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57 Views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指导老师:李振华 报告人:张煜. 1.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定义和形成.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 是在一定区域内 , 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 , 以信息、资本、研发、培训、中介服务等资源为依托 , 有效联结科技创业企业、大学 / 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政府、金融机构、创业资本市场等各类主体 , 集成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的复杂开放系统。
E N D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指导老师:李振华 报告人:张煜
1.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定义和形成 •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 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以信息、资本、研发、培训、中介服务等资源为依托, 有效联结科技创业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政府、金融机构、创业资本市场等各类主体, 集成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的复杂开放系统。 • 孵化网络的形成:有关孵化网络的形成机理,Bollingtoft从社会资本论角度研究探讨了孵化器网络的成因,指出孵化器网络本质上是一种依托于共生关系、范围经济、地域协同发展而建立广义的混合型孵化器。王国红认为区域科技孵化器网络包括孵化器之间以及孵化器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结,资源互补与共享是孵化网络形成的内因,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是孵化网络形成的外因。葛传斌认为孵化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主体和创新要素发挥了粘接作用,促进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孵化网络的特点 • 网络要素: 乔磊和白少君认为以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网络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章程,在网络结点间建立的信任联结机制和运作机制。网络成员之间的协调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信誉机制。张波和张根明根据结网动机把孵化网络的节点分为孵化器、入孵企业和其他参与组织,并根据制度变迁规律把孵化网络的联结要素大致分为诱致性网络关系和强制性网络关系。谭开明和魏世红认为区域科技孵化网络是依托于资本、信息、培训、研发、中介服务等资源,有效联结在孵企业、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主体组织。王会龙,池仁勇认为,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应该包括科技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与政府之间和中介组织之间的链接。
2-孵化网络的特点 • 孵化网络结构 苏敬勤,周颖等根据技术创新源头的不同,将孵化网络分为:科研院所衍生网络、集团企业衍生网络和多主体联合网络。 刘晓英总结出了三种结构模式,分别是:中心-卫星模式、平等主体模式、核心-中介模式。从实践中,将孵化网络分为城市或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此外,还提出了虚拟科技孵化网络,该网络是将虚拟组织的模式渗透到科技孵化网络中而形成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常规孵化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孵化组织。
3网络拓扑结构理论 人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规则网络 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即节点之间的按照概率p连接。 网络拓扑结构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随机网络 19 世纪50 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络的方 法,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根据一个概率决定的 ,这样生成的网络叫做随机网络(Random) ,在接下来的40 年里它一直被认为是描述真实系统最好的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小世界网络 近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这样的一些网络被科学家们叫做复杂网络,对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标志着第三阶段的到来。
3.1小世界网络 • 一、小世界网络的提出 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作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要求300 多人发信把他的一封信寄到某市一个“目标”人。于是形成了发信人的链条,链上的每个成员都力图把这封信寄给他们的朋友、家庭成员、商业同事或偶然认识的人,以便尽快到达目标人。实验结果是,一共60 个链条最终到达目标人,链条中平均步骤大约为6 。人们把这个结果说成“六度分离”并广为传播。 • 规则网络的特点是较大集聚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而随机网络的特点是较小的集聚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 •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这样的网络就叫小世界网络。
3.1小世界网络 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小世界网络模型,Watts 定义了小世界网络的三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连接各个节点之间最短的路径长度,这是整个网络中所有节点对路径长度的平均值。 第二个特性:是集聚程度,它代表了两个节点之间通过各自的相邻节点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即网络的集聚度。 第三个特性:就是对数路径,即对任何规模的网络都会随着网络图形变得越来越巨大而网络却保持相对短的路径长度。
3.1小世界网络 二、小世界网络的应用领域 • Internet 小世界网络的研究 学者在对Internet 的小世界网的研究中,提到Internet 具有小世界效应。网络平均距离L 是随网络大小N 对数增长的,它明显具有小世界效应。从结构上看, Internet 的实际结构介乎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表明其具有小世界效应 • 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特性研究 2003 年的SARS疫情中的一定社会区域中流言传播的时空演化特性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利用中国广东地区SARS 疫区相关调查历史数据解释,说明了现实社会中,流言传播也具有小世界网络、无尺度网络的典型特性。 • 重复囚徒困境博弈的SWN 模型 将复杂网络理论和基于博弈论的经济网络理论相结合,探讨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演化问题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即从个体选择的角度,以网络中个体价值优化作为网络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用顶点度分布、平均最短路径长度、集群系数作为网络结构演化判据,研究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演化问题。
