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氣象學概論

氣象學概論. 認識大氣. 天有多高?大氣有多厚?. 由太空中看起來,地球是一顆明亮的藍色星球,美麗而多變。藍色是因為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覆蓋著藍色的海洋,明亮是因為它上面有許多雲層。這些特徵其實都和它有許多的水和空氣有關,而這些正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主題。.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氣象學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氣象學概論 認識大氣

  2. 天有多高?大氣有多厚? 由太空中看起來,地球是一顆明亮的藍色星球,美麗而多變。藍色是因為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覆蓋著藍色的海洋,明亮是因為它上面有許多雲層。這些特徵其實都和它有許多的水和空氣有關,而這些正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主題。

  3. 天到底有多高、大氣到底有多厚呢?這基本上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或許你應該去問女媧吧),因為空氣的密度是連續的朝太空的方向減少,理論上講應該到了無窮遠才會趨近於零,也就是說理論上說大氣的厚度是無窮大。這樣講當然也不合理,因為地球上沒有一種生物到了十公里以上,在不借助器材的情況下還能呼吸到空氣而生存。所以肯定大氣的厚度不是無窮大。我們先看看太空人所拍的一些照片,看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上面是太空梭在亞馬遜河上空所拍的照片,請注意在貼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圓弧),有一層很薄的、淡藍色的東西,那大致就是大氣的厚度,而淡藍色氣體的頂部大致就是「天」的高度了(取材自"Orbit",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1997)。

  4. 或許你覺得還是看不清楚(因為太薄了),下面這幾張是在太空梭上所看到的所謂日落的情景,大氣的「厚度」似乎明確的可以分辨得出來。(取材自 "Orbit",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97)。

  5. 空氣和海水在物理特性上最主要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可壓縮的,後者則是不可壓縮的。也就是說,空氣被施予較大的壓力時,體積就會變得較小,當然密度就會相對的變大,而海水不太會。因此大氣裡的空氣,在下面的承受上面空氣的重量較多,壓力較大,密度自然較大;越到下面密度越大,所以壓力增加的速率自然也越快。圖示中每一個方塊的重量假設是一樣的,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大氣的下層只要一點點的體積,其重量就和上層很大的體積相同了,故大氣的密度及氣壓都與高度成指數函數(幾何函數)關係。而在海水則不是,其壓力和高度只是成線性的關係(亦即成簡單正比關係)。

  6. 所以大氣的總質量大約集中在最底層的對流層中,這大致就是我們前面所看到的大氣的厚度。用數學表示,密度和氣壓與高度的關係如下:所以大氣的總質量大約集中在最底層的對流層中,這大致就是我們前面所看到的大氣的厚度。用數學表示,密度和氣壓與高度的關係如下: 所以大氣73%的質量是分佈在z=H(約為8公里)的高度之下,而90%的質量是集中在 z/H=2.3 的高度之下,也就是十八公里以下。(註:H=RT/g=7.7公里,其中R為乾空氣的氣體常數,T為大氣的平均氣溫,g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

  7. 大氣的自然組成成分 大氣的組成成分一般的認知是由78%的氮,21%的氧,及其他微量成分如二氧化碳、水汽、氬等所組成的,故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8.97。其實這種情況只有在離地面一百公里以下才是這樣,一百公里以上是很不一樣的(見下圖 -- 大氣分子量隨高度的分佈)。

  8. 就大氣的組成成分而言,大氣一般可分為兩層。在約一百公里以下,由於空氣密度大,分子之間的距離較小,碰撞機會高,而且空氣中又經常有波動及亂流存在助長了混合的作用,因此不同的成分(主要為氮N2及氧O2)混合得很好,以至於各種分子所佔的比例在各個不同的高度都相同,我們稱這一部分的大氣為勻和層(Homosphere)。參考的大氣組成成分比例如下表 。 在勻和層中組成並不是絕對均勻的,還有其他微量、但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成分,如H2O(佔容積比例約為10-2到10-5),CH4(1.5 ×10-6),N2O(2.5 × 10-7),H2(5 × 10-7),O3(10-8~10-7),CO(5 ×10-8~ 2 × 10-7),NO2(5 × 10-10~ 2 x10-8)等。

