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21 Views
《 生活与哲学 》. 第一单元备课. 杭四中分校 夏逸青.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起点是生活和实践. 教材分析. 全书的 逻辑起点 , 起着 引领 和 导入 的作用。. 一、本单元地位:. 全书的 核心问题. 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本单元的 核心问题. 本单元围绕 的一条主线. 哲学和生活和实践的关系. 教材分析.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E N D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备课 杭四中分校 夏逸青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起点是生活和实践 教材分析 全书的逻辑起点, 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一、本单元地位: 全书的 核心问题 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本单元的 核心问题 本单元围绕 的一条主线 哲学和生活和实践的关系
教材分析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条主线: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为什么要学哲学 什么是哲学 学习怎样的哲学 哲学与生活、实践 息息相关。 ①哲学与世界 观、方法论、 具体知识的关 系。 ②哲学的基本 问题和基本派 别。 ①从哲学和时代的 关系看真正的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①哲学的起源角度 ②哲学的功能角度
教材分析 三、相比较旧教材的特点 (一)知识层面: 1、突出了哲学与生活、时代、实践的关系。 2、更加注重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强化了哲学 与世界观、具体知识的关系;将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 别的内容提前,难度增加。) 3、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地位和作用。 4、更加强调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二)编写思路: 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 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拉近哲学与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一)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教学难点: 1、教材展示的素材不足,结论的得出略显仓促,论证不足。 2、“群众”基础薄弱,学生对哲学了解少,偏见多。 3、若素材分析不当,易导致学生对哲学理解的庸俗化倾向。 (三)教学策略: 立足生活、破立结合、激发思维, 自主归纳、切实感受、提升兴趣。
教学设计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流程设计: 准备阶段: 做好课前调查,归纳学生对哲学的主要看法。 讨论阶段: 针对学生对哲学的典型观点,结合生活情景设计活动, 进行多层设问。在破立结合间引导学生感受哲学之亲、 哲学之用、哲学之美。 提升阶段: 引经典名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启迪 新的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教学设计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从两个角度清晰把握“哲学是什么”的 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世界 观指导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 ——知识密度高,抽象概念多,易错点多,学生能力弱。 (三)教学策略: 紧扣中心,提供典例,注重交流, 突出比较,精确总结,防止误解。
教学设计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的关系 (四)流程设计: 走进“苏菲的世界”,初探哲学的与众不同:哲学研究是 什么,怎样研究? 提供典型话题,充分展开讨论,在比较中归纳结论: ①哲学的眼光 ②哲学的尺度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分析与世界观 、方法论的关系。 从哲学的思维特点角度分析与具体 知识的关系 精确总结,夯实重点知识,防止误区。
教学设计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教学目标: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的分歧和含义。学会 辨别、区分和分析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基本形态,用辩证 唯物主义指导生活和实践。 (二)教学难点: ①知识的抽象程度高,学生缺少必要的哲学知识和哲学史 基础。 ②与老教材的区别大,教学思路易受老教材影响。 (三)教学策略: 立足生活,温故知新,引经据典, 逻辑严密,简明扼要,不宜拓展。
推 导 教学设计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四)教学设想: 1、如何突破“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重难点 生活中的疑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分 析 哲学基本问题 的两方面内容 与哲人对话 哲思中的启示 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四)教学设想: 2、讲述哲学基本派别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紧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精准表达 基本观点。防止学生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来理解其 内涵。 ②结合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分析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 形态,为第三课教学奠定基础并留下伏笔。 ③对唯心主义的讲解材料可做一定补充,内涵不宜过多 挖掘。应适当分析唯心主义为什么是一朵“无实花”。 ④简单介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明确从哲学 派别看,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⑤及时练习,当堂巩固,形成判断力。
教学设计 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在正确把握哲学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基础上 懂得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把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 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二)教学难点: 1、对素材的典型性和丰富性都有教高要求,不能以偏盖全。 2、学生在理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时 容易忽略条件性,可能会夸大哲学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明确引导,挖掘资源,“依靠群众”, 让出讲台,收放结合,适时点拨。
哲学与一定社会 和时代的经济和 政治的关系。 教学设计 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主题探究活动:寻找智慧之光 ①先秦诸子中的某一个哲学流派 具体探究对象: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 探究内容: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产生的背景 理论内容和特点 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 的精神上的 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 变革的先导。 探究形式: ——学生按小组探究,收集并分析材料, 制作课件,课上交流。
教学设计 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五)注意知识点的落实 1、引导学生清晰整理知识点。 2、防止一个常见易错点:如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否等于没有缺陷的哲学。 ①运用历史的分析法,把哲学和它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 ②坚持一个判断标准:关键看它是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 要求,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 不在于它的某个个别结论。
教学设计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 发展三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增强实践 意识、探索和革命批判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教学难点: ①学生以往习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理解,这一方面 会导致学习热情缺乏,另一方面容易使教学信度下降。 ②学生因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内容的了解,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等知识点理解困难,知识落实容易变成 知识灌输。
教学设计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教学策略 1、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 ——在上个课题的探究活动中,已做好必要准备,要用 学生的声音进行讲述。 2、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 3、提供可信的史实素材 推荐素材: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
1、宽进严出: ——放低门槛但不降低要求。立足生活,力求使深奥 的命题通俗化,把抽象的命题形象化,把宏观的命题 具体化 。但不能使哲学庸俗化,要提高思维层次。 2、放慢节奏: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过程,能自主归纳结论。 3、勤做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其思维的内容和发展。 4、注重引导: ——给学生一个草原,也要给学生明确方向。引导 学生学会用哲学的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追求哲学 思考的境界。 教学反思
“在我的清明之湖泊,有 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 看它凌空而去,用敏锐的 眼睛看着世界,心里充满 对生命探索的无限热诚。” ——林清玄《思想的天鹅》 谢谢!
