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18 Views
P153. P153. P153. P154. 課文整理. 孫中山的革命志業. 1. 生平 ( 1866~1925 ) : A. 廣東香山縣人,名文,號逸仙 B. 旅日時化名中山樵,人稱孫中山 2. 求學: A. 幼時,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 B.14 歲赴美國檀香山受西方教育 C.18 歲返國至香港習醫. 課文整理. 孫中山的革命志業. 3. 革命思想形成: A. 幼時:受太平天國歷史影響,萌生反清思想 B. 就學美國期間:感受西方之進步→有改良祖國之願 C. 光緒 11 年:見清 法戰敗─決心革命 D. 光緒 20 年:
E N D
課文整理 孫中山的革命志業 1.生平(1866~1925):A.廣東香山縣人,名文,號逸仙B.旅日時化名中山樵,人稱孫中山 2.求學:A.幼時,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B.14歲赴美國檀香山受西方教育C.18歲返國至香港習醫
課文整理 孫中山的革命志業 3.革命思想形成: A.幼時:受太平天國歷史影響,萌生反清思想 B.就學美國期間:感受西方之進步→有改良祖國之願 C.光緒11年:見清 法戰敗─決心革命 D.光緒20年: a.曾上書李鴻章,李不能用 b.甲午戰敗─認清為有革命才能救國
課文整理 孫中山的革命志業 4.組織革命團體: A.興中會─光緒20年(1894),檀香山 a.光緒21年,廣州起事 b.光緒22年,倫敦蒙難 B.同盟會─光緒31年(1905),東京 a.經戊戌政變和義和團事件後,有識之士紛紛組革命團體 b.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組成 c.以《民報》為機關刊物 d.先後發動多次起事,以廣州 黃花崗之役最壯烈
課文整理 立憲派與革命派之爭 1.代表: A.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 B.革命派:孫中山 2.主要爭論陣地: A.立憲派:《新民叢報》 B.革命派:《民報》
課文整理 立憲派與革命派之爭 3.爭論重心: A.革命利弊: a.梁─認為革命會引發長期內戰→招致外人干涉 b.孫─革命可避免長期流血,不被瓜分 B.種族革命: a.梁─反對「驅逐韃虜」之民族偏見 b.孫─唯有推翻滿清,國內各族才能共禦外侮
補充講義 立憲派與革命派之爭
課文整理 立憲派與革命派之爭 C.政治革命: a.梁─主張循序漸進的「君主立憲」 b.孫─主張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D.社會革命: a.梁─先求富,讓資本有正當出路 b.胡─主張實施土地國有,方能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P155 P156
課文整理 立憲派與革命派之爭 4.結果: A.革命派占上風→《民報》趁勢宣傳革命的主張 B.梁啟超後來不堅持反對革命,其鼓吹改革的言論→有助於革命
課文整理 革命派在長江流域的活動 1.背景:張之洞對兩湖的長期建設A.推行新政 B.已成全國風氣開通之區 2.湖北陸續出現革命組織:A.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後遭查禁B.文學社─以新軍為主力C.共進會─以會黨為基礎
課文整理 革命派在長江流域的活動 3.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 A.時地:宣統3年(1911),上海 B.領袖:宋教仁 C.與文學社與共進會有聯繫 4.推動日後武昌起義文學社與共進會
可參考辛亥革命 P156
課文整理 武昌起事 一、衝突:川漢、粵漢等鐵路原已委由地方商辦,川鄂湘粵紳商群情激憤,清廷補償辦法不公,優厚湘粵,獨薄四川,故四川反彈最為激烈,罷課罷市,並組織「保路同志會」抗爭 二、過程:清廷派端方武力鎮壓,激起民變,武漢駐軍抽調入川,湖北一時防務空虛僅剩新軍,革命黨份子多在新軍,趁機密謀起義 三、結果:十月十日發難,湖廣總督瑞澂、新軍統制張彪相繼出走,革命軍順利占領武昌,並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擔任督督,中華民國於焉誕生
課文整理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1.革命時機成熟:《辛丑條約》後,國人 已對清廷徹底失望 2.知識分子的宣傳: A.革命派興辦報刊,宣揚排滿思想 B.梁啟超大力介紹歐 美憲政與民權思想 3.革命精神的號召:革命志士前仆後繼,黃花崗之役後民眾同情革命 4.各方面的支援: A.新軍的加入 B.華僑 B.外國會黨給予協助
P157 P158
課文整理 辛亥革命的意義 1.民族主義之伸張─排滿 2.民權主義之興起─推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
圖源出處 • 坐落在醉亨村的中山先生:http://sun.yatsen.gov.tw/image/sun/sun_obj/sun_obj_a020_b020_c020_d010_050.jpg • 中山先生的子女在總統府留影:http://sun.yatsen.gov.tw/image/sun/sun_obj/sun_obj_a020_b020_c040_d010_210.jpg • 1909年在英國倫敦時期的孫文:http://www.sunyat-sen.org/sun/index06.html • 國父革命策源地-香山茂宜島加孖奧里故址: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3_01 • 黃花崗之役革命軍領導人黃興:http://en.wikipedia.org/wiki/Xinhai_Revolution • 梁啟超:http://www.gmw.cn/content/2006-05/26/content_423842.htm • 事業集大成時期的盛宣懷:http://hk.chiculture.net/0121/html/d13/0121d13.html • 率軍入川鎮壓的兩江總督端方:http://jnu100.jnu.edu.cn/management/edit/uploadfile/20060510103254771.jpg • 武昌起義之「起義門」:http://www.whdaj.gov.cn/dazl/cl-23.htm • 湖北軍政府: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xhgm/64432.htm • 武昌起義:http://www.bmf.edu.hk/bmf-web-ed/bmf-sunbuild/new_page_21.htm • 武昌起義後,上海民眾在報館前等消息:www.fangchen.net/sites/fangchen/books • 武昌之役時,革命黨新軍的砲兵: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Wuchangqiyi_paobing.JPG • 以孫中山先生為中心圖案的中華民國光復共和紀念郵票:http://chch.idv.tw/word/pic/P100-5.jpg • 以袁世凱為中心圖案的中華民國光復共和紀念郵票:http://chch.idv.tw/word/pic/P10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