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52 Views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 三年级下册 执教老师:罗利戈 衡阳市石鼓区同兴路小学. 第 4 课 风 来 了. 一、说教材:
E N D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 三年级下册 执教老师:罗利戈 衡阳市石鼓区同兴路小学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风来了》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第六册第四课。这是一堂造型表现课。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地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与震撼。本课即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②、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一个愉快直观的教学环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注意到学习活动开展的层次关系,从风的形式到物的反应,再经想像提高到追求一种有意义的表现逐步推开,为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课堂以学生为主,欣赏、感受、想象、表现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自由的观察、体验、感受、讨论、交流与聆听中去了解风的来历,体会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教学过程拟作如下安排: 引风——记忆交流听风——感受风——指导表现画风——欣赏评述——交流评析——课后延伸。
听 风声 风声1 风声5 风声6 风声2 风声7 风声3 风声8 风声4 让学生从听觉感受不同的风。
提 问: 风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自然界中有哪些风? 微风、大风、狂风、龙卷风等。
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 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通过用线和画面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 利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从视觉体会到风来了的感觉,我出示以下一组图片,营造了一个直观的教学环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他给我们人类带来的感受也有不同,人们对他们的情感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从视觉体会到风来了的感觉,我出示以下一组图片,营造了一个直观的教学环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他给我们人类带来的感受也有不同,人们对他们的情感也不一样。
风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微风——舒服 狂风——怕 龙卷风——紧张、恐惧
学生看图讨论: 风来了,人物和景物各有什么变化?
提问: 刮风时,人物行走的表情?头发、衣服的变化?
讨论、归纳风来了时候物体形态和人物的变化:讨论、归纳风来了时候物体形态和人物的变化: 1、人物头部,头发的飘扬或帽子飞起来。 2、人物身体,衣服的飘动,红领巾随风飘扬。 3、人物的手,捂头或捂住衣服。 周围景物的变化: 花草树木随风倾斜摆动。
画家作品《阵风》描绘风来了几位藏族妇女在风中艰难行走的姿态,她们的腰带、发辫、衣摆,及一些饰物都被风吹得飘了起来,真实地表现了对大风的感受。画家作品《阵风》描绘风来了几位藏族妇女在风中艰难行走的姿态,她们的腰带、发辫、衣摆,及一些饰物都被风吹得飘了起来,真实地表现了对大风的感受。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指导表现: 记忆或想象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学生作业赏析: 1、学生自评: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来了的? 2、学生互评:你认为哪幅作品较好地表现了风?为什么? 3、教师总结。
课后延伸: 1、说说“风”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2、风对人类的影响。 正常的风对农业生产有力,风能吹走叶面蒸腾放出的水汽,从而使植物蒸腾加快,根系吸收能力增强。风还能把植物雄花传播到几公里之外,增加与雌花结合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风力过大会造成灾害。大风使植物的蒸腾作用过强,造成失水过多,植物枯萎。大风还能吹落花瓣和果实,吹倒或折断植物,导致农业减产。因此,当气象台预报大风时,应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损失。
教学反思: 1、情感教学让学生情感升华 好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升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升华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情境教学,创造氛围,循序渐进的熏陶,让学生由表向的认识到深入的感悟,达到学生主动学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形真,情深意远,理念于教学之中。 2、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儿童画的是孩子们眼中、心中世界,他和成人的想法不一样。老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品质,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结合学生的评价作简评,采用多元化的合理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对生活的兴趣,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