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379 Views
人类心理基础. 行为. 人格. 认知. 环 境 刺 激. 情绪(感). 人类的心理结构.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人格是在认知与情绪情感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体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行为是在人格的支撑下,个体应对外部刺激的一种方式 行为是能够观察到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与延伸 人类的行为受社会规范制约. 认知:注意、感知、记忆、思维. 注意: 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是个体从众多刺激背景中选择出反映对象的前提.
E N D
行为 人格 认知 环 境 刺 激 情绪(感) 人类的心理结构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人格是在认知与情绪情感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体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行为是在人格的支撑下,个体应对外部刺激的一种方式 行为是能够观察到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与延伸 人类的行为受社会规范制约
认知:注意、感知、记忆、思维 注意: 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是个体从众多刺激背景中选择出反映对象的前提 感知: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刺激的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于过去经验的反映 • 思维:人脑借助于经验,对客观世界形成间接反映 • 所反映的事实并未与人的反映系统发生直接接触 • 所反映的结论是人脑借助已有经验进行相关加工后,主动生成的 人类的认知
刺激物的特性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组织关系 主体状态 个体的兴趣与爱好 个体对活动目的的理解 情绪与精神状态 个人的意志品质 个人的经验水平 什么样的刺激容易成为优先注意的对象?
感觉的特点 • 感觉的映像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点 • 人对于特定刺激的感知能力用“感受性”表示 • 感受性越高,表明个体对于该刺激越敏感 • 感受性越低,表明个体对于该刺激越不敏感 • 人的感受性是可以变化的 • 感觉适应 • 感觉对比 • 感觉训练
知觉的特点1 • 知觉代表着个体对于客观刺激的识别与解释 • 客观刺激如何被解释不仅仅取决于刺激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状况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时,即使是相同的事物我们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结论,那么谁能保证我们头脑中的印象都是事实?
知觉的特点2 • 时空上接近的刺激、相似的刺激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问题1:白色的三角形来自哪里? 问题2:小张课间正在跟一个同学讲 话,突然听到前面的一个同学“啧”了一下嘴,小张一下联想到这是那名同学在对她讲话表示不满,非常羞愧,你觉得小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问题3: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吵架时,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犯了错?
知觉的特点3 • 即使经过主观努力,但错误知觉还会产生
记忆的过程 反应R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关于记忆的几个事实1 • 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关于记忆的几个事实2 • 保持的过程是动态的 • 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信息会受到之前或之后各方面信息的影响 •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 信息的质变 • 遗忘具有选择性,什么样的信息会被优先遗忘,取决于与其对于个人的意义 • 人有主动压抑不愉快经历的倾向,由此会造成动机性遗忘
心理学上一个有名的实验 • 大学生观看一段描述两辆汽车相撞的短片 • 之后将他们分成两组,请他们分别估计车速 • A:请估计两辆汽车相撞时的时速 • B:请估计两辆汽车撞毁时的时速 • A组估计30迈,B估计40迈 • 两周后请他们回忆当时的情景,A组14%、B组37%人回忆出地上有一地的碎玻璃,而事实上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碎玻璃
思维的误区 • 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有消极的影响 • 功能固着:只看事物的常用功能,看不到事物的其他功能
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发展 • 趋势: • 原因:请讨论
情绪,行为的另外一个原因 • 基于快乐,我们放声歌唱 • 基于恐惧,我们纵声惊叫 • 基于悲伤,我们失声痛哭 • 基于焦虑,我们坐立不安 • 基于愤怒,我们出手攻击 • 基于后悔,我们寝食难安
情绪状态 • 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带有感染性 • 激情: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带有爆发性 • 激情状态下,理性常被削弱,个体有可能做出错误决定 • 激情需要控制 • 应激:个体应付紧急事件时的情绪状态,带有紧张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导致身心受损 • 热情:持久而深厚的情绪状态
某些不良的情绪,经常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决定某些不良的情绪,经常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决定 马家爵,因与同学发生口角,忿而杀死四名同学
不良情绪及其自我调节 • 不良情绪 • 愤怒:需要实现一再被妨碍,带有攻击倾向 • 焦虑:预期到失败或危险,担心、紧张、忧虑 • 恐惧:身临危险或预期危险降临,缺乏应对能力 • 抑郁: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苦闷、没有希望 • 情绪的调节 • 认知领悟 • 宣泄 • 放松(肌肉紧张放松、冥想放松、深呼吸放松) • 转移升华
激情控制 • 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行为选择; • 避免在别人情绪激动时与之发生争执;
认知 情绪 影响 前提与基础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启示 • 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 • 通过认知来改变情绪,是调节情绪的手段之一 • “光明思维” • “情绪带动”是一种重要的促进认知改变的手段 • 识别骗局 • 影响别人
人格 • 需要:生理或社会的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 兴趣:表现为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积极情绪反应 • 动机:行动的原因 • 价值观:个体用以评判事物的内在标准体系 •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 性格: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个体在以上方面的所存在的特异性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面具,即为人格
需要与动机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启发 • 重视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 自我实现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 动机差异 • 内在动机 • 外部动机 • 动机整合(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所在)
能力差异 • 发展水平差异,可以用智商表示 • 类型差异 • 年龄差异:发展早晚差异
气质差异 • 胆汁质:冲动、不可遏制 • 多血质:灵活、活泼 • 粘液质:安静、迟缓 • 抑郁质:敏感、孤僻
性格差异 • 理论性:追求真理、关心理论、情感退居其次 • 经济型:把经济价值提高到一切价值之上 • 审美性:以美为人生最高境界,自我欣赏 • 社会性:重视爱,以爱他人为人生最高信仰 • 权力型:重视权力、有支配欲 • 宗教型:慈善为怀、富有同情心
需要思考的问题 •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应当以什么为价值标准,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