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978 Views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補充 缺雨時期的 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E N D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補充 缺雨時期的 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法也在進步。例如由傳統的淹水灌溉,改進為溝灌、滴灌、噴灌與地下管路灌溉。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法也在進步。例如由傳統的淹水灌溉,改進為溝灌、滴灌、噴灌與地下管路灌溉。
傳統的水塘,也加深成「埤池」或是擴大成「水庫」。傳統的水塘,也加深成「埤池」或是擴大成「水庫」。
傳統的渠道,也由較小的「水陂」改成大條的輸水「幹線」,而且連結攔水堰、分水汴、分水門、水槽、虹吸管,到輸水的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網脈。傳統的渠道,也由較小的「水陂」改成大條的輸水「幹線」,而且連結攔水堰、分水汴、分水門、水槽、虹吸管,到輸水的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網脈。
傳統的排水溝也配合「暗管」、「暗渠」、「排水門」、「攔潮閘」與「堤防」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傳統的排水溝也配合「暗管」、「暗渠」、「排水門」、「攔潮閘」與「堤防」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
傳統的水井,也挖得更深,鑿得更大,改用金屬井管,或以馬達增加抽水揚程與抽水量。傳統的水井,也挖得更深,鑿得更大,改用金屬井管,或以馬達增加抽水揚程與抽水量。
台灣原住民的水資源使用 不同於其他的地區,台灣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就有取水的技術,進而影響其農業發展與人文的變遷。
漢人入台灣之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漢人入台灣之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
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漢人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漢人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
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親水公園 沉砂池全景
花蓮阿美族取地下湧泉所建的「三仙河圳」,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所築的引水道,苗栗賽夏族在中港河邊所築的「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花蓮阿美族取地下湧泉所建的「三仙河圳」,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所築的引水道,苗栗賽夏族在中港河邊所築的「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
在山區的原住民,如泰雅族與排灣族較少使用圳道引水,但也知道在山泉水邊,直接取水灌溉芋頭、玉米、小米、麵包樹等農作 ,而非完全 由狩獵、 摘取野菜 的方式獲 取食物
荷蘭人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荷蘭人在1624年來台灣,是台灣農業發展上的一個轉折。荷蘭是一個注重農業的國家,而且生產的技術優良。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的農業輸出國。
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而且大都位在台南安平附近,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而且大都位在台南安平附近,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平埔族人種植,這是台灣最早的「在來米」。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平埔族人種植,這是台灣最早的「在來米」。
