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互動藝術互動性研究

互動藝術互動性研究. 學生: vic 謝明勳 指導老師:張恬君教授. 背景. 當代美學的重點在藝術品的互動上 互動性是藝術家未來致力的方向 淨化經驗用以解決人類科技的恐懼與疏離,彌補唯物主義的濫用 互動性已經是各個領域研究焦點與流行詞 多數研究集中於技術應用、人機介面,藝術領域的互動研究匱乏. 目的. 藉由藝術史互動性脈絡 互動模型文獻分析 還原互動藝術中互動性的面貌,促使對於互動性更深一層的了解與相關議題的認識. 互動定義.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溝通並共同經歷一段時間 人與機械間的互動:資訊或是指示的交換 物與物之間的互動:兩物相互影響彼此行為與狀態

ha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互動藝術互動性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互動藝術互動性研究 學生:vic謝明勳 指導老師:張恬君教授

  2. 背景 • 當代美學的重點在藝術品的互動上 • 互動性是藝術家未來致力的方向 • 淨化經驗用以解決人類科技的恐懼與疏離,彌補唯物主義的濫用 • 互動性已經是各個領域研究焦點與流行詞 • 多數研究集中於技術應用、人機介面,藝術領域的互動研究匱乏

  3. 目的 • 藉由藝術史互動性脈絡 • 互動模型文獻分析 • 還原互動藝術中互動性的面貌,促使對於互動性更深一層的了解與相關議題的認識

  4. 互動定義 •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溝通並共同經歷一段時間 • 人與機械間的互動:資訊或是指示的交換 • 物與物之間的互動:兩物相互影響彼此行為與狀態 • 訊息必須是針對明確的對象而發出的 • 在交換訊息的同時,雙方都應按照對方的回應而隨時調整其所傳遞的訊息 • 溝通的管道必須是雙向的,如此才能保持其順暢性。 • 觀賞者───作品

  5. 互動構面 立即回應、非線性資料處理、回饋、適應性、選擇控制權、雙向溝通、創造、生產力、融入程度、主動性

  6. 互動藝術定義 • 觀念藝術、表演藝術、去物質藝術、時間藝術、動態藝術 • 廣義: 包含觀眾參與的藝術 • 狹義: 利用電腦做為代理的作品,作品輸出的方式與結果都會與輸入互相影響

  7. 廣義互動藝術 • 祭儀活動:西元前13000年南法Lascaux的史前洞窟壁畫

  8. 廣義互動藝術 • 視覺導引:西元前13000年南法Lascaux的史前洞窟壁畫

  9. 廣義互動藝術 • 心理導引:http://www.gifu-u.ac.jp/~masaru/TS/vol1.html1766年Laurence Sterne的小說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10. 廣義互動藝術 • 資訊溝通:傑利柯Jean 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 The Raft of the "Medusa". 1818-1819. Oil on canvas. 490  x 720 cm.

  11. 廣義互動藝術 • 資訊溝通: Leonardo da Vinci. The Foetus in the Womb. c.1510-1512.

  12. 互動藝術的啟蒙 • 動態形式:十九世紀末Eadweard Muybridge • Animal Locomotion

  13. 互動藝術的啟蒙 • 動態形式:十九世紀末Eadweard MuybridgeZoopraxiscope

  14. 互動藝術的啟蒙 • 動態形式:廿世紀 立體派

  15. 互動藝術的啟蒙 • 動態形式:杜象1913 Bicycle WheelReadymade動態藝術的先驅隱含互動藝術的特質觀眾的思考過程和創作者的行為一樣重要

  16. 互動藝術的啟蒙 • 動態形式: • Naum Gabo: Kinetic ConstructionStanding WavesVibrating Spring. 1920. Alexander Calderhttp://www.calder.org/

  17. 互動藝術的啟蒙 • 達達:Max Ernst 1920

  18. 互動藝術的啟蒙 • 新媒材Hungarian Laszlo Moholy- Nagy1930 Light Space Modulator自發光線

  19. 互動藝術的啟蒙 • "drip" 1940-1950 Jackson Pollack • Art becomes about the process, not the product.

  20. Yves Kleins 1960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ie)

  21. Piero Manzoni1960展示性行動取代藝術品

  22. 普普藝術 Robert Rauschenberg 1961的作品黑市(black market)

  23. 普普藝術 Robert Rauschenberg 1968年的大型裝置作品回音(sounding)

  24. 普普藝術 Robert Rauschenberg 1967年公開計分作品(open score)表現他對於技術可能性的興趣http://courses.washington.edu/eatreun/html/history/h_nine.html

  25. 偶發藝術 John Cage機率構成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其試圖減少作者對於最後作品的控制,其最高的目標原則就是達到沒有原則。其有意地模糊規則,開放演出者主觀地詮釋。http://wings.buffalo.edu/epc/authors/cage/ 機率構成─觀眾多媒體的追求

  26. Black Mountain CollegeRobert Rauschenberg、作曲家John Cage、編舞家Merce Cunningham具有良好的合作互動,他們藉由多次前衛劇場的展出傳達自由型態、自發性、觀眾參與的概念。

  27. Robert Rauschenberg與瑞典工程師Bill Kluver的合作亦是藝術與科技合作之典範,他們的合作最後促成E. A. T(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28. 偶發藝術 卡布羅Allan Kaprow 18 Happenings in 6 partshttp://www.comm.unt.edu/histofperf/BeckyWalker/Becky_Descriptions.htm

