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原虫概述

原虫. 原虫概述. 原虫 : 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 大多营自生生活或腐生生活。部分原虫营寄生生活。. 二、形态. 原虫结构与单个动物细胞基本相似,外形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 大小从2 um 至200 um 不等。 原虫主要结构有 表膜 、 胞质 和 胞核 3部分。. 1、表膜:类似人体细胞膜 单位膜结构,表膜是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起沟通与阻隔的作用。 功能:1、参与虫体运动、摄食、排泄、侵袭等多种生理功能。 2、表膜上带有与诊断或致病有关的抗原、受体、酶、甚至毒素。. 2、胞质: 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gwyl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原虫概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虫

  2. 原虫概述 • 原虫: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大多营自生生活或腐生生活。部分原虫营寄生生活。

  3. 二、形态 • 原虫结构与单个动物细胞基本相似,外形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大小从2um至200um不等。 • 原虫主要结构有表膜、胞质和胞核3部分。

  4. 1、表膜:类似人体细胞膜单位膜结构,表膜是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起沟通与阻隔的作用。1、表膜:类似人体细胞膜单位膜结构,表膜是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起沟通与阻隔的作用。 • 功能:1、参与虫体运动、摄食、排泄、侵袭等多种生理功能。 • 2、表膜上带有与诊断或致病有关的抗原、受体、酶、甚至毒素。

  5. 2、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 功能:1、参与原虫运动,摄食、排泄、感觉及呼吸功能。 • 2、原虫代谢与营养储存的重要场所。

  6. 运动细胞器:是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其性状分为3种:运动细胞器:是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其性状分为3种: • 伪足(pseudopodium)不固定形态,伴变形运动,如阿米巴 • 鞭毛(flagellum):细长,如阴道滴虫 • 纤毛(cilia):短密,如结肠小袋纤毛

  7. (3)胞核: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3)胞核: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 原虫核型:按染色质含量多少而分为 • 泡状核:染色质少而分散,1个核仁 • 实质核:染色质粗大丰富,多个核仁 • 染色后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原诊断的重要依据

  8. 致病特点 • 1、增殖作用:大量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引起损害,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中原虫的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 2、播散作用:由于快速增殖而具有的全身播散的倾向。病原学诊断不仅要考虑原发病灶,而且还要考虑到继发病灶乃至全身各器官。 • 3、机会致病:有些原虫对健康宿主不表现出明显致病性,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导致严重甚至致死性的感染。

  9. 常见医学原虫分类 • 1、生物学分类:隶属于4个纲: • 动鞭纲 叶足纲 孢子纲 动基裂纲 (鞭毛虫)(阿米巴)(孢子虫) (纤毛虫) • 2、按寄生部位分类:腔道内寄生原虫(肠道、阴道)和血液及组织内寄生原虫(红细胞内、有核细胞内、肝、肺、脑及其他组织内寄生)。

  10. 阿米巴概述 • 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多数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滋养体期为运动、摄食、繁殖和致病期,包囊为静止期,是阿米巴传播期。

  11.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 又称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和其他组织内,引起阿米巴病,本病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内平均感染率0.95%。

  12. 一、形态和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在包囊前后有两个短暂的过渡期,分别称囊前期,囊后期滋养体,整个生活史过程仅需1种哺乳类宿主,人是主要的适宜宿主。

  13. 滋养体(铁苏木素染色)

  14. Trophozoite----Moves actively with broad pseudopods. During movement the division between ectoplasm and endoplasm is sharp . The nucleolus is large and can be seen in the centre .Dark field. ×1000. b:Cyst----Has thin wall. A single nucleus with a large nucleolus can be seen in the centre of some cyst .Phase contrast. ×1000.

  15. Starch ingestion by E. histolytica. These photographs taken at an interval of 4 seconds illustrate stepwise the process of phagocytosis in Entamoeba. Phase contrast ×1000

  16. 3、生活史 • 经口 四核包囊 小肠下段脱囊 4个核滋养体 • 核分裂 8个单核小滋养体 肠粘膜邹褶或隐窝,二分裂繁(以细菌粘膜 肠内容物 • 已消化食物为食) 虫体团缩形成囊前期 • 胞质分泌囊液 包囊

  17. 包囊→滋养体→包囊为疾病阿米巴生活史型 • 在一定条件下 • 抵抗力下降 • 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组织 • 肠腔内 组织内(肠壁、肝脑) 、 • 滋养体退回肠腔 • 抵抗力提高

  18. 二、 致  病

  19. 1.肠阿米巴病:占患者的多数,包括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肿及阿米巴性阑尾炎等。典型表现为阿米巴痢疾。在急性期,侵入肠粘膜组织中的大滋养体破坏肠壁组织,形成典型的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病变部位多见于回盲部和升结肠,患者出现腹痛、腹泻, 每次可排出多量脓血便,且血多脓少,有特别腥臭味,酱油色. • 2.肠外阿米巴病 :侵入肠粘膜下的大滋养体可随血流或直接扩散至肝、肺、脑、心包、皮肤及泌尿生殖器引起相应部位的脓肿或溃疡。常见的为阿米巴肝脓肿,好发于肝右叶。

  20. 三、实验诊断 • 1.病原检查 确诊肠阿米巴病或带虫者常用粪便检查或活组织检查等,查找滋养体和包囊。 • (1)粪便检查 • (2) 活组织检查 • (3) 组织培养

  21. 四、 流行 • 溶组织内阿米巴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据统计,全球感染者逾5亿,每年发病人数4000多万例,据报道,估计每年至少4万人死于阿米巴病。 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在我国,据1988-1992年在全国30省(市)的调查结果,平均感染率为0.95%。人群感染呈散在分布,多数为带虫者。主要流行因素如下。

