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 likes | 1.1k Views
学校传染病防治 培训 福州七中 主讲人 张春江. 2001 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水痘:全区发病 248 人,其中学生 145 人 , 占 58.5% ,暴发疫情 3 起。 麻疹:全区发病 38 例,其中学生 13 例,暴发疫情 1 起。 风疹:暴发疫情 1 起 流行性腮腺炎 : 全区发病 98 人,其中学生 77 人,占 78.6% ,暴发 3 起。. 2001 年学校暴发疫情分布. (不完全统计) 新塍中学 2-6 月 流行性腮腺炎 发病 18 例
E N D
2001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 水痘:全区发病248人,其中学生145人,占58.5%,暴发疫情3起。 • 麻疹:全区发病38例,其中学生13例,暴发疫情1起。 • 风疹:暴发疫情1起 • 流行性腮腺炎:全区发病98人,其中学生77人,占78.6%,暴发3起。
2001年学校暴发疫情分布 (不完全统计) • 新塍中学 2-6月 流行性腮腺炎 发病18例 • 加北小学 5-6月 流行性腮腺炎 发病6例 • 洛东中心小学1-2月 流行性腮腺炎 发病25例 • 建设中心小学 12月 水痘 发病28例 • 王江泾中学 3月 水痘 发病12例 • 王店宝华村小 10月 水痘 发病20例 • 加北中学 4月 风疹 发病6例
35种法定传染病 • 甲类(2种)鼠疫、霍乱 • 乙类(24种)病毒性肝炎、菌痢、伤寒和付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斑疹伤寒、乙脑、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 丙类(9种)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
相关疫苗接种情况 出生年份(年) 水痘(%) 麻风腮(%) • - 53.3 • - 57.3 • - 61.5 • - 65.9 • - 75.6 • - 79 • - 80 • 80 • - 1999 -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 • 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医疗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 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其它人员为义务报告人 • 报告时限:甲类农村12小时内,乙、丙类24小时内 • 报告方式:义务报告人可用口头、电话方式,责任报告人需报《传染病报告卡》 • 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儿童应及进补种
母亲卡 水痘与疫苗的免疫预防
一、水痘病毒 水痘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的常见病,引起疾病的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患水痘后可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在儿童期,感染后表现为水痘,病毒还可潜伏于脊髓神经节。到成年后,常由于某些诱因,激活复发成带状疱疹(蛇缠),两种疾病为同一病毒所致。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疱疹类病毒。病毒颗粒的直径为150-200纳米, • 由带有糖蛋白刺突的脂质包膜与包含双链DNA基因组的核衣壳组成。 • 在脂质包膜与核衣壳之间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
电镜下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图2-三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颗粒的电镜照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征 • 病毒极不稳定,不能在结痂或感染物中长期存活 • 感染性限于很窄pH范围并在pH<6.2和 pH>7.8 • 即丧失感染性 • 在液体状态下对温度敏感,在不加稀释液的情况 • 下-65oC到-70oC稳定,在-10oC很快丧失感染性 • 具有潜伏性(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并可重新激活 • 引发带状疱疹
二、水痘病毒 传播与流行
传染源 • 自然宿主是人类(即人类是VZV的唯一来源)
传播途径 • 1、呼吸道分泌物(飞沫) • 吸入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空气中的飞沫 • 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易感个体吸入空气中含有的患者的呼吸道飞沫而致病 [ • 2、直接接触水痘疱疹 • 人与人的接触传染 • 3、母婴垂直传播
水 痘 发 病 的 季 节 分 布 数据汇总自欧洲13个 国家的326,301份病例 病 例 百 分 比(%) 月 份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疾病 • 水痘 • 播散性水痘 • 先天性水痘 • 新生儿水痘 • 并发症 • 带状疱疹
临床病程 1.潜伏期:接触水痘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但是有些病例可短至10天或长至21天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潜伏期相对较短,而在注射抗病毒免疫球蛋白的个体,潜伏期可长达28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通过结膜和/或上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在其区域的淋巴结内复制4-6天后,经过血流和淋巴循环扩散至全身从而导致首次感染的病毒血症。而后病毒再被网状内皮细胞摄取,在肝脏和其它器官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复制,这就是整个潜伏期过程。复制后的大量病毒再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
临床病程 • 2. 前驱期: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前驱症状出现于发疹前的第二次病毒血症。表现发热(38-39°C)1-3天,身体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咽痛和咳嗽。
水痘的临床过程 3. 水疱疹期:典型的水痘疱疹 病毒迅速侵入皮肤,导致典型的水痘疱疹 。皮疹最早出现在头皮部位,之后其数量迅速增加并蔓延到整个躯干,最后发展到四肢(这反映了病毒的循环周期)。平均水疱数量为200-300个 ,但严重病例的水疱数量可高达500个或以上。病人从出疹前的1-2天直到所有的皮疹都结痂(约出疹5-6天后)都具有传染性。 .
