压痛 • ②SGPT • ③黄疸、皮肤瘙痒: • 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 • 毛细胆管受压、胆栓形成 • (3)转归:多数在半年内恢复: • HAV黄疸和SGPT在2周内开始下降,4~6周完全恢复 • HBV 较长,一般在12~16周内恢复;1%可加重成为重型 • 5%~10%发展为慢性 • HCV40%~60%发展为慢性 • HDV合并HBV是70%发展为慢性,且多为CAH
2、慢性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 • 分类:以前分为CPH、CAH两种 • 现在研究表明,根据病毒复制状态及机体免疫反应状态 • 的变化,二者可相互转化 • 1995年提出:分为 轻、中、重三种。 • 类型 坏死特征 纤维化程度 肝小叶结构 • 轻度 点状坏死及 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 完整 • 轻度碎片状坏死 增生 • 中度 明显点状及中度碎片状 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 大部分 • 坏死、桥接坏死 保存 • 重度 坏死广泛而严重,重度 小叶周边及小叶内均 被分割 • 碎片状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有纤维化 • 毛玻璃样肝细胞: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的颗粒状物质, • 不透明,似毛玻璃样,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
(2)临床表现:多样化 • 长期乏力、低热、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黄疸 • 有些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 • 有些伴有关节炎和肾小球肾炎(IC沉积) • (3)转归: 积极适当的治疗:病情稳定,症状缓解 • 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3、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爆发性|电击性肝炎) • 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病程一般在3周以内。 • 病变特点: • 肉眼:肝体积缩小,质地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 • (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 镜下:①坏死严重而广泛:大片状坏死,从小叶中央到周边 • ②肝窦明显扩张充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 ③炎症细胞浸润:小叶内及汇管区 L M • 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 转归:大多数于短期内死亡,部分度过急性期后可转为慢性。 • 死因:主要为肝昏迷及上消化道大出血。 • 临床表现:肝细胞性黄疸:胆红质大量入血 •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 肝功能衰竭: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 肝肾综合征。
(2)亚急性重型:病程在3周以上。 病变特点: 肉眼:体积缩小,被膜皱缩;切面呈黄绿色 (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①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及纤维组织的增生 ②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症细胞的浸润 ③小叶周边小胆管的增生,伴有明显的淤胆 转归:病程较长者可转化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二、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概述:1定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肝 细胞结节状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三者病变反复 交替进行,使肝小叶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 建,导致肝脏变形、变硬。 2、分类: (1)按病因分:病毒肝炎性、酒精性、寄生虫性肝炎 胆汁性、隐源性 (2)按形态分:大结节型(3mm—5cm)、小结节型(<3mm)、 大小结节混合型、不全分隔型。 (3)我国的分类法:结合病因及病变的综合分类法, 分为以下6种: 门脉性(50%)、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 (以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色素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多见于我国,HBV、HCV。 2、慢性酒精中毒:主要见于欧美国家。 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伤,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 3、毒物和药物:砷、CCl4、黄曲酶毒素; 四环素、甲基多巴可致中毒性肝炎。 4、营养缺乏:Met、胆碱缺乏 (磷脂合成障碍、肝脂肪变性)
(二)、发病机制:★ 上述因素→→肝细胞变性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再生的肝细胞呈结节状;同时小叶内及汇管区的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条索,相互连接→→ 肝小叶结构被改建而导致肝硬化。 纤维组织来源: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窦周隙的储脂细胞及塌陷的网状纤维融合形成的胶原纤维。
二、病理变化: 大体:早、中期肝脏体积正常或稍大,质硬; 晚期体积减小,表面呈结节状,且结节大小一致; 切面:肝包膜周增厚,纤维间隔包裹的肝再生结节, 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结节 周围为灰白色纤维间隔,宽窄一致。 镜下:1、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 2、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 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出现两个以上(汇管区)。 3、假小叶外纤维组织增生 迫细小胆管 淤胆 另有炎细胞浸润及假胆管的形成。
门脉性肝硬化肝变形、变硬、弥漫性小结节形成门脉性肝硬化肝变形、变硬、弥漫性小结节形成
回 顾 正常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结构特点
三、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晚期由于严重的肝实质破坏和结 构的改建,导致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一)、门静脉高压:压力>2.7kpa (N:0.93~1.33kpa) 1、正常的门静脉回流途径: 肝门 左支 门静脉 右支 反复分支 小叶间V 终末门微V 下腔V 2~3支肝V 小叶下V 中央V 肝窦 2、原因:(1)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小叶下V、中 央V及肝静脉窦,使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2)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支开放。
3、临床表现: (1)脾肿大:①原因:门脉高压 脾静脉血回流受阻,产生 慢性淤血伴纤维组织增生。 ②表现:大、硬,红褐色、脾窦扩张、充血,脾亢。 (2)胃肠淤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3)腹水:原因 ①门脉系统内压力升高 Cap通透性增加。 ②肝合成白蛋白减少 消化不良 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渗压↓ ③肝脏灭活功能减退 ADH、A 钠水潴留。 ④小叶下V、中央V受压 肝窦内压力 淋巴液生成 “肝哭泣” 表现:腹腔内出现了大量淡黄色、澄清、 含少量蛋白的漏出液。
4、侧支循环的形成: 门静脉的血不经肝脏直接回流入腔静脉。 主要的并发症: 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死因之一 门V 胃冠状静脉、食管V丛 奇V 上腔V ②直肠静脉丛曲张:便血 门V 肠系膜下V、直肠V丛 髂内V 下腔V ③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海蛇头 胸腹壁V 上腔V 门V 脐V、脐旁V 腹壁下V 下腔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