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11 Views
潛在科教研究人力發展 研究 以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為例. 科教 處 湯 卿媺 99 年 5 月 5 日. 簡報內容. 研究目的. 理論架構.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果. 結論與啟示. 主要結果. 結論 - 重要議題. (充分參與) 互動工具. 重要議題. 團隊合作模式. 團隊合作成果. 互動方式 (資訊分享). 社群之共同知識效果 (工作衝突). 互動程度 (共享心智模式). 結論 - 面對挑戰. 國中教師社群 Tc. 面對挑戰. 學校行政的支援 (研究與工作的關係). 國家教育政策的配合 (基測、課綱、員額).
E N D
潛在科教研究人力發展研究以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為例潛在科教研究人力發展研究以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為例 科教處 湯卿媺 99年5月5日
簡報內容 研究目的 理論架構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果 結論與啟示
結論-重要議題 (充分參與) 互動工具 重要議題 團隊合作模式 團隊合作成果 互動方式 (資訊分享) 社群之共同知識效果 (工作衝突) 互動程度 (共享心智模式)
結論-面對挑戰 國中教師社群Tc 面對挑戰 學校行政的支援 (研究與工作的關係) 國家教育政策的配合 (基測、課綱、員額) 研究社群的壓力 (被視為研究對象) 個人的專業能力 (內化需時間) 家長與學生的需求 (效率的講求)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理工領域 教育領域 跨領域團隊合作-定義 研究觀點 (教育學院背景) 科學觀點 (理學院背景) 節能減碳 教育分析 能量 暖化 跨領域 跨社群 協同行動研究 • 能源 • 減碳 團隊合作 • 節能減碳 • 教育實踐 技術觀點 (工學院背景) 實務觀點 (教育實務背景)
團隊合作「動態」模型概念圖 (Saunders & Ahuja, 2006)
人類的「活動系統」模型 (Cole &Engeström, 1987) 工具 主體 目標 成果 規則 分工 社群
團隊結構 團隊過程 團隊成果 跨領域團隊創新發展(社會-認知)架構(Paletz & Schunn, 2010 ) 社會變數 認知變數 原創性 原創性 工作衝突 資訊搜尋 闡釋性 闡釋性 多元知識 充分參與 資訊分享 類比 流暢性 流暢性 溝通常態 共享 心智模式 正式角色 品質 評估
問題解決過程之螺旋循環模式概念 … 團隊計畫 團隊行動 協同省思 團隊互動 團隊互動 (共享心智模式) (充分參與/資訊分享) 發現問題 (認知衝突)
理論依據 團隊過程 • 【 Paletz & Schunn(2010)的跨領域團隊之「社會-認知」創新過程架構】及【Deakin et. 行動研究問題解決之螺旋循環模式 】 【 Saunders & Ahuja(2006)的團隊合作「動態」模型概念】 團隊結構 【 Cole & Engeström(1987)的「活動系統」模型】 團隊成果
本研究概念架構 團隊合作模式(M) 團隊合作過程(P) 團隊合作成果(R) PS社會機制 PC認知機制 M1(組成) PS1 充分參與/資訊分享 PC1 資訊搜尋 R1 (課程研發) M2(目標) PC2 類比 PS2 工作衝突 M3(社群) PC3 評估 PS3 共享心智模式 R2 (團隊發展) M4(分工) M5(規則) M6(工具) 團隊計畫 團隊行動
研究方法 個案分析 跨社群團隊合作的模式、過程及成果,以回應研究問題
整合式跨領域團隊合作模式 工程領域專家 (R1 + R2) 目標 課程研發 教育領域專家 (T1~T3 + R3)
「節能車」教具研發的創新發展過程 團隊合作成果(R) 團隊合作模式(M) 團隊合作歷程(P) 整合式跨(工程與教育)領域團隊合作模式 原創性 PS社會機制 PC認知機制 PC1 資訊搜尋 PS1 充分參與/資訊分享 多功性 (P3) (P2) (P1) 流暢性 PC2 類比 PS2 不同觀點的衝突 (P4) R 「節能車」 教具 PC3 評估 PS3 共享心智模式 (P5) (P6)
家族式跨社群之協同行動研究模式 大學教育研究社群 (R5為主) 目標1 目標2 國中教育實務社群 (Tc+H3) 阻力探討 課程研發
個案B之跨社群協同行動研究過程概念架構圖 團隊合作模式(M) 團隊合作歷程(P) 團隊合作成果(R) 團隊行動 團隊計畫 家族式跨(研究與實務)社群團隊合作模式 R1 「自然」 領域課程 R2 (自然+綜合)領域課程 R3綠能園遊會 R4 班級電表 R5 風神榜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