荷蘭人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荷蘭人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
一六四七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120頭,供給承租農民耕種。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甲」,1甲的土地面積為9,700平方公尺,至今台灣的土地仍然沿用此制。
除了水稻之外,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除了水稻之外,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
為了吸引蝴蝶,1645年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為了吸引蝴蝶,1645年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 為了產糖,引進甘蔗與製糖技術,並以麻豆為當時蔗糖的輸出港
為了糧食,又引進蔬菜,如豌豆(至今仍稱為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甘藷等;為了糧食,又引進蔬菜,如豌豆(至今仍稱為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甘藷等;
引進木本植物如木棉、銀合歡等;引進旱作作物如麥子、檳榔 ;與引進草本如含羞草等。
許多人知道荷蘭人首先進駐台灣,但是很少人知道是荷蘭人為台灣建立農業的基礎。這些植物的栽種都需要供水。許多人知道荷蘭人首先進駐台灣,但是很少人知道是荷蘭人為台灣建立農業的基礎。這些植物的栽種都需要供水。
荷蘭人也在台灣建造引水圳路,如在台南仁德的「參苦陂」、關廟鄉的「荷蘭陂」、官田鄉的「三腳陂」。建大型的蓄水池,如在烏山頭的「三角埤」,與為與嘉義平埔族和好所建的「紅毛埤」(後來稱為蘭潭)。荷蘭人也在台灣建造引水圳路,如在台南仁德的「參苦陂」、關廟鄉的「荷蘭陂」、官田鄉的「三腳陂」。建大型的蓄水池,如在烏山頭的「三角埤」,與為與嘉義平埔族和好所建的「紅毛埤」(後來稱為蘭潭)。 紅毛埤
並在台南、彰化等地築了八口水井(漢人稱此為紅毛井)。並在台南、彰化等地築了八口水井(漢人稱此為紅毛井)。 可見荷蘭人開發的區域已達彰化,荷蘭人在彰化住過的地方,至今稱為「社頭」(表示尊其為村社的領袖)。
此外荷蘭人也教住在海邊的平埔族,在每年十二月至二月期間出海捕「烏魚」,製造「烏魚仔」。此外荷蘭人也教住在海邊的平埔族,在每年十二月至二月期間出海捕「烏魚」,製造「烏魚仔」。
也鼓勵近海漁民墾地養殖「虱目魚」。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到一六六二年前),台灣的農耕面積已達11,833甲,其中45%為蔗田,55%為水稻田。也鼓勵近海漁民墾地養殖「虱目魚」。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到一六六二年前),台灣的農耕面積已達11,833甲,其中45%為蔗田,55%為水稻田。
明朝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登陸安平,荷蘭退出台灣。隨著鄭成功前來的有十萬個以上的士兵與部份的家眷。為了安頓這些人,鄭成功實施「屯田制度」,派軍隊到台灣西岸各處墾地、拓荒。
鄭成功登陸後不久就病逝,兒子鄭經繼位,他在位十九年,這是台灣農業水利發展的另一轉折-農地開發逐漸分佈西部平原。鄭成功登陸後不久就病逝,兒子鄭經繼位,他在位十九年,這是台灣農業水利發展的另一轉折-農地開發逐漸分佈西部平原。 這期間最有名的有在一六六一年,開發嘉義八掌溪的賴剛直,同年何積善開發八掌溪河口的鹽水港,這帶來嘉義的開發。
一六六二年,亦有鄭經的部下開發左營與後勁,一六六三年鄭成功的將領,外號「鐵人」的林鳳,開發曾文溪,其所在地後來稱為「林鳳營」,這是高雄拓荒的開始。一六六二年,亦有鄭經的部下開發左營與後勁,一六六三年鄭成功的將領,外號「鐵人」的林鳳,開發曾文溪,其所在地後來稱為「林鳳營」,這是高雄拓荒的開始。
一六六六年,劉國軒前往彰化(當時稱為半線)開發鹿港,並以此作為彰化平原農作出產的輸出港,這使得鹿港成為早期台灣西部的重要港口。他住的地方後來稱為「國姓鄉」。一六六六年,劉國軒前往彰化(當時稱為半線)開發鹿港,並以此作為彰化平原農作出產的輸出港,這使得鹿港成為早期台灣西部的重要港口。他住的地方後來稱為「國姓鄉」。
一六六八年,鄭成功另一個部將林圮開發濁水溪的南岸「斗六」,這是雲林開發的起源,後來他又率人進入「竹山」開發濁水溪的上游,所以竹山早期稱為「林圮埔」,這是南投縣開發的起源,這些開發都與水有關。一六六八年,鄭成功另一個部將林圮開發濁水溪的南岸「斗六」,這是雲林開發的起源,後來他又率人進入「竹山」開發濁水溪的上游,所以竹山早期稱為「林圮埔」,這是南投縣開發的起源,這些開發都與水有關。