智慧文化即哲学 ——[古罗马]西塞罗 开启我们的哲学之旅
启程之旅 完成一次搜索 参与两个活动 欣赏三句名言 留下一个疑问
哲学在哪里?哲学从何而来? 搜索:
当我们仰望苍穹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周国平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 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 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 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地上沧桑变迁,人类世代更替,苍天却千古如斯, 始终默默无言地覆盖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衬托出了人类 存在的有限和生命的短促。它的默默无言是否蕴含着某 种高深莫测的意味?它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大自然? 仰望天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 限,于是发出了哲学的追问: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 世界究竟是什么? 惊讶是哲学活动的开端和动力。
“不违农时”中的农人哲学 这一结论仅仅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知识吗? ——这也是一种哲学智慧,反映出人们对人与自然, 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正确的认识。 这一结论从何而来? ——源自人们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 收获: 哲学不是不着边际的玄想,也不是 少数哲人的专利。 哲学是产生于人类实践的智慧,它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搜索结果: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参与两组活动: 思维运动 助人解困 收获: ①哲学并不是无用的思想游戏,它是现世的智慧,是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 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生活需要哲学。 ②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哲学,也有能力学好哲学。
名句欣赏: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17C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北大教授胡军《哲学是什么》 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心去感悟哲学
继续思考: 哲学源于实践,那么人们在生活中能否 自然而然地掌握哲学? 哲学和我们学习的其他知识有什么区别?
本框题其他推荐素材 契诃夫小说《赌采》 百家讲坛之周国平《哲学与人生》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经典对话
思维运动一: 请问:从A点到B点哪条线最近?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最近的不一定是直线! 哲理提示:要摆脱经验和固有知识的束缚, 让主观符合丰富的,多变的客观!
思维运动二: 一辆顶级好车除了要有一流的 发动机以外,还需要什么? ——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速! 哲理提示: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要理解世界的对立统一。
助人解困: 困境一:坏运气带来坏心情 真正的哲学能帮 助我们找到生活 烦恼的源头,揭示 问题的本质,教 会我们更加客观, 更加辩证地分析 问题,走出现实 的困境。 困境二:缺少阳光的烦恼
走进"苏菲的世界" 引领苏菲走进哲学世界的两个问题: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世界就象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而 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 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 看个清楚。” 思考:哲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哲学的思维有什么特点?
分析以下观点,寻找哲学的眼光: 1、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某个具体 问题的分析 2、暖冬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3、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4、世界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 但不能无视或抗拒规律。 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更为宏观和本质的分析 世界观
寻找共性: 自然科学:生命的遗传规律、 能量守衡和转化规律等。 是否整个世界 的存在和发展 是有规律的。 社会科学:价值规律等 思维科学:人的思维规律 …… 哲学观点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 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哲学家眼中的玫瑰 是一种阔叶落叶类植物, 属蔷薇科? 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爱的语言? 在情人节能给商家带来成倍的 利润的摇钱树? 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与其它 生命一样,将经历产生、发展 和消亡的过程。
防止两个知识上的误区: 1、人人都有世界观,哲学知识也能自发形成。 2、哲学与具体知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哲学 凌驾于自然知识之上。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对什么的看法: 人的思维 人和世界的关系 世界观 根本性的 怎样的看法: 哲学 决定 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含义不同 区别 (2)特点不同 ①是否自觉②是否系统③是否人人具有 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联系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 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 的观点。
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 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 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 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 普通的规律。 揭示自然、社会、思维 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 奥秘。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指导。 ——可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的 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在生活中的疑惑: 为什么我们做事情总是需要事先有一定的计划?制定 完美的计划为什么有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都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否说明人的精神是起决定 作用的? 无数次的努力总是无法取得成功,人的命运是否真的 先天注定,后天无论主观上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 在思考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本质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 物体投射出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 ——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国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范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中国明朝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 ——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以上观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庄周梦蝶: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哲学问题: 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 存在着?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 相约庄子
庄子与惠施的对话: 庄子:“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啊!” 惠施:“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按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 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容易导致不可知论。 相约庄子
一个在思想上五彩斑斓的时代 庄子 飘逸的湛蓝色: 沉郁的金铜色 : 堂皇的棕黄色: 缥缈的灰白色 : 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 ——黑色: 韩非子 孔子 老子 墨子 摘自余秋雨《黑色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