  9. 到了 100公里以上,成分分子間的混合作用減弱,各種成分分子依自己的特徵厚度而分佈,於是重的分子在下面,輕的分子在上面。這種情形稱為擴散平衡(Diffusive Equilibrium )。另一方面,在越高層的地方,因為空氣越稀薄,太陽輻射被氣體分子吸收的越少,而強度越強,分子容易被光化(Photodissociation )成原子形式。尤其是 O2被超紫外線光化為 O。這種現象在較低層也會發生,但因為較低層分子數密度大,分子間碰撞機會大,原子氧 O迅速和分子氧 O2結合成 O3,或和其他 O結合而還原為 O2,而難以永久形式存在。但在八、九十公里以上的高度就不一樣了。在那裡, O開始以永久形式存在(即生命期很長的意思),而且含量越到高處越多,一直到約95公里處達極大,然後依自己的特徵厚度向上遞減。可是因為氧原子的分子量較小,只有16,可以「浮」在 N2、O2的上面,故超過 200公里的高度,原子氧乃成為主要成分。一百公里以上各組成成分個數的垂直分佈如下一頁圖所顯示。 可見在一百公里以上的高度,大氣的組成成分所佔的容積比例在不同的高度就不相同。因此我們稱之為異質層(Heterosphere)。

  10. 臭氧的形成與作用 • O3俗稱臭氧是由 O2被日光分解為 O,再和 O2結合而成。 • 含量在大氣中非常少卻無比重要,因為它在 0.28μm 至 0.34 μm的紫外線 部分是強烈的吸收媒體,使這些對生物有害的極短波輻射在高空中就被吸 收殆盡了。 • H2O就是水氣(氣態水),在空氣中的含量因地點、時間的不同而有極大 的差異。 • 例如,在沙漠地帶,水氣含量接近零,但在熱帶雨林區相對濕度卻接 近飽和。 • 水氣凝成液態後就是水,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而且它和 CO2聯合 導演了溫室效應,使得大氣不至於白天奇熱,夜晚酷冷,提供適合生物生 存的背景環境。

  11. 以氣溫結構劃分大氣 • 其實大氣的溫度是隨高度而變的。這種氣 • 溫的垂直分佈具有相當的規律性,所以 • 科學家們通常就以氣溫的分佈,做為劃 • 分大氣層次的依據。 • 大氣可以分成四層: • 對流層(Troposphere) • 平流層(Stratosphere)(沒有同溫層) • 中氣層(Mesosphere) • 熱氣層(Thermosphere)(沒有增溫 • 層)。 • 「氣層」我們有時也用「氣圈」,看我們 • 從哪個角度著眼,如果是從整體地球來 • 看,地球是圓的,故用「氣圈」來敘述; • 如果由我們所在地往上看,則地球的曲率 • 不必計較,則用「氣層」來表示也很貼 • 切。

  12. 太陽黑子對氣層溫度的影響

  13. 太陽輻射決定大氣的結構 • 地球大氣的溫度結構形成 • 這樣分佈的原因,主要和 • 太陽的輻射以及大氣成分 • 的特性有關,是地球大氣 • 才獨有的。 • 太陽輻射由上面射下來時, 其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 UV)、超紫外線(Extreme- ultra-violet,簡稱EUV )及 更短波長的輻射在高層即被 O 及 O2所強烈吸收,而形成 極高的溫度,這是熱氣層溫 度很高的主要原因。 太陽的輻射光譜,及被大氣成分吸收的情形

  14. 太陽輻射與近地層氣溫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每365天一週。地球也繞著它本身的軸自轉,一週大約是 24小時,大約就是我們定義的一天。可是地球自轉的平面(和自轉軸垂直,稱為赤道面)和公轉太陽的面(稱為黃道面)並不一致,而有24.45度的夾角,所以太陽有半年是在赤道的北面,有半年是在赤道的南面。

  15. 因為太陽的輻射主要是在可見光,而大氣在可見光的範圍也正好是空窗,其他的光譜都被大氣的成分吸收殆盡了,所以可見光才是會導致地面加熱的能源。由於太陽比地球大許多,而且它在相當遠的地方,對地球而言日光幾乎是平行的射向地球。在低緯度地區地面和日光大致垂直,承受比較多的輻射強度;而在較高的緯度,地面和日光成很小的角度,也就是日光和地面的垂直線的夾角(稱為天頂角)很大,而承受比較少的可見光的輻射強度。

  16. 赤道地區的地面接受到比較強的太陽輻射,溫度氣溫較高赤道地區的地面接受到比較強的太陽輻射,溫度氣溫較高 • 高緯度地區接受比較少的短波(太陽)輻射,溫度較低。 • 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做黑體輻射,地球也不例外,這種輻射稱為長波輻 • 射,是在紅外線或更長波長範圍。 • 低緯度地區自太陽得到的輻射能量超過長波輻射損失的(到外太空),是為輻射盈 • 餘,而高緯度地區長波輻射損失的能量比從日光得到的大,是為輻射赤字。於是 • 高、低緯度就有氣溫上的差異。這種水平面上的氣溫差異是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因 • 素;同時因為有大氣運動,高、低緯度的氣溫會相互取得調節,而不致相差太大。