水痘的临床 4. 结痂期(恢复期) 开始结痂,吸收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新疱疹不断出现直到第四天为止,第六天结痂开始形成 。结痂是由于疱疹内液体被吸收,疱疹变干,邻近的上皮细胞再生使痂盖脱落。皮肤损伤可历经从丘疹到结痂的整个过程。
水痘病毒感染的各阶段 • 粘膜或上呼吸第一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水疱结痂 • 道感染 • (可持续1-2周) 病毒在区域淋巴结复制 病毒在肝、脾和其它器官复制 出疹 前驱症状 潜伏期 传染期 0 天 5 天 10 天 15 天 20 天
水 痘 皮 疹 过 程 • 开始为红色斑点 • 发展为含清亮且具有感染性液体的疱疹 • 疱疹内液体变浑浊 • 疱疹干燥、结痂 • 结痂脱落并在皮肤上留下粉白色区域 • 皮肤复原 • 可能有永久性疤痕
水痘 疹前先有发热等不适。皮损特征为同时存在丘疹,水疱,结痂。典型水疱约绿豆大小,周围绕有红晕,图注: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好发于儿童。诊断要点:潜伏期约2周,出结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在面部,躯干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自觉症状可发疹,病程微痒,粘膜为2-3周。
水痘 水痘
五、水 痘 的 治 疗 原 则 • 对症治疗 • 止痒(炉甘石洗液、口服抗组织胺药) • 预防皮肤细菌感染 • 防止产生疤痕 • 抗病毒治疗 无特效药,已有的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 毒副作用大而疗效不佳
水 痘 的 并 发 症 (一) • 在 健 康 者 中 发 生 率 为 5% • 皮 肤 感 染 • 可 引 起 疤 痕 • 有 发 生 败 血 症 的 危 险 • 肺 炎 • 原 发 病 毒 性 或 继 发 细 菌 性 肺 炎 • 儿 童 较 少 见 • 成 人( 特 别 是 吸 烟 者) 常 见
水 痘 的 并 发 症(二) •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并 发 症 • 急 性 小 脑 共 济 失 调、 脑 炎 • Reye 综 合 征(使用阿斯匹林的后果!) • 其 它 少 见 并 发 症 • 由 病 毒 在 不 同 器 官 繁 殖 造 成 • 例 如: 肾小球肾炎、心内膜炎、肝炎、胃炎、 • 阑尾炎、胰 腺炎、睾丸炎、关节炎等
重 症 水 痘 • 好发于免疫损害的病人 • 营养不良 • 免疫缺损 • 肿瘤、白血病患儿 • HIV感染 • 类固醇及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重 症 水 痘 的 特 征 • 潜伏期短,病毒广泛播散 • 皮疹播散快、损害深并呈脐状、持续时间长、 • 恢复慢 • 发烧更严重、并发症更常见 • 死亡率高
先 天 性 水 痘 • VZV 从母亲传播给胎儿 • 在怀孕头三个月发生最危险 • 可以引起以下后果: • 死胎、流产、早产、出生低体重 • 皮肤疤痕、肢体畸型、眼部疾患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小儿带状疱疹
新 生 儿 水 痘 • 如果母亲感染发生在生产前两周以上,婴儿通常只发生轻微疾病 • 如果母亲感染发生在产前5天之内 • 婴 儿 没 有 得 到 抗 体 • 感 染 趋 于 严 重 • 死 亡 率 为 5-30%
带状疱疹 感染过水痘病毒的人,10-20%可能患带状疱疹。在腰部和胸部,呈典型带状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常难以忍受。还可诱发坐骨神经痛,肺炎和脑炎。 最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在儿童并不多见(但却可发生在新生儿水痘之后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个体)。 由于初次感染水痘后,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结内的病毒复活引起的临床表现。在一定诱发因素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传至分布的皮肤发生疱疹。
1、 潜伏期病毒和病毒的复活 疱疹病毒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首次感染后,病毒不会从体内消失,而会潜伏在后根神经结内,并可能在将来恢复活性导致疾病复发。 出疹时,病毒沿着皮肤的感觉神经播散到邻近脊髓的后根神经结。体内的细胞免疫防御系统通常只能抑制这些病毒,因此,它们常常多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当细胞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时,病毒会再恢复活性并导致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潜伏和激活 继续潜伏 水痘 病毒 感染 潜伏 带状疱疹
2、带状疱疹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 和免疫功能的低下而增加 50岁左右人群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显著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明显上升。调查显示,14岁以下的患病人数只占5%,5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30% ,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削弱,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可以重新复活,从而导致发病 。其它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因素可使患带状疱疹的危险性增加。这些因素包括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以及其它多种疾病、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类固醇激素治疗。
带状疱疹病例的年龄分布 45% 数据汇总自比利时、德国、英国的80万例带状疱疹病例 在全部带状疱疹病例中所占比例(%) 19% 17% 7% 4% 6% >1% 1% 0% 5-11 ≥65 0-1 12-19 20-29 55-64 1-4 30-39 40-54 年龄组(岁)
带状疱疹的皮疹特征 • 通常发生在躯干或面部的单侧 • 可持续一周 • 疼痛持续时间长且难以忍受
水 痘 的 预 防 • 控 制 传 染 源 病人隔离至完全结痂 • 出疹前两天即可排出病毒,不可能完全控制传染源 • 切 断 传 播 途 径 开窗通风 物品消毒 • 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难切断传播途径 • 提 高 机 体 免 疫 力 注射水痘疫苗
控制水痘 疫苗免疫 秀洲区自2002年开始在全区小年龄组接种水痘疫苗,进行疫苗免疫预防,但接种率不高,仅50%左右,水痘疫苗的接种并不一帆风顺, 仍有许多适宜接种的儿童未得到免疫。
(1)误认为水痘是一种轻症; (2)对水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的疑虑; ( 3)经费的考虑; (4)担心对幼儿普遍接种将使疾病向较大年龄组发展; (5)缺乏对获准入托、入学儿童水痘疫苗要求的制度。 • 水痘疫苗免疫接种的潜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