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Laboratory diagnostics.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诊断学 第 6 版 266 页. 学习要求:. 1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 、熟悉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 ESR 检测。.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概述 】.

hali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Laboratory diagnostics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泸医附院检验科:吴泽才

  2. 诊断学 第 6 版 266页

  3. 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ESR检测。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ESR检测。

  5. 红细胞 :erythrocyte 【概述】 血细胞(45%) 白细胞: leukocyte 血小板 :platelet 血液 水份(91%—92% ) 血浆(55%) 固体(8%—9%):蛋白(抗体、酶、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无机盐、激素、维生素和代谢产物。

  6.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显微镜细胞计数法 • 红细胞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 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血液分析仪法 比色法 血液分析法仪 抗凝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

  7. 【参考值】 1、红细胞:成年男性(4—5.5)x 1012/L 成年女性(3 .5—4.5)x 1012/L 新生儿:(6.0—7.0)x 1012/L 2、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详见 P266 表4-2-1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

  8.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 1、相对性增多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休克以及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疾病,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如按全身总量计算,红细胞并未增加,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只要适当补充水分,就能恢复正常。 2、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病因分为继发性增多和原发性增多两种。

  9.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所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所致。 生理性增加:胎儿以及新生儿 、高原地区居民等。 1)EPO代偿性增加 因血氧饱和度减低引起 病理性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矽肺等。

  10. 2) EPO非代偿性增加: EPO的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等肿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疾病。 (2)绝对性增多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血色深而稠,粘滞性约为正常的5-8倍。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可伴粒细胞和血小板增生,可能与造血干细胞受累有关。

  11.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障碍、过度破坏和丢失(失血)3大类。 详见:P268(表4-2-2) 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12.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RBC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µm,平均7.5µm边缘部厚约2µm,中央约1µm。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大小不超过3.5µm。 图 1 图 2

  13. 1、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细胞低色素:直径小于6µm的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血涂片上出现过多小而薄、中央淡染区增大的小红细胞,提示Hb合成障碍,见于缺铁贫、地中海贫血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Hb充盈良好,生理性的中心淡染区消失 . 图1.1 图1.2

  14.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µm,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直径增大表现得特别突出。(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µm,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直径增大表现得特别突出。 图1.3

  15. (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µm,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µm,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红细胞大小不等和大卵圆型红细胞为主。

  16.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 其直径减小<6 µm,厚度加大,生理性中央淡染区消失,为一膨胀的球形。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涂片中此种细胞占20%以上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图2.1

  17. (2)椭圆形红细胞 呈椭圆形、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这种红细胞生存时间一般正常,Hb并无异常。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巨椭圆型红细胞。 图2.2

  18. (3)口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如微张口的嘴或鱼口状。常见于遗传性口性细胞增多症,可达10%以上。DIC及酒精中毒时,可有少量出现。 图2.3

  19. (4)靶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似射击之靶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可占20%以上。缺铁性贫血、黄疸以及脾切出术后病例可有少量出现。 图2.4

  20. (5)镰形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即HbS病。主要见于非洲和美洲黑人. 图2.6 (6)泪滴状红细胞 见于骨髓纤维化患者,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泪滴状或椭圆型细胞. 图2.5

  21. (7)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外周呈不 规则钝锯齿状突出。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 图2.7

  22. 图2.8 (8)裂形红细胞 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型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改变。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症、恶性高血压等。 图2.9

  23. (9)红细胞湣钱状形成 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 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 髓瘤(IgG型)、 原发性巨 球蛋白血症等。 图2.11 图2.10 图2.12

  24. 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 除正常人外,还见 于急性失血、再障 和白血病 。 图3.2 (2)低色素性:指中央 生理区扩大。见于缺铁贫、 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 胞性贫血等。 图3.1

