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 土壤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不同形式热泵. 地表水源 水平埋管 垂直埋管. 地源热泵能量采集示意图. (三)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 雨污水综合利用. 确定节水指标. 水资源利用. (三)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 节水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2 ) 提高用水效率 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源热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源热泵 • 地源热泵 • 土壤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不同形式热泵 地表水源 水平埋管 垂直埋管 地源热泵能量采集示意图

  2.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 雨污水综合利用 确定节水指标 水资源利用

  3.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1)节水规划 •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 2)提高用水效率 • 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 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避免管网漏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等; • 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等节水措施。

  4.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3)雨污水综合利用 •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 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 •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 • 4)确定节水指标 • 各分项节水指标; • 综合节水指标。

  5.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 • 1)节材 • 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 • 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 •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 • 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 •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6.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 • 2)使用绿色建材 • 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 • 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 • 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 • 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

  7. (五)室内环境质量 • 1)光环境 • 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 • 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 • 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 • 室内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如不具备自然采光条件,可利用光导纤维引导照明,以充分利用阳光; • 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 • 局部照明可调节,以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 • 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

  8. 室内光环境设计 百叶遮阳的性能参数 遮阳分析时采用的围护结构性能参数

  9. (五)室内环境质量 • 2)热环境 • 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 • 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 • 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 目前对室内热湿环境评价主要采用热舒适指标预计平均舒适度PMV (Predicted Mean Vote)和预计不满意率PPD (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action )指标。

  10. 模型参数表 南风室内PMV值分布图 从PMV图中可以看出红色区域即楼梯间区域PMV值约为0.5左右,接近舒适感觉;蓝色区域即南向窗口区域、客厅中间区域和电梯间区域PMV值约为-1.1左右,感觉稍凉;绿色区域(其他区域)PMV值约为-0.8,热舒适感觉介于舒适和稍凉之间。

  11. (五)室内环境质量 • 3)声环境 •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 • 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 • 综合控制机电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噪、消声措施,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12. (五)室内环境质量 • 4)室内空气品质 • 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 • 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用全部和局部换气相结合; •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 • 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 设集中空调的建筑,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滋生霉菌。

  13. (五)室内环境质量 • 选取住宅中卧室、客厅和书房过渡季节自然通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分析,住宅模型如下图所示。模型中餐厅北向中间位置设置1窗,客厅西中间位置设置2窗(两窗间隔3m),书房北向中间位置设置1窗,卧室1~3南向中间位置各设置1窗,所有窗尺寸为0.9m×1.2m,距地面高度1.1m。 模型窗位置图 模型参数表

  14. 南风2m高度水平方向流场分布图 北风2m高度水平方向流场分布图

  15. 南风2m高度水平方向速度分布图 北风2m高度水平方向速度场分布图

  1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 2006年6月颁布实施 我国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7. 绿色建筑系列标准

  18.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点 • 政府组织和社会自愿参与的标识行为 • 分项评价的体系框架简单易懂 •  分项评价√ •  综合评价 • 符合中国实际建设情况 • 建设监管制度 • 标准与规范

  19.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价依据 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20. 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文件 绿色技术 《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 号)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 创新奖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建科函[2004]183号)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建科[2010]216号)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建科[2010]216号)

  21.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标志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通过施工图审查,1年有效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3年有效

  22.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运营管理 建筑类型: 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也可供评价其他建筑时参考,但应根据建筑功能对建造和运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等级划分: 满足全部控制项,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划分等级

  23.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24.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25.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按等级分为 3 级,分为控制项和可选项两类,并按属性分为“建筑环境质量”指标( Q 指标)和“建筑环境负荷减少”指标(LR指标) 。 • 由高到低划分为 A、B、C三个等级 分别对应★★★、★★和★

  2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问题 • 纵向扩展性不强(技术适应性与合理性) • 横向扩展性不强(因地制宜,不同建筑类型) • “全程控制”不到位 •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与其他标准的衔接 建立能够因地制宜,涵盖不同建筑类型,覆盖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标准体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