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手 太 阴 腧 穴

手 太 阴 腧 穴. 本经左右各 11 穴。 主治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中府 ※ Zhongfu LU1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 定位 〕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 1 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 寸。 〔 功能 〕 清宣肺气,养阴补脾。 〔 主治 〕 肺病:咳嗽,气喘,喉痹; 胸部病:胸闷,胸痛; 脾胃病:腹胀,呕逆; 经脉病:肩背痛。 〔 操作 〕 向外斜刺或平刺 O.5 ~ O.8 寸。 〔 提示 〕 针尖不可向内深刺,以免误入胸腔,伤及脏器。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经脉。

h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手 太 阴 腧 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手 太 阴 腧 穴

  2. 本经左右各11穴。 主治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 中府※ZhongfuLU1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能〕清宣肺气,养阴补脾。 〔主治〕肺病:咳嗽,气喘,喉痹; 胸部病:胸闷,胸痛; 脾胃病:腹胀,呕逆; 经脉病: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O.5~O.8寸。 〔提示〕针尖不可向内深刺,以免误入胸腔,伤及脏器。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经脉。 〔配穴举例〕1.配列缺、肺俞治咳嗽; 2.配膻中、内关治胸痛,胸满。

  4. 尺泽※Chize LU5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4-6)。 〔功能〕清泄肺热,肃降和中。 〔主治〕肺病:咳嗽,气喘,咯血,潮热; 胸部病:胸部胀满; 器官病:咽喉肿痛;舌干; 经脉病:肘臂挚痛; 其他病:急性腹痛吐泻,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8~1.2寸。 〔配穴举例〕1.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2.配委中放血治急性吐泻。

  5. 列缺※Lieque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踺之间(图4-7)。 〔功能〕宣肺疏风,通调任脉。 〔主治〕肺病:咳嗽,气喘,咯血; 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项强;咽喉肿痛;口眼喎斜;齿痛; 前阴病:尿血,小便热,阴茎痛; 经脉病:手腕无力,掌中热。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配伍举例〕1.配合谷治感冒; 2.配照海治咽喉肿痛,发干,梅核气; 3.配后溪治头项强痛。

  6. 少商※ShaoshangLu11 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4—7)。 〔功能〕宣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肺病:咳嗽, 气喘; 器官病:咽喉肿痛,失音,鼻衄; 神志病:昏迷,癫狂,心下满; 经脉病:指肿、麻木; 其他病:发热。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消毒后,对准穴位,迅速刺入,挤出5~10滴血。 〔提示〕本穴刺激较强,孕妇慎用刺法。 〔配伍举例〕1.配商阳、合谷治咽喉肿痛; 2.配水沟治中风昏迷,晕厥,癫狂; 3.配其它井穴点刺出血治高热不退。

  7. 手 阳 明 腧 穴

  8. 本经首穴为商阳,末穴为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本经首穴为商阳,末穴为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9. 商阳 Shangyang LI 1 井穴 [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功能] 开窍醒神,清热消肿。 [主治] 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 神志病:热证,急症,昏迷; 经脉病: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消毒后,对准穴位,迅速刺入,挤出5~10滴血。 〔提示〕本穴刺激较强,孕妇慎用刺法。 〔配伍举例〕1.配商阳、合谷治咽喉肿痛; 2.配水沟治中风昏迷,晕厥,癫狂; 3.配其它井穴点刺出血治高热不退。

  10. 合谷 Hegu LI 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功能] 清热解毒,通调气血,清利头目,通络镇痛。 [主治] 头面五官病: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口眼歪斜; 热病:无汗,多汗; 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胃部病:腹痛,便秘; 神志病:小儿惊风,牙关紧闭; 经脉病:上肢疼痛,上肢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如透劳官,可直刺1~2寸;如透后溪,可直刺2~3寸, [提示] 孕妇禁针,更不能和三阴交合配,以免伤及胎元,使孕妇流产、坠胎。 [配伍举例] 1.配下关、颊车治疗上、下齿痛; 2.配天枢、足三里治疗胃痛; 3.配大椎、曲池、外关治疗高热不退; 4.配人中、十二井治疗中风昏迷。

  11. 曲池 Quchi LI 11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 清热祛风,调和气血(营卫)。 [主治] 五官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 头面病:头痛,眩晕; 神志病:热病,高血压,癫狂; 经脉病: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瘰疬; 肠胃病:腹痛、吐泻; 皮肤病:瘾疹、湿疹。 [操作] 直刺0.5~1寸。 也可透小海,直刺1~2.5寸。 [提示] 曲池在用于治疗血压不稳定的脑血栓形成的病人时,在用曲池配足三里治疗时,针刺前都要测量血压,防止针灸巧合发生脑溢血,以勉发生抢救无效而致病人死亡的不良后果。因此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以免发生危险。