  25. 3、高色素性: 中央淡染区消失,细胞 着色深,整个红细胞均 染成红色,呈高色素性。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图3.4 4、嗜多色性: 是指刚脱色而未完全成熟使胞内残存有少量的嗜碱性RNA物质的红细胞,其体积较大。见于溶贫和急性失血。 图3.3

  26.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颗粒,实为残存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常见于重金属中毒、巨幼细胞贫血等。 图4.1

  27. (2)豪—焦氏小体:又名染色质小体。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u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贫、红白血病等。(2)豪—焦氏小体:又名染色质小体。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u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贫、红白血病等。 图4.2

  28. (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线圈状结构,呈环行或八字形。可能为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胞质中脂质变性所致。见于溶贫、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等。(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线圈状结构,呈环行或八字形。可能为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胞质中脂质变性所致。见于溶贫、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等。 图4.3

  29. (4)有核红细胞: 在病理状态如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和脾切除后等疾病,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 图4.4

  30. 二、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10) x 109/L 新生儿: (15—20) x 109/L 6月-2岁:(11—12) x 109/L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详见P271, 熟记)

  31. 血液分析仪参考值 3015例正常人血细胞参考值(重庆) 测定项目 男(1715例) 女(1300例) WBC (x109/L) 3.30 - 9.40 3.19 – 9.25 RBC (x1012/L) 3.90 – 5.98 3.42 – 5.18 HGB (g/L) 130.00-172.00 107.00 -153.50 血液分析仪参考值 2015例正常人静脉血参考值 (北京) 测定项目 男(1000例) 女(1015例) WBC (x109/L) 3.90 - 9.70 3.50 – 9.10 RBC (x1012/L) 4.30 – 5.90 3.90 – 5.20 HGB (g/L) 137.00-179.00 116.00 -155.00

  32.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百分率 1、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 (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B) 淋巴细胞 (lymphocyte,L) 单核细胞 (monocyte,M)

  33. 粒细胞动力学 骨髓粒系祖细胞 ←—————骨髓————→ ←—血液—→原 → 早 → 中 → 晚 → 杆 → 分 始 幼 幼 幼 状 叶 粒 粒 粒 粒 核 核 细 细 细 细 粒 粒 胞 胞 胞 胞 细 细 胞 胞←贮存池→←分裂池→ ←循环池→ ←成熟池→ ←—————生长成熟池———→ 边缘池

  34.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 • 1、正常白细胞形态 中 性 粒 细 胞 :

  35. 1、生理性变化:年龄;日间变化;运动、疼痛及情 绪的影响;妊娠期与分娩。 • 2、病理性变化: • (1)、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 • 1)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常伴随白细胞总数增高) •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 • 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 ③急性大失血 • ④急性中毒 • ⑤恶性肿瘤 • ⑥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四)、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36. 2)、中性粒细胞数减低 ①某些感染:见于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感染;疟原虫感染。 ②血液病:再障,三系减少; 少数非白血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和一些药物均可使白细胞减低。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降低,如SLE。 ⑤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

  37.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38.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5%或出现 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等细胞称为核象左移

  39. 核右移:N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之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核右移:N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之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40. 4、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图4.1 为骨髓内幼稚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41. 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核变性所致。 图4.2

  42. 空泡:可在胞浆内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大小不等。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空泡:可在胞浆内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大小不等。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图4.3

  43. 杜勒小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物质,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杜勒小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物质,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图4.4

  44. 图4.5 核变性: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是细胞衰老变性的表现。

  45. 图4.6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m,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46. 图4.7 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 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

  47. (三)、嗜酸性粒细胞

  48. 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尤以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以及钩虫);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坏死性血管炎以及荨麻疹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某些血液病如慢粒、恶性淋巴瘤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疾病。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尤以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以及钩虫);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坏死性血管炎以及荨麻疹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某些血液病如慢粒、恶性淋巴瘤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临床意义小,常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如伤寒极期。 (1)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49. (四)、嗜碱性粒细胞

  50. 1、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及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糖尿病、水痘、天花、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