  29. 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題目、材料和行為方式,可以來自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非藝術家的範圍 偶發不受地點限制 偶發不受時間限制 偶發不能重複 藝術變成參與者,因此沒有所謂的觀眾了 偶發構成如同集合物和環境作品,是時空的拼貼。

  30. 電腦藝術 Ivan Sutherland1961年第一套互動電腦圖像sketchpad系統

  31. 電腦藝術 Ivan Sutherland60年代末期致力於開發頭罩式擴增實境 1968年Charles Csuri

  32. 互動藝術系統構成元素 • 有sensor或是裝置可以將人的行動轉為電腦可以理解的數位形式 • 電腦的輸出必須系統性地與輸入相關 • 輸出資料轉為真實世界可以使人知覺的現象 • 互動至少需要一位參與者的即時表演

  33. 互動藝術系統構成元素 • 一名藝術家 • 一稱職藝術性的代理可以理解藝術家的企圖(可能是電腦系統) • 互動性,包含由人類玩家的輸入以及電腦系統的輸出 • 隨意的觀賞者

  34. Novakovic, G.互動藝術種類interactive instruments互動式儀器 • 邀請參與者遵循一定的規則進行互動 • responsive environments反應式環境 • 透過一具有感官能力的系統感受回應參與者的存在

  35. Saltz, D. Z.互動藝術種類 • 簡單觸發 • 超媒體 • 虛擬實境

  36. Candy, L. and Edmonds, E.互動藝術種類 • 靜態系統 • 動態被動系統 • 動態互動系統 • 動態互動變化系統 George Rickey I am a scope 基因藝術家Karl Sims http://www.genarts.com/karl/index.html1993Genetic Images

  37. Dannenberg, R. B. and Bates, J.互動藝術種類 • 互動模型一過程模型 • 互動模型二產品模型

  38. 焦點在互動過程 參與玩家通常是不成熟的或是沒有經驗、技術的 不一定需要觀眾 如果有觀眾,觀眾是透過共鳴的感受來體驗互動過程

  39. 焦點於互動的產物 玩家需要高度的技巧 觀眾是整體表演當中重要的部分 觀眾可以純粹欣賞互動表演的結果而不需要了解或是注意互動的過程或是作品產生的經過。

  40. Rokeby, D互動藝術種類 • 可瀏覽結構(Navigable Structures • 媒體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media) • 變化的鏡子(TransformingMirrors) • 自動化操作(Automata)

  41. Rokeby, D互動藝術種類 • 可瀏覽結構(Navigable Structures • Jeffrey Shaw的Legible City採用城市地圖的結構,point of view的迷宮結構http://www.jeffrey-shaw.net/html_main/frameset-works.php3 • 如Paul Sermon的作品Think about the people now • http://www.hgb-leipzig.de/~sermon/think/video.html

  42. Rokeby, D互動藝術種類 • 媒體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media) Myron Krueger的作品videoplace,身體成為製造藝術品的工具 • http://bubblegum.parsons.edu/~praveen/thesis/html/wk05_1.html

  43. Rokeby, D互動藝術種類 • 變化的鏡子(TransformingMirrors) • Ed Tannenbaum 的作品Recollectionshttp://www.et-arts.com/ • Chico MacMurtrie and Rick W Sayre 的作品Tumbling Manhttp://www.cronos.net/~bk/amorphic/ • David Rokeby的作品Very Nervous Systemhttp://homepage.mac.com/davidrokeby/vns.html • 互動雕塑家James Seawrighthttp://www.seawright.net/jamesseawright/

  44. Rokeby, D互動藝術種類 • 自動化操作(Automata)Norman T. WhiteThe Helpless Robot1987 Edward Ihnatowicz ‘sam’1968 "Senster"1969-1971對聲音運動會有反應的機器人

  45. 互動藝術的新議題 • (一)藝術家、作品與觀眾角色變化 • (二)藝術家與技術專業的張力 • (三)作者與互動者控制權之張力

  46. 互動藝術的新議題 • (一)藝術家、作品與觀眾角色變化 • 勾勒一藍圖導引預測觀眾的演出製造藝術品的專家轉變為創意的催化劑電腦互動藝術家的角色卻是更為複雜身兼數職 • 觀眾的參與是互動藝術核心精神觀眾成為部份創作者,表面獲得更多主動詮釋的機會可以分為演出者與觀眾兩者,技巧與重要性依照互動模型不同而異 • 以互動系統取代靜態作品,作品的定義因互動模型而異,也因不具形體而變模糊。

  47. 互動藝術的新議題 • (二)藝術家與技術專業的張力 • 一名藝術家如果不熟悉於科技,他就無法談論當代的科技文化;而一名科技人員如果輕蔑美感,他也無法設計出人性科技,作品的好壞並非完全依賴優勢的技術。 • 合作模式的形成

  48. 互動藝術的新議題 • (三)作者與互動者控制權之張力 • 控制與主觀性之間的平衡 • 簡易與開放系統的平衡 • HCI研究與多樣性的平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