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60 Views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本章学习,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 教学方法 】. 宏观经济学教学三基方案 基本理论: 支出法理论 收入法理论. 基本知识: GDP 、 GNP 的相关概念、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 基本技能 :
E N D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教学三基方案 • 基本理论: • 支出法理论 • 收入法理论
基本知识: • GDP、GNP的相关概念、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核算
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GDP、GNP、NNP、NI、PI、DPI、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明晰其相互关系,为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运用实际资料能熟练核算国民收入。
教学训练措施和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2)练习。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练熟悉巩固上述知识点。
教学过程 • 一、国内生产总值 • 1.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 2.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 3.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六点)。
二、国民收入的其他总量指标(内涵及相互关系)二、国民收入的其他总量指标(内涵及相互关系) • 1.国内生产净值(NDP) • 2、国民收入(NI) • 3、个人收入(PI) •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 1、用支出法核算GDP •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用收入法核算GDP •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3、用生产法核算GDP •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四、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 从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所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式: • 总需求=总供给 • 这种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运行,即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来分析这个恒等式。 • 理论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所以,我们从两部门经济入手研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经济中的恒等关系,进而研究三部门经济与四部门经济。
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 I = S • 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 I + G = S + T • 3、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 I + G + X = S + T + M
案例分析 • 2007年中国GDP可以超过德国吗? • 2005年德国GDP为约2.7万亿(单位:美元,下同),2006年德国GDP为2.8582万亿,增加了约二千亿。2005年中国GDP规模为2.225万亿,2006年中国GDP为2.684万亿,增长10.75%。2007年,考虑到德国经济增长约为2-3%,他的GDP应该为2.93万亿。而中国经济在2007年保守预计增长在8-9%,中国今年的GDP应该在3.1万亿左右,一举超过德国。 日本2006年的GDP为4.9113万亿,按照近年的发展势头排除以外情况的话,乐观预计中国经济在2012年超过6万亿,在世界各国排名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 (附:2006年世界主要GDP排名) 01----美国--------132216.85亿美元--面积--982.66万Km2--人口--30053万--人均-43995美元 02----日本---------49113.62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46万--人均-38533美元 03----德国---------28582.3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4679美元 04----中国---------26847.05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457万--人均--2042美元 05----英国---------23413.71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60万--人均-38636美元
练习题: 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单位:亿美元—————————————————————净投资 125净出口 15储蓄 25资本折旧 50政府转移支付 120企业间接税 75政府购买 200社会保险金 130个人消费支出 500公司未分配利润 100公司所得税 50个人所得税 80
解:(1)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500+(125+50)+200+15=890。 (2)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折旧=890-50=840。 (3)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840-75=765。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 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765-100-50-130+120=605。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05-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