  22. 1.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带虫者和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每人每天可排包囊0.45~3.5 亿个左右。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水中可活1个月,在含余氯2mg/L的消毒饮水中, 包囊不被杀死。 • 2.传播途径 人群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口传染。 4核包囊可污染水源、食物、用具或手指, 经口进入人体。此外,蝇、蟑螂等昆虫也能传播。 • 3.易感人群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均可被感染,但以青壮年为多,在性别上男性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与生活习惯和职业等因素有关。

  23. 五、 防治原则 1、查治患者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治疗急性普通型肠阿米巴病,首选药物为甲硝唑。 • 2.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因地制宜地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包囊,严防粪便污染水源。 • 3.加强卫生知识宣传防止病从口入 要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同时要重视消灭苍蝇和蟑螂。

  24.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sis) 简称贾第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及胆囊,引起贾第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儿童和旅游者发病率较高,故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25. 一、形态 • 1、滋养体:形似纵切的半个梨,前端钝圆,后端渐变尖细,大小为9~21μm×5~15µm,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腹面的前部向内凹陷而成吸盘。虫体有4对鞭毛。铁苏木素染色后,吸盘背侧有2个圆形泡状核,核内各有一大的核仁,周围有空隙区,使并列的双核构成独特的形态。

  26. 一、形态 • 2、包囊:包囊椭圆形,囊壁较厚,大小为10-14µm×7.5~9µm,碘液染色后呈黄绿色或灰蓝色,囊壁与虫体之间有明显空隙,核多偏于一端,数目2-4个,囊内可见轴柱,鞭毛,铁苏木素染色后,虫体呈蓝黑色,囊壁透明,囊内结构清晰可辨

  27. 二、生活史 污染食物水 四核包囊——————十二指肠脱囊————— 经口 2个滋养体 二分裂 随粪 滋养体下行——————回肠下段及结肠——— 形成包囊 排出

  28. 三、致病 1、无症状的带虫者。 2、脂肪性腹泻,急性期约3-4天,无脓血,儿童可持续数月、慢性期、周期性稀便。 3、胆囊炎。

  29. 四、诊断 • 1、病原检查 • (1)粪便检查,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 • 对腹泻者,用NS直接涂片法查活动的滋养体;对成形粪便,用碘液染色法查包囊。包囊形成有间歇,故检查时应隔日1次并连续3次以上送检为宜。 •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检查滋养体 • (3)肠检胶囊法。 • (4)小肠活组织检查,利用纤维胃镜取小肠粘膜组织检查。

  30. 五、流行 、分布: 1本病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平均感染率为2.65% 2、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粪内含有包囊的带虫者或患者 ②感染途径,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③包囊抵抗力强,在水中可存活4天,包囊在苍蝇消化道内可存活24小时. ④易感人群,旅游者,同性恋,胃酸缺乏及免疫球蛋白缺陷者,易受感染。

  31. 六、防治 • 1、治疗患者及带虫者,药物灭滴灵,丙硫咪唑、吡喹酮60mg/kg连服2天也有效。 • 2、管理好粪便,保护水源,注意饮食卫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游者应避免饮用流行区未煮沸的水。

  32. 隐孢子虫Crytosporidium

  33. 形态 • 卵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7um,囊内含4个子孢子及一团残留体,子孢子月牙形。在改良抗酸染色标本中,卵囊为玫瑰红色,背景为蓝绿色,容易辩认,囊内子孢子排列似不规则,残留体呈暗黑(棕色)颗粒状。

  34. 隐孢子虫卵囊

  35. 生活史 • 直接型。不需要转换宿主即可完成,其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卵囊具感染性。

  36. 吞食 在消化液作用下 子孢子脱囊 侵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 卵 囊 裂体增殖 裂殖体破裂 裂殖子再感染其他小肠上皮细胞 含有6~8个裂殖子的第一代裂殖体 裂体增殖 侵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裂殖体破裂 配子生殖 含有4个裂殖子的第二代裂殖体 卵 囊

  37. 卵囊发育成两型:①薄壁型:约占卵囊数的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生殖,导致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②厚壁型,约占80%,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感染新宿主。卵囊发育成两型:①薄壁型:约占卵囊数的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生殖,导致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②厚壁型,约占80%,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感染新宿主。 • 整个生活史约需5-11天。

  38. 隐孢子虫生活史 雌配子体 卵囊

  39. 致病 本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皮细胞,虫体也可扩散至整个消化道、呼吸道、肺、扁桃体、胰腺及胆囊。 • 隐孢子虫的寄生引起肠绒毛损伤,造成肠粘膜吸收不良,导致腹泻,本病临床表现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正常者,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多呈自限性病程。免疫功能受损害者感染后病情严重,表现为持续性霍乱样水泻,一日数次至数十次,亦可累及肠外器官,本病为艾滋病患者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40. 诊 断 • 1、病原检查:主要是从患者粪便中或肠粘膜刮拭物中查找虫体,粪检卵囊方便实用,常用方法有: • (1)金胺酚染色法(2)改良抗酸染色法:在蓝绿色背影上可见玫瑰红色卵囊,囊内有子孢子及颗粒状残留体。(3)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4)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 2、免疫诊断:可采IFA、ELISA等方法,一般在感染后6-8周血清抗体升高,可持续1年左右。

  41. 流行与防治 隐孢子虫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现,但以温暖潮湿季节为多见。 • ①防止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食物及饮水。 • ②注意个人卫生。 • ③治疗病人,螺旋霉素、大蒜素有一定疗效。

  42. 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 引起肺孢子虫肺炎(PCP; 机会致病寄生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