3.1小世界网络 • 三、在孵化网络中的应用 如果用小世界网络来描述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那么“节点”是企业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连接”是各个节点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可以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集团化系数、断键重连概率等数量特征来描述和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企业创新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交流频率、集聚程度与小世界网络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体化系数做比较模拟分析。
1网络连通图的特征路径长度与图中两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关系可以用公式来描述:1网络连通图的特征路径长度与图中两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关系可以用公式来描述: 式中N为节点数,d的大小等于 两节点间最短路径上的连接边数。假设两节点间的交流频率与其最短路径长度呈倒数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各节点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它们的交流频率就越大。例如,属于相同的行业或者属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节点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更加容易建立交流。
2集团化系数和企业创新网络中各节点间的集聚程度2集团化系数和企业创新网络中各节点间的集聚程度 小世界网络模型中每个节点的局部集团化系数,计算公式: 企业创新网络中各节点的集聚程度描述了节点间的集中趋势,可以用来区分每个节点的网络连接差别。某些节点的连接比率越高,它们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就占据中心位置。 小世界网络中网络集团化系数计算公式为: 越高的集团化系数会提高产业集聚的效率,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提高企业创新网络的运作效率。可以通过对集团化系数的调整来控制集聚程度。
3.2无标度网络 一、无标度网络的提出 1998 年, Barabasi等开展一项描绘万维网的研究时,他们原本以为会发现一个随机网络的钟形图,但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 万维网基本上是由少数高连通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 80% 以上页面的连接数不到4 个, 而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 却和1000 个以上的节点连接。随机网络具有的有特征意义的多数节点大致相同的连接数——“平均数”不见了。于是他们把这种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 这种网络的特点是,存在少数但高连通的节点, 这种节点可称为“集散节点”。许多不同的复杂系统, 其网络结构, 都是无标度网络, 都是由少数集散节点主控的系统。
3.2无标度网络 二、无标度网络的特征 相对于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反映了现实网络的两个重要特征:(1)增长性,即现实网络是通过不断地向网络加入新的节点演化而成,而随机网络模型中, 节点数量在网络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是不变的;(2)择优连接性,随机网络模型中假设增添每条新边的概率是相等的, 但现实生活中,各节点在选择连接对象时都有选择性。无标度网络的重要特性有稳健性和脆弱性。稳健性是指在无标度网络中即使随机去除大量节点, 剩余的节点还是能组成一个较完整的集群,即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脆弱性是指只要去除少量几个主要集散节点, 就可能导致无标度网络的溃散
3.2无标度网络 三、在孵化网络中的应用 企业、高校、研究所、中介机构、政府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共同组成了产学研合作网络。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研 究, 我们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形成机理是符合增长性 和择优连接性特征的。企业在寻找科研伙伴的时候总是 优先选择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而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 业则能吸引更多的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与之开展合作。 此外,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有过程性的, 新的发明与创造到形成市场与产业是一个长期和增长性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数量随着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3.2无标度网络 四、产学研无标度网络的功能特征: 1 产学研合作无标度网络的增长性 节点的增加以及节点之间的连接并不是随机的, 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是基于其自身需要和对方所能满足的程度,这是由无标度网络择优连接的特性所决定的。避免了随机网络中节点优先与自己最近的节点连接这种目的性不强和极易形成区域性团体的连接方式。 2产学研合作无标度网络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无标度网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度小的节点对整个网络运行的影响非常小, 所以当这些节点的运行出现不利情况时不会扩散至整个网络。但是,如果中心节点该类节点的运行出现故障, 那么这些问题将会扩散至整个网络, 网络中所有与之连接的节点都会受到关键节点的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中心节点的作用更显得关键。一般来说, 产学研合作无标度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网络运行和演化的推动力。
3.2无标度网络 3产学研合作无标度网络的自组织性 无标度网络的演化体现了自组织的特点。网络中的节点所遵循的行动方式是基于其自身的判断和需要,而不是外界的命令和安排。择优连接是其行动方式的判断准则。这种自组织的特征使得在规则指引下的网络演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自然地会形成一种有序状态。因而,无标度网络是一种自组织、自适应和有序的网络,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这种网络对外界的依赖小,自其诞生后便具有了独立性,网络的演化遵循其目的和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有选择的信息和能量交换, 随着演化的日趋成熟,网络受环境变换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整个网络系统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