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第五章 大氣的運動

第五章 大氣的運動. 本章學習重點 5 - 1 大氣的水平運動 5 - 2 大氣環流系統 附錄:作業圖. 回總目錄. 本章學習重點.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 等壓線愈密集則風速愈強。 (2) 決定風向的因素包括氣壓梯度力、科氏 力和摩擦力。 (3) 認識地轉風和地面風、氣旋和反氣旋。 大氣環流 (各緯度能量差異造成) 地表區分為極地高壓區、極鋒區、副熱帶 高壓區和間熱帶輻合區。 區域環流 (海陸分布造成) 認識季風、海風和陸風、山風和谷風。. 5 - 1 大氣的水平運動. 平常我們所說的風,就是指空氣的水平運動。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大氣的運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大氣的運動 本章學習重點 5-1 大氣的水平運動 5-2 大氣環流系統 附錄:作業圖 回總目錄

  2. 本章學習重點 •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 (1)等壓線愈密集則風速愈強。 • (2)決定風向的因素包括氣壓梯度力、科氏 力和摩擦力。 • (3)認識地轉風和地面風、氣旋和反氣旋。 • 大氣環流(各緯度能量差異造成) • 地表區分為極地高壓區、極鋒區、副熱帶 • 高壓區和間熱帶輻合區。 • 區域環流(海陸分布造成) • 認識季風、海風和陸風、山風和谷風。

  3. 5-1 大氣的水平運動 • 平常我們所說的風,就是指空氣的水平運動。 • 由於空氣溫度與密度不同,造成各地氣壓不均勻,空氣會由高壓往低壓流動,單位距離內的氣壓差異愈大,等壓線愈密集、氣壓梯度力也愈大,風速愈強;空氣流動時還會受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科氏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影響,所以並非直接由高壓往低壓吹送,而是由高壓中心順時針方向向外流出,逆時針方向流入低壓中心(就北半球而言)。 下一頁

  4. 大氣的水平運動 • 氣壓和氣壓梯度 • 科氏力 • 地轉風和近地面風 • 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

  5. 氣壓和氣壓梯度 • 氣壓是指單位面積所承受的空氣重量,氣象學上常以百帕為單位(一大氣壓約等於1013百帕)。 • 風速與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有關 • (1)氣壓梯度力恆由高壓垂直指向低壓。 • (2)單位距離內的氣壓差值愈大,等壓線愈密 集、氣壓梯度也愈大,因此氣壓梯度力愈 大,風速愈強。 見圖示

  6. 圖5-1A 下一頁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提供。

  7. 圖5-1B 見圖示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提供。

  8. 圖5-2 見圖示

  9. 小百科 圖一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229,Fig. 9.16。 見圖示

  10. 圖5-3

  11. 科氏力 • 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氣流方向並非垂直等壓線而有所偏轉,此種使運動體偏向的假想力稱為科氏力。 • 科氏力垂直作用於運動方向,因此僅能改變風向而不會影響風速大小。 • 在北半球的運動體會因科氏力作用而右偏,南半球則是左偏。 • 科氏力大小與風速成正比,緯度愈高的地方科氏力也愈大(赤道上無科氏力,兩極科氏力最大)。 見圖示

  12. 圖5-4 見圖示

  13. 圖5-5 見圖示

  14. 圖5-6 資料來源:洪秀雄教授提供。

  15. 地轉風和近地面風 • 忽略摩擦力作用(一公里以上的高空),當氣壓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時,空氣沿著等壓線方向運動,這樣的風稱為地轉風。 • 地面附近的空氣運動會受到地表摩擦力影響,當氣壓梯度力、科氏力和摩擦力三者平衡時,氣流會穿過等壓線、偏向低壓,這種風稱為近地面風。 • (1)摩擦力會使風速減小,科氏力也因而減小。 • (2)摩擦力愈大,地面氣流與等壓線間的夾角 愈大(偏向低壓愈明顯)。

  16. 圖5-7 資料來源:改繪自Tarbuk,E.J.,and F. K. Lutgens,1988:Earth Science,Seventh Edition,Macmillan,p. 491,Fig. 14.5。

  17. 圖5-8 資料來源:改繪自Tarbuk,E.J.,and F. K. Lutgens,1988:Earth Science,Seventh Edition,Macmillan,p. 492,Fig. 14.7。

  18. 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 • 氣旋:地面低壓中心,空氣逆時針向內流入(輻合),迫使中心附近空氣上升,膨脹變冷而容易達到飽和凝結,通常造成陰雨天氣。 • 反氣旋:地面高壓中心,空氣順時針向外流出(輻散),引起中心附近高層空氣下沉補充,因收縮變暖而水氣不易飽和,通常造成晴朗天氣。 見圖示