1680年,施長齡在「二水」建「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進入彰化南部的平原,他開發「田中」、「溪洲」、「永靖」、「大村」、「花壇」(又稱金墩)、「秀水」等地,使彰化成為盛產水稻的地區,這是彰化開發的起源。1680年,施長齡在「二水」建「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進入彰化南部的平原,他開發「田中」、「溪洲」、「永靖」、「大村」、「花壇」(又稱金墩)、「秀水」等地,使彰化成為盛產水稻的地區,這是彰化開發的起源。
一六八一年,鄭成功的將領王世傑進入新竹(以前稱為竹塹),他在一六九一年自頭前溪引水灌溉新竹平原一百三十甲土地,故又稱為「百里圳」(後又改名為隆恩圳),這是新竹開發的起源一六八一年,鄭成功的將領王世傑進入新竹(以前稱為竹塹),他在一六九一年自頭前溪引水灌溉新竹平原一百三十甲土地,故又稱為「百里圳」(後又改名為隆恩圳),這是新竹開發的起源
同年,鄭長與王錫琪北上「唭里岸」,建「七星墩圳」引水灌溉,這是北投、關渡地區開發的起源。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以養活更多的人。
一六八一年,鄭經病逝,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一六八三年投降滿清,台灣進入清朝的版圖。鄭氏家族在台灣統治二十三年,農地增加的以旱田為多,這期間自大陸引進的農作品種有花生、烏米、蘆薈等。一六八一年,鄭經病逝,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一六八三年投降滿清,台灣進入清朝的版圖。鄭氏家族在台灣統治二十三年,農地增加的以旱田為多,這期間自大陸引進的農作品種有花生、烏米、蘆薈等。
清朝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滿清據台初期,在台灣約留下一萬個士兵,分鎮各處。一六八四年清朝官府下令福建、廣東地區的居民不得移居台灣,但是仍然不斷地有先民前來。
如一六八五年,楊志申前來彰化,自大肚溪南岸引水,經「快官」、「柴坑仔」、「彰化」、「員林」 等地後出海, 這是開發彰化 北部的「東西 一、二圳」
迄今東西一圳淤積廢棄,東西二圳至今仍存。由於東西二圳穿越彰化市區,所經過圳路上方的道路就稱為「過溝仔」。迄今東西一圳淤積廢棄,東西二圳至今仍存。由於東西二圳穿越彰化市區,所經過圳路上方的道路就稱為「過溝仔」。
一七○九年,陳賴章至艋舺(今稱為萬華)開發,艋舺是平埔族語小船的意思。艋舺位於淡水河畔,南可入大漢溪,東可進新店溪,是台北平原的農產輸出港。一七○九年,陳賴章至艋舺(今稱為萬華)開發,艋舺是平埔族語小船的意思。艋舺位於淡水河畔,南可入大漢溪,東可進新店溪,是台北平原的農產輸出港。
後來與南部的安平港、中部的鹿港為當時台灣最熱鬧的三個港口,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一七一六年大肚溪南岸的先民勇渡大肚溪,至大甲溪的「石岡」以葫蘆墩圳引水進入豐 原(當時稱為葫蘆 墩),灌溉台中平 原,這是台中的開 發源起。
一七一九年,吳金興進入苗栗,引中港溪水,鑿山穿道,進入頭份,開始開發苗栗山區。一七二○年至一七四○年間,是台灣動盪的時期,土地的開拓與水利的開發少很多,中部的原住民經常出草。一七一九年,吳金興進入苗栗,引中港溪水,鑿山穿道,進入頭份,開始開發苗栗山區。一七二○年至一七四○年間,是台灣動盪的時期,土地的開拓與水利的開發少很多,中部的原住民經常出草。
由於台灣的中、南部常起動亂,北部就逐漸有更多人前往開發,如一七四○年郭錫瑠進入「新店」,進新店溪引水灌溉台北平原,這圳路後來稱為「瑠公圳」,是台北市開發的源起。由於台灣的中、南部常起動亂,北部就逐漸有更多人前往開發,如一七四○年郭錫瑠進入「新店」,進新店溪引水灌溉台北平原,這圳路後來稱為「瑠公圳」,是台北市開發的源起。 瑠公圳引水石硿
一七五○年,林成 祖在「板橋」開發 「大安圳」,以灌 溉一千三百公頃的 水田,這是當時的大工程。建造圳道,有了供水就有更多人前往租地種植,這也是板橋、永和、中和等地的起源。一七五一年,李祖鼎到淡水引湧自大屯山麓的泉水灌溉,開始了北台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等地的開發。
一七六三年,薛奇龍到「楊梅」,引山泉水灌溉,經「霄裡大圳」灌溉楊梅附近的丘陵地,帶動了桃園與中壢的開發。一七六六年,張必榮到「新莊」築「永安圳」灌溉附近農田,這是新莊的開發。一七六三年,薛奇龍到「楊梅」,引山泉水灌溉,經「霄裡大圳」灌溉楊梅附近的丘陵地,帶動了桃園與中壢的開發。一七六六年,張必榮到「新莊」築「永安圳」灌溉附近農田,這是新莊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