  12. 口禾髎 Kouheliao LI 19 [定位] 在上唇部,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 [功能] 祛风开窍。 [主治] 口鼻病: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配伍举例] 1.配地仓、颊车治疗口歪; 2.配合谷、印堂治疗鼽衄。

  13.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 [功能] 清热散风,宣通鼻窍。 [主治] 五官病: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胆道病:胆道蛔虫症。 [操作]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提示] 迎香一定要浅刺,因面部肌肉浅薄,较敏感,此处血管丰富,针刺不当时易出血。故进针时一定要缓慢,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引起出血。

  14. 足 阳 明 腧 穴

  15. 本经首穴为承泣,末穴为厉兑,左右各45穴。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胃肠、头面、五官病,神志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6. 地仓 Dioang ST4 [定位]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上直瞳孔。 [功能] 祛风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 口角病:口呙斜,流涎; 眼病:眼睑目闰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颊车穴方向透刺1~2寸。 [配伍举例] 1配颊车、人中、四白、合谷、下关治疗口眼口呙斜。 2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流涎

  17. 颊车 Jiache ST6 交会穴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咀嚼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功能] 祛风清热,开关(牙)通络。 [主治] 口角病:口口呙,颊肿; 牙齿病:齿痛,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或平刺0.5—1.2寸。 [配伍举例] 1配合谷、内庭治疗牙痛; 2配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头维治疗腮腺炎; 3配大椎、合谷、地仓、下关、印堂、迎香、太阳治面神经麻痹; 4.按摩本穴可整复颞颌关节脱位。 5.针刺本穴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以2.5寸毫针从颊车穴进针向地仓穴方向平刺2寸, 得气后行强刺激, 留针30分钟,面部抽搐即得控制。

  18. 梁门 Liangmen ST21 [定位] 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能] 健脾胃,消积滞,助运化。 [主治] 胃肠病: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举例] 1.配中脘、梁丘治疗急性胃痛;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 3.梁门透中脘,治疗胃下垂。进针平刺向中脘穴透刺。 [操作] 直刺0.5—1寸。 [提示] 不宜过深,过饱者禁针

  19. 天枢 Tianshu ST25 大肠募穴 [定位] 在脐中(神厥)旁开2寸。 [功能] 调理肠腑,调经导滞。 [主治] 胃肠病: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 妇科病:痴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 直刺1—1.5寸。 [提示] 天枢不能针刺过深,手法不能过重,以免引起腹绞痛,甚至可危及生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对腹胀、肠鸣,尤其对肠梗阻的患者,针刺时不可深刺,以防透过腹壁进入腹腔。刺伤肠管致肠穿孔; 对妇女月经期,月经过多者,不宜针刺,否则引起月经量过多。 [配伍举例] 1.配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 2.配支沟治疗大便秘结。 3配三阴交治疗赤白痢疾。 4.配合谷、足三里治疗脾虚泄泻。 5.天枢透梁门治疗胃下垂。 6.配上巨虚治疗急性菌痢。

  20. 足三里 Zusanli ST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功能] 调脾胃,理肠腑,培元气,理气血,泄热邪,清神志,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 肠胃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气血虚弱病: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产后血晕; 神志病:失眠,癫狂; 乳房病:乳痛、肠痈; 虚劳诸病: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 针尖略向上斜刺。

  21. [提示] 足三里不能针刺过深,如超过2寸以上,则会刺中胫后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配伍] 1.配中脘、内关、梁丘治胃痛。 2.配天枢、阴陵泉治疗泄泻。 3.配内关、神阙治恶心、呕吐。 4.配四缝治疗小儿疳积。 5.配内关、曲池、三阴交、太冲治高血压。 6.足三里注药止腹痛:用非那根50毫克,阿托品0.5毫克混合液,两侧足三里等量注入,快速进针,提插捻转,使患者有酸、胀、麻感,治疗病证有胆道蛔虫症、胆结石、尿道结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及一些原因不明待查的腹痛,均可治疗。 7. 注紫胡注射液治眩晕:每次4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 8.泻足三里治疗急性乳腺炎。 4.按摩足三里治疗婴儿腹泻。150—200次/分。压力由轻渐重,每次2—3分钟,日一次,收效为止。一般2—3次即可全愈。 10.足三里封闭消除结扎术后不良反应,用1%普鲁卡因4ml,注入双侧足三里。

