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66 Views
BGLTSA. B. isexual. G. ay. esbian. L. ransgender. T. SA. and S upporters A lliance. 梅 · 萨藤 的性别意识. 张 华. History. His-story. Chairman. Chairwoman. Spokesman. Spokeswoman. Walkman. waitress. Waiter. princess. Prince. 一、梅 · 萨藤概述.
E N D
B isexual
G ay
esbian L
SA and Supporters Alliance
梅·萨藤的性别意识 张 华
History His-story Chairman Chairwoman Spokesman Spokeswoman
Walkman waitress Waiter princess Prince
一、梅·萨藤概述 • 梅·萨藤(May Sarton 1912——1995)生于比利时的沃德尔哥摩,1916年移民美国,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1929年梅萨藤从剑桥中学毕业后开始写诗,17岁时(1930年)她的十四行诗发表在著名的《诗刊》(Poetry)上。她曾在多所大学教授过诗歌,比如韦尔斯利大学(Wellesley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等,并拥有17个荣誉博士学位,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探索者”。
二、梅·萨藤的创作之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梅萨藤一家于1914年10月12日匆忙逃离比利时,开始了艰难的流亡历程。他们一家人先是避难于英国,次年父亲乔治萨藤(George Sarton)只身流亡到美国纽约。而滞留英国的梅萨藤因身患重病,致使母女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母亲梅布尔(Mabel)不得不一再向丈夫乞求钱物,这使得生活也很拮据的乔治勃然大怒,残忍地要求妻子“丢掉女儿梅”。晚年的梅萨藤曾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我的母亲本不应该告诉我这件可怕的事情,但她却告诉了我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这给我造成了很深的伤害,我永远都无法原谅他——我的父亲”。
三、梅·萨藤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关系 • 梅·萨藤非常感谢女性解放运动为她带来的声誉,这种声誉促进了对其作品的接受;梅萨藤也感激女性解放运动增强了妇女的自我独立意识,改变了女性的地位;她的作品反过来也成为妇女运动的一大助力。但同时梅萨藤不同意女性主义者与一切男性对立的偏见,她认为女性应该有把自己定位于中心的独立意识,而非简单地与男性对抗,这使其作品呈现了复杂的独特性。
四、女性阐释 • 梅·萨藤赠与女性以及文学界的特殊礼物之一,就是把书写女性内心生活的重大价值给合理化了。她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执着于自我实现,女人远远要比男人对充分实现自我更感兴趣。女人在很大程度上把生活内向化了……” 卡罗(《今日留恋》)被强制送往养老院之后,发现到达那个地方,就是开始回到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的故园,因为在封闭的环境里,她越来越多地思考自我,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独立性。
五、自我话语权的表达 • 几乎所有的语种,男性都是规范与标准,换句话说,无论国度、社会、历史变迁,男权话语一直就是语言本身。英语中,history(历史)一词实际上是his-story的拼贴,这样,历史本身成为男性经验的呈现。女性总是处在语义的反面,并在形式上处于后缀与从属。男性具有普遍性与自足性,而女性只能相对而存在。纵观西方文化,女性的声音一直被压抑,女性处于一种卑微的无权状态。
六、缪斯之爱 • 19世纪晚期,“女同性恋”这个术语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指那些更偏爱同性的,不正常的,变态的女性。里奇曾为其正名,“女同性恋既不是一种厄运,也不是有意纵情享受的一种变态,它是在特定处境下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 莉莲费德曼对女同性恋的描述更有学术意味:“‘女同性恋’描述了一种关系,这是一种两个女人之间保持强烈感情和爱恋的关系,其中可能或多或少有性关系,抑或根本没有性关系。
七、双性同体观的深层延伸 • “双性同体”又可以称“雌雄同体”、“两性同体”、“两性共体”,双性同体(androgyny)是由希腊词根andro(男性)gyny(女性)构成,在希腊语中andros是男,gyne是女。用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的“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或指一种大脑不分性别的文学创作状态及批评标准(androgyny),或被用来专指妇女独特的创作风格(bisexuality)。
八、作品评论 • 1.史蒂文斯夫人现象 • 2.婚姻描写 • 3.女性情谊主题 • 4.苍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