  17. 由於地球自轉的赤道面和公轉的黃道面並不一致,在夏至時太陽在北半球北回歸線(北緯23.45度)正上空,這時北半球受到比較強的太陽輻射,所以比較溫暖,是為夏季。在冬至時太陽在南回歸線上空,所以南半球比較溫暖,北半球則因為接受到比較少的太陽輻射而比較冷,是為冬季。注意,以上所說的夏、冬季都是相對於北半球說的,在南半球是正好相反的。春分及秋分時太陽在赤道正上空。所以大氣的四季變化,是由於地球公轉的結果,而主要的因素則是地面垂直線和日光的夾角的變化。

  18. 地球每天自轉一週,所以對地面上的同一點,太陽的位置一直在改變,清晨太陽由東方地平線起來,中午到達正上空,傍晚又從西方下去,然後夜晚降臨,直到第二天太陽再從東方上來為止,如此週而復始。和季節變化類似的,在一天之中陽光的入射路徑和地面的夾角也在變化,在上午時陽光斜射,因此地面接受到陽光強度比較弱,在中午時達到最強,到了下午在地面上的強度又逐漸減弱。於是氣溫也跟著發生變化

  19. 地球磁力線與大氣 • 太陽表面的強烈爆炸,送出大量的帶電離子(稱為電漿)射向太空。這種電漿以 • 超音速的速度直奔地球而來,稱為太陽風。 • 因地球有強烈的磁場。帶電離子只能順著磁場跑,而難以穿越磁場,因此太陽風 • 無法直接打擊地球,但已足以把地球磁場予以嚴重扭曲。 • 部分電漿順著磁場跑到離地球很遠的地方後,再順著磁場回來,並且集中射向 • 南、北兩磁極,然後打擊大氣上層的空氣分子,而造成極光奇景。如果沒有大 • 氣,這些回流的電漿仍然具有相當的威力,打擊地球上的生物。

  20. 極光是發生在南、北極圈內上空的特殊光象,是空氣分子被太陽風電漿打擊,而提升能階,而後在降低能階時發射出來的光。(本圖是太空梭上的太空人拍攝的)

  21. 至於上熱氣層的同溫狀態,則是另外的機制造成的。由於大氣的密度成指數函數快速的向高層遞減,也就是說大氣的分子數非常快速的向上減少。因此到了高層,空氣分子要跑很遠才會和另一顆分子相碰撞,也就是說,空氣分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向上非常快速的增加,如下圖。

  22. 自由行程變得很大的時候,一個分子很容易把自己所代表的溫度(統計的觀點)涵蓋在自由行程之內,換句話說,空氣的傳導能力增高了,也就是說分子的動量及熱擴散能力都提高了。這反應在分子摩擦(kinematic viscosity)上,如下圖。因此,下熱氣層的熱很容易就傳到更高層,而且越到高層,傳導能力越強,最後導至等溫狀態。

  23. 另一方面,一部分超紫外線的能量被用來解離 O2 → O +O ,在這個高度,由於密度很低,O 一旦形成,就會以永久形式存在。但到了較低層大氣的密度增加, O形成後會和另一個O 結合而還原為 O2,或和O2結合成 O3。於是由80公里左右開始,臭氧的量快速的往下增加,同時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強度也逐漸衰減,一直到離地面25公里處臭氣的分子個數密度達最大。再往下,由於紫外線輻射強度已所剩無幾,O3的密度迅速減少。因此大約自20公里至80公里的空間又稱為臭氧層。臭氧是紫外線的強烈吸收體,所以在有臭氧的空間就因臭氧的吸收紫外線輻射而加熱,加熱率和臭氧的密度及紫外線強度的乘積成正比,故在50公里處溫度最高,是為平流層頂的成因。   因此平流層頂以下溫度往下持續遞減是很自然的事;一直到溫室效應發生作用,使得靠近地面的溫度變高(較靠近長波輻射源),離地面的距離越大則溫度越低,於是有對流層頂的形成。   可見,地球大氣的溫度結構是因為它有這樣的組成成分,別的行星除非成分相近,不然溫度結構必然不同。

  24. 手電筒的光在垂直照射在牆壁上是最亮,斜射時暗淡,是因為在直射時單位面積所接受的能量最多。

  25. 清晨日光斜射,而且日光在大氣中也經過比較長的路徑,受到的散射較嚴重,所以地面接收到的能量(單位面積)較少,地面及近地層大氣溫度較低。當太陽逐漸移向天頂時,同樣的光柱照到地面上的面積變小,單位面積接收到的日光能量增加,而且日光在大氣中經過的路徑也比較短,所以地面及近地層大氣的溫度上升。但因為地表的溫度還要經過土地的傳導調整,大氣也要經過空氣的傳導及對流才會提升溫度,所以都會有點延遲。像下圖所示的,氣溫在下午三時多才達到最高,這是中緯度的情形。在我們的緯度(最北到25度),氣溫通常在下午兩、三點時達到最高。(下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