  19. 圖5-9 資料來源:改繪自Tarbuk,E.J.,and F. K. Lutgens,1988:Earth Science,Seventh Edition,Macmillan,p. 493,Fig. 14.8。 見圖示

  20. 圖5-10

  21. 5-2 大氣環流系統 • 整體而言,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與地表喪失的輻射能量相等。 • 不同緯度的能量收支並不相同 • (1)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 (2)低緯區多餘的能量藉由海流與大氣環流傳 輸到高緯區 • 全球大規模的氣流稱為大氣的主環流或簡稱大氣環流;但是同緯度各地區的風向還會受到海陸分布或地形效應,也就是季風、海陸風和山谷風等區域環流的影響。 見圖示 見下頁

  22. 圖5-11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64,Fig. 2。

  23. 大氣環流系統 • 單胞環流 • 三胞環流 • 季風 • 海風和陸風 • 山風和谷風

  24. 單胞環流 • 假設地球不轉動且地表性質一致,則赤道附近受熱較多,熱空氣上升;空氣到了高空分別向兩極移動,極區空氣冷卻下沉,在低層再由極區流向赤道,構成一個單胞的環流系統。 • 實際上地球有公轉運動,各地太陽輻射能會隨季節變動,地球自轉也會使氣流發生偏轉效應,加上全球海陸分布不均勻,主環流應該不像單胞環流模型這麼簡單。 見圖示

  25. 圖5-12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285,Fig. 11.1。

  26. 三胞環流 • 由赤道到兩極各有三個環流胞,在赤道(間熱帶輻合區)和緯度60度(極鋒區)附近氣流上升,造成低壓區;在極區(極地高壓區)和緯度20~30度附近(副熱帶高壓)氣流下沉,是高壓區。 • 受科氏力和摩擦力的影響,各高低壓區之間的盛行風向分別造成極地東風(北半球為東北風、南半球為東南風)、盛行西風(北半球西南風、南半球西北風)和信風帶(北半球東北信風、南半球東南信風)。 見圖示

  27. 圖5-13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285,Fig. 11.2。 見圖示

  28. 小百科 圖二 資料來源:改繪自Skinner,B.J.,and S. C. Porter,1995:The Blue Planet,John Wiley & Sons. Inc.,p. 348,Fig. 13.15。

  29. 季風 • 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在交界處所形成冬夏風向呈180度轉變的現象。 • (1)冬季大陸地表溫度較海面低,形成高壓中 心,等壓線較密集,臺灣地區主要吹東北 風,風速較大。 • (2)夏季大陸地表溫度較海面高,形成低壓中 心,等壓線較疏鬆,臺灣地區主要吹西南 風,風速較小。 • 臺灣東北部迎風面冬季雨日長、雨量多,就是東北季風帶來海面潮溼空氣並且受地形抬升而造成的。 見圖示

  30. 圖5-14 資料來源:Tarbuk, E.J.,and F. K. Lutgens,1988:Earth Science,Seventh Edition,Macmillan,p. 4917,Fig. 14.13。

  31. 海風和陸風 • 海陸風形成原理和季風相似,都是因為海陸溫差造成,但是規模較小且週期為日夜變化。 • 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 • (1)白天受熱陸地氣溫上升較海面快,陸地上 空氣膨脹上升、低層氣壓降低、高層氣壓 則升高;因此在低層,空氣由海面流向陸 地,高層則由陸地流向海洋,構成海風循 環。 • (2)夜晚地面冷卻較海面快,形成和白天反向 的氣流循環。 見圖示

  32. 圖5-15 見圖示

  33. 圖5-16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265,Fig. 10.21。

  34. 山風和谷風 • 在山區所產生的風向日夜交替 • 白天吹谷風、夜晚吹山風 • (1)白天地面受熱,山坡上的空氣增溫比同高 度的非山坡地空氣快,使得暖空氣沿著山 坡上升,形成谷風,上升空氣容易在山頂 產生積雲。 • (2)夜晚山坡地面受長波輻射冷卻,山坡上的 空氣較冷而沿著山坡下沉,形成山風。 見圖示

  35. 圖5-17 資料來源:改繪自Ahrens,C.D.,1994:Meteorology Toda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p. 270,Fig. 10.28。

  36. 附錄:作業圖 • 圖作5-1 • 圖作5-2 • 圖作5-3 • 圖作5-4 • 圖作5-5

  37. 圖作5-1

  38. 圖作5-2

  39. 圖作5-3

  40. 圖作5-4

  41. 圖作5-5

  42. 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篇(下)總目錄 第一章 氣象學與人類文明 第二章 大氣的成分 第三章 大氣的能量 第四章 潮溼的大氣 第五章 大氣的運動 第六章 氣團與鋒面 第七章 熱帶氣象與颱風 第八章 氣象學的應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