  22. 上巨虚 Shangjuxu ST37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处,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 [功能] 调理胃肠,通腑化滞。 [主治] 肠胃病: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 下肢病: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 直刺1—1.5寸; 针尖略向上斜刺; 针尖略向下斜刺。 [提示] 不能深刺,以防刺中胫前动、静脉。 [配伍] 1.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泄泻、痢疾。 2.配内关、合谷、足三里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

  23. 下巨虚 Xiajuxu ST39 小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尖下9寸处,条口下1寸,当犊鼻和解溪的连线上取穴。 [功能] 调理肠腑,通经活络。 [主治] 腹部病: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肠胃病: 泄泻,痢疾,乳痛; 下肢病: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提示] 针刺时必须避开胫前动、静脉,以防刺伤血管引起血肿。 [配伍举例] 1.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 2.配天枢、足三里治泄泻、痢疾。

  24. 丰隆 Fenglong ST40 络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后方1横指穴,当犊鼻与解溪连线的中点。 [功能] 健脾胃,化痰浊,止平喘,调神志。 [主治] 肺脏病:咳嗽,痰多,哮喘; 头面病:头痛,眩晕; 神志病: 癫狂、痫证; 下肢病: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提示] 针尖微向上方膝部斜刺。 [提示] 胃腑病多实证、宜和宜降,痰多病多实证,宜祛宜降,故取本穴用泻法,以达到祛痰和胃通降的目的。丰隆不能深刺,以防刺伤胫前动、静脉,而引起血肿。 [配伍举例] 1.配天突、尺泽、中脘治咳嗽、痰多 2.配支沟治疗大便难。 3.配人中、内关、合谷、太冲治疗癫狂 4.针刺丰隆治疗落枕,同时令患者缓缓活动头项部,严重者,可配合局部刺络拔罐法。一般一次即可收效。 5.泻丰隆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取健侧丰隆穴用2寸毫针刺入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日一次。 6.丰隆穴长留针治疗乙脑并发症。取患儿双侧丰隆穴,长留针应根据患儿病情情况而定。

  25. 解溪 Jiexi ST41 经穴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腿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功能] 清胃降逆,利温化痰。 [主治] 头面病:头痛、眩晕; 脾胃病: 腹胀、便秘; 神志病:癫狂; 下肢病: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 直刺0.5—1寸。 [配伍] 1.配太阳、太冲、百会治疗头痛、头晕。 2.配足三里、太溪、昆仑治疗足关节疼痛。 3.配血海、商丘治疗腹胀。

  26. 足 太 阴 腧 穴

  27. 本经首穴为隐白,末穴为大包,左右各11穴。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8. 隐白※ Yinbai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O.1寸(图7-4)。 〔功能〕健脾、统血、宁神。 〔主治〕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    脾胃病:腹胀,暴泄;    神志病:癫狂,梦魇,多梦,惊风,中风。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配穴举例〕1.配厉兑、神门治多梦; 2.配血海,大敦治月经过多; 3.配神门、血海治崩漏

  29. 太白※ TaibaiSP3 输穴 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图7-4)。 〔功能〕健脾和胃,涩肠利湿。 〔主治〕脾胃病:胃痛,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纳呆。    其他病:体重节痛,脚气。 〔操作〕直刺0.5~1.0寸。 〔配伍举例〕1. 配公孙、足三里、建里、治腹胀食不化; 2.配大肠俞、天枢,治便秘

  30. 公孙※ Gongsun SP4 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图7-4)。 〔主治〕脾胃病: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 心胸病:心痛,胸闷,失眠。 〔配伍举例〕1.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 2.配天枢,上巨虚,治泄泻,痢疾; 3.配百会、水沟、合谷、太冲,治癫狂病。 〔操作〕直刺O.5~1.O寸,深刺可透涌泉。

  31. 三阴交※Sanyinjiao SP6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之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图7—5)。 〔功能〕调脾胃,益肝肾。 〔主治〕主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胞衣不下,恶露不尽,癥瘕不孕;      生殖病: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      泌尿病:小便不利,遗尿,癃闭,淋证,白浊;    脾病:肠鸣腹胀,泄泻,便秘,水肿;    神志病:癫、狂、痫证,痴呆,失眠;    经脉病:下肢痿痹,脚气;      其他病:高血压,眩晕

  32. 〔操作〕直刺1.O~1.5寸。 〔提示〕因本穴行气活血力量较强,可治难产、滞产等,故孕妇禁针。 〔配伍举例〕1.配合谷、太冲治难产; 2.配足三里治脾胃虚弱; 3.配水分,阴陵泉治水肿; 4.配血海,关元治月经不调; 5.配气海治遗精,白浊; 6.配关元、百会治遗尿。

