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49 Views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态教研室解剖组 刘求梅.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内容提要 第四节 脑、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二)脑的被膜: 第五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六节脑、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血管: (二)脑的血管:. 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1. 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 ( 1 )性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 2 )位置: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下端至 S 2 平
E N D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态教研室解剖组 刘求梅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内容提要 第四节 脑、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二)脑的被膜: 第五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六节脑、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血管: (二)脑的血管:
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1.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1)性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2)位置: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下端至S2平 面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3)结构:硬膜外隙①位置: ②特点: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 ③内容物: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 椎内静脉丛、脊神经。 ④临床:硬膜外麻醉药物注入此内。 硬膜下隙
2.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 (1)性状:薄而透明,缺少血管和神经。 (2)位置:居硬、软脊膜之间,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3)结构:蛛网膜下隙①位置: ②特点:内有脑脊液。 ③临床:抽取脑脊液。 终池:在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S2水平扩大 而成,内有马尾。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 薄而透明、富含血管,紧贴脊髓表面,自脊髓圆锥以下形成终丝、 可形成齿状韧带,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脑 的 被 膜 1.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坚韧而光泽,由颅骨内膜和内层的硬膜合成。与硬脊膜相比有如下特点: (1)分两层,两层之间有血管、神经通过,无硬膜外隙;与颅盖结合疏松、与颅底结合紧密,故颅顶骨折(外伤)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颅底骨折时易使硬脑膜和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2)在某些部位呈板状,伸入脑的裂隙中形成幕与镰: 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大脑纵裂,前附鸡冠、后连小脑幕。 小脑幕:呈新月形,伸入大脑横裂,其前缘游离——小脑幕 切迹,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颅内高压→海马旁回、 钩被挤入切迹下方→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及动眼神经)
(3)在某些部位,两层未愈合,形成硬脑膜窦,其内含有静脉血。主要有:(3)在某些部位,两层未愈合,形成硬脑膜窦,其内含有静脉血。主要有: ①上矢状窦: ②下矢状窦: ③直窦: ④窦汇: ⑤横窦: ⑥乙状窦: ⑦海绵窦:居蝶骨体两侧。窦内侧壁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 过,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 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⑧岩上、下窦:
硬脑膜窦的血流方向: 颅顶的导静脉 颅外静脉 ↑↓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岩上窦 海绵窦 → ↑↓ 岩下窦 眼静脉 面静脉
2.脑蛛网膜(cerrebral arachnoid mater): 薄而透明,无血管、神经,包绕整个脑,但不入脑沟内,有蛛网膜下隙。该隙在某些部位较宽大——蛛网膜下池(如小脑与延髓间的——小脑延髓池) 3.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薄而透明、富含血管,对脑有营养作用。其内的血管在某些部位反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丛,与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脑 脊 液 眼 漏
绵 绵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展神经
脑脊液(cerebral spianl fuid Csf) 一、产生: 二、性状:无色透明的液体,成人总量约150ml(120-140ml)。 三、循环途径:侧脑室产生的Csf第 三 脑 室 汇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 中脑水管 第 四 脑 室 小脑延髓池→蛛网膜下隙 汇同第四脑室产生的 →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四、作用:1.可缓冲震动、分散压力、保护脑和脊髓; 2.带走代谢产物; 3.调整颅内压。 五、临床运用: 室间孔 正中孔 外侧孔
脊 髓 的 血 管 1.动脉: 脊髓前动脉(2条):沿前正中裂下行 (1)椎动脉 脊髓后动脉:沿后外侧沟走行 (2)节段性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脊髓支 伴脊神经入椎管、与 腰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吻合 危险区:在脊髓的T1-4、L1处是上述动脉吻合的过渡带,若 脊髓支供血阻断,可发生脊髓的横断性缺血坏死。
2.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回收静脉血注入硬膜外 隙的椎内静脉,再转入 椎外静脉丛返回心。
脑 的 血 管 1.动脉: (1)来源: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 脑干 皮支——供应端、小脑的皮质及浅层髓质 两者均发出 中央支——供应间脑、基底核、内囊等 (2)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自颈内动脉管入颅后、向前穿 海绵窦至视交叉外侧,分大脑前、中动脉。主 要分支有:
①大脑前动脉:斜经视交叉上方,进入大脑纵裂内,沿胼胝体上方①大脑前动脉:斜经视交叉上方,进入大脑纵裂内,沿胼胝体上方 向后行,左右大脑前动脉入大脑纵裂前有横支相连, 形成前交通支(动脉)。分: 皮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 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供应豆状核、尾状核前部及内囊前肢。 ②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行、入外侧沟内。分: 皮支:营养大脑半球的上外侧大部分及岛叶(顶枕沟以前),包 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及语言中枢。 中央支:供应尾、豆状核、内囊膝、后肢上部、背侧丘脑。 注:在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病人,中央支的动脉容易破裂(故有 “出血动脉”之称),可致脑溢血(“中风”)、而产生重要机能 障碍。
③脉络丛前动脉:沿视束腹侧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其脉络丛的③脉络丛前动脉:沿视束腹侧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其脉络丛的 形成,发出分支营养纹状体、内囊。 ④眼动脉: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后分出,经视神经管入眶。 ⑤后交通支(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3)椎动脉: 基底动脉(1条)→大脑后动脉(2条) 椎动脉(2条) 脊髓前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支,绕大脑脚向后行向颞叶下面、 枕叶内侧面。分为: 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内侧面及枕叶 中央支:分布于丘脑枕、内、外膝状体及下丘脑、底丘脑等
(4)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居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4)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居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周围。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吻合而成。
大脑动脉环完全者仅占53.8%,变异较多。如后交通支左右不对称或一侧缺如、前交通支缺如或粗大。大脑动脉环完全者仅占53.8%,变异较多。如后交通支左右不对称或一侧缺如、前交通支缺如或粗大。
2.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浅、深,均注入硬脑膜窦。2.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浅、深,均注入硬脑膜窦。 浅静脉: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注入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注入横窦 深静脉:收集髓质、基底核、间脑及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注入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再注入直窦。
【主要参考资料】《人体解剖学》本科四、五版教材;【主要参考资料】《人体解剖学》本科四、五版教材; 《格氏解剖学》第38版; 《神经病学》本科四版教材。 【思考题】1.腰穿在何部位进针?如何定位?依次需经过 哪些层次? 2.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3.大脑动脉环: 【预 习】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