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27 Views
第 4 單元第 3 課. 東方表演藝術遊. 學習重點 本課帶領你: 從史詩到戲劇 。 認識印峇里島傳統表演與宗教的關聯。 認識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特色。 認識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文化。.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時,除了遍覽各地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還可親身參與當地的文化藝術活動,不但能夠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更可身歷其境的印證書本中的閱讀心得。. 從史詩到戲劇.
E N D
東方表演藝術遊 • 學習重點 • 本課帶領你: • 從史詩到戲劇。 • 認識印峇里島傳統表演與宗教的關聯。 • 認識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特色。 • 認識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文化。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時,除了遍覽各地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還可親身參與當地的文化藝術活動,不但能夠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更可身歷其境的印證書本中的閱讀心得。
從史詩到戲劇 許多文明古國家的傳統表演藝術大部分與宗教祭祀和神話傳說有關,尤其是戲劇,內容上有許多都是從史詩或神話中取材的。例如,印度傳統的「梵劇」,有許多劇本便取材自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達》(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前者描寫兩個家族之間的戰爭,後者則是英雄的冒險故事。 ▼《摩訶婆羅達》劇中人物造型
峇里島的舞蹈表演 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間、不同時期中都不斷發生,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峇里島也是如此,特別是表演藝術,更可發現印度文化的影子。 在峇里島旅行時,經常可以看到以「甘美朗」伴奏的傳統舞劇或新編的舞蹈表演,傳統舞劇多半擷取自印度兩大史詩的片段,例如俗稱《猴舞》的《凱恰克舞》(Kechack),便是描寫《羅摩衍那》史詩中羅摩王子得到神猴兵團的幫助,從邪惡之王手裡奪回愛妻的經過。故事中的神猴,就像《西遊記》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一樣,具有神奇的能力。
《羅摩衍那》舞劇改編自印度同名史詩,結局皆大歡喜。《羅摩衍那》舞劇改編自印度同名史詩,結局皆大歡喜。
巴龍舞是描述聖獸巴龍與巫后蘭達善惡之間勢不兩立的故事。巴龍舞是描述聖獸巴龍與巫后蘭達善惡之間勢不兩立的故事。
日本的傳統戲劇 目前仍經常演出的日本傳統戲劇,大致分為「能劇」(Noh Theatre)、「歌舞伎」(Kabuki)和「人形淨琉璃」(Ningyo Joururi)三大類。「能劇」是原本在宮廷或寺院中演出,以音樂、舞蹈表達對神明崇敬的歌舞劇,另有穿插其中表演的「狂言」(Kyogen),是以對白為主的即興笑鬧短劇;「歌舞伎」是充滿市民風情的古典戲劇,具有男扮女裝的特色;「人形淨琉璃」則是一種以三味線(三絃)伴奏的人偶傀儡戲。這些都是日本表演藝術的重要文化資產,彼此之間也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歌舞伎 日本各種傳統戲劇 能劇 人形淨琉璃 狂言
歌舞伎中「女形」:歌舞伎的表演最早是由女性扮演,後來才由男性改裝演出,稱為「女形」或「女方」。歌舞伎中「女形」:歌舞伎的表演最早是由女性扮演,後來才由男性改裝演出,稱為「女形」或「女方」。
當西方遇見東方 大提琴與歌舞伎共舞 著名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和日本歌舞伎演員板東玉三郎,曾經合作拍攝《馬友友的巴哈靈感——追尋希望》。這是一部表現大提琴演奏家和歌舞伎演員如何共同創作的影片,前半部記錄了兩位藝術家溝通創作理念的過程,後半部則是創作成果的演出。
國王與我 表演藝術中經常可以見到不同程度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例如:電影《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1956),便具有這樣的特色。
《國王與我》是根據十九世紀暹羅(今之泰國)國王,為了讓宮中后妃和子女學習西方文化,聘請英國女子安娜(Anna)擔任皇家女教師的真實故事所改編的。在電影中,國王為了展現學習西方文化的成果,特別在招待各國大使的晚宴中,安排了一場改編自美國小說《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的表演,但以泰國傳統的舞劇形式演出,表現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風貌。
經過這一趟東方表演藝術之旅,是否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相互激盪、影響的結果呢?下次出國旅行,別忘了運用觀察力,深入了解各種文化的特色喔!經過這一趟東方表演藝術之旅,是否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相互激盪、影響的結果呢?下次出國旅行,別忘了運用觀察力,深入了解各種文化的特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