  33. 手 少 阴 腧 穴

  34. 本经首穴为极泉,末穴为少冲,左右各9穴。 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

  35. 少海 Shaohai HT3 合穴 [定位] 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图8-6) [功能] 宁心安神、舒络止痛。 [主治] 心病:心痛; 神志病:癫狂善笑,痫症,健忘; 经脉病:肘臂挛痛麻木,手颤; 其它病:腋胁痛,瘰疬。 [操作] 向桡侧直刺0.5~1寸。 [配伍举例] 1.配神门、间使治疗癫狂; 2.配天井、足三里治疗瘰疬

  36. 灵道 Lingdao HT4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图8-7) [功能] 宁心安神,解痉止抽。 [主治] 心病:心痛,心悸; 经脉病: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其它病: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 [提示] 因穴位深层有尺动、静脉,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配伍举例] 1.配内关、心俞治疗胸痹心痛; 2.配天突、廉泉治疗舌强不语。

  37. 通里 Tongli HT5 络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图8-7) [功能] 开音窍,安神志。 [主治] 心病:心悸,怔中; 经脉病:腕臂痛; 其它病: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 [提示] 因穴位深层有尺动、静脉,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配伍举例] 1.配风府、丰隆治疗舌强不语; 2.配天突、金津玉液、廉泉治疗暴喑。

  38. 阴郄 Yinxi HT6 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图8-7) [功能] 滋阴养血、固表安神。 [主治] 心病:心痛,心悸; 血证:吐血,衄血; 经脉病: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其他病:暴喑,骨蒸盗汗。 [操作] 直刺0.3~0.5寸。 [提示] 因穴位深层有尺动、静脉,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配伍举例] 1.配曲泽、大陵治疗心痛; 2.配郄门、后溪治疗骨蒸盗汗。

  39. 神门 Shenmen HT7 输穴 原穴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图8-6)。 [功能]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主治] 心病:心痛,心悸,惊悸,怔忡; 神志病: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 经脉病:咽干,腕痛,指麻。 [操作] 直刺0.3-0.5寸。 [提示] 因穴位深层有尺动、静脉,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配伍举例] 1.配内关、三阴交、大陵治疗心悸怔忡; 2.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疗痴呆。

  40. 少冲 Shaochong HT9 井穴 [定位] 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能] 开窍苏厥,泻热醒神。 [主治] 心病:心痛,心悸; 神志病:癫狂,中风,昏迷; 其它:热病,胸胁痛。 [操作] 直刺0.1-0.2寸, [配伍举例] 1.配合谷、太冲、人中治疗小儿惊风; 2.配风府、人冲、十宣治疗中风昏迷。

  41.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42. 少泽 Shaoze( SI 1 ) 【标准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指寸)。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昏迷; 2.五官科系统疾病:扁桃体炎,咽炎,结膜炎,白内障;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 4.其它:热证,前臂神经痛。 5.此穴为急救穴之一。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在小指尺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皮肤由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在皮下组织内,除皮神经外,还有直接从掌浅弓(动脉弓)发出的小指尺侧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动脉、掌背动脉的指背支等以及同行同名的神经,在纤维束连于皮肤与骨膜之间的"闭密间隙"内形成各自的吻合丛状结构。 【特异性】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功用】清热利咽,通乳开窍。   

  4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昏迷; 2.五官科系统疾病:扁桃体炎,咽炎,结膜炎,白内障;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 4.其它:热证,前臂神经痛。 5.此穴为急救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 1.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 2.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44. 后溪 Houxi(SI3) 【标准定位】在手掌尺侧, 微握拳, 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微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手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除皮神经外,还有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在小指对掌肌的前方,再进小指短屈肌与第五掌骨之间。以上三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清心安神, 通经活络。

  45.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 癫痫, 精神分裂症, 癔病, 面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 耳聋,角膜炎, 麦粒肿, 鼻出血, 扁桃体炎; 3.运动系统疾病:腰痛, 落枕, 肩臂痛; 4.其它:疥疮。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合谷穴,局部酸胀或向整个手掌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46. 肩贞 Jianzhen(SI9) 【标准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取法】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致密, 富有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 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 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功用】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47. 【主治病症】 1.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2. 其它: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胀。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8. 天宗 Tianzong(SI11)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或俯伏位,1.在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 当上、中1/3交点处。2.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 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 与臑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皮厚, 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 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功用】舒筋活络, 理气消肿。   

  49. 【主治病症】肩周炎, 肩背软组织损伤, 乳腺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灸10~15分钟。

  50. 听宫Tinggong(SI 19) 【标准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外耳道软骨。皮肤薄,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耳颞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外耳道软骨处,深刺可达第一、二颈椎体前缘之间。 【特异性】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功用】聪耳开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