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71 Views
第 23 章 國民所得的計算. 個體 VS 總體.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 研究家計單位和廠商如何做決策以及他們在市場中如何互動。 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研究整體經濟的現象,包括經濟成長、景氣波動、通貨膨脹、失業 … 等. “ 台灣生活水準高或是日本 ???” “ 為何是日本 ???” “ 所得水準如何求算出來的 ???”. 23.1 國內生產毛額. 用途:用以表示該國總生產量的指標。 定義:在一特定時間內,一國國內所生產出來之全部最終商品與服務,以當時市場價值計算的總值。
E N D
個體VS總體 •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 - 研究家計單位和廠商如何做決策以及他們在市場中如何互動。 • 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 研究整體經濟的現象,包括經濟成長、景氣波動、通貨膨脹、失業…等
“台灣生活水準高或是日本???” • “為何是日本???” • “所得水準如何求算出來的???”
23.1 國內生產毛額 • 用途:用以表示該國總生產量的指標。 • 定義:在一特定時間內,一國國內所生產出來之全部最終商品與服務,以當時市場價值計算的總值。 • 簡稱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23.1 國內生產毛額 在此定義中,我們需注意到四點: 1.一特定時間(a given period of time) 通常是一年或一季 可用於了解該國經濟情勢的變化。 2. 國內(domestic) 一國境內,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所從事的經濟活動。 Ex.日清-安藤百福,康師傅。
23.1 國內生產毛額 3. 最終商品與服務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商品(食物、衣服、汽車),與服務(理髮、打掃房子、看病)的生產是被用來當作最後用途使用。 中間商品不能計入GDP中。
23.1 國內生產毛額 • 假設製造一部電腦須經過兩個步驟: • 1.主機板製造商自國外進口CPU 製成主機板。”主機板為中間投入” • 2.電腦廠商向主機板廠商購入主機板, 再加工製成電腦。 • 電腦直接賣給個人或企業稱為”最終使用” 。
23.1 國內生產毛額 4.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GDP僅計算經市場交易之商品與服務。 當年創造價值:GDP僅計算當年度新創造之商品或服務的價值。 例: 網路拍賣成交一架當年生產之數位相機, 其價值應計入GDP 內。如果成交的是二手相機,其價值不計入。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 1.GDP V.S GNP • 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定義:在一特定時間內,一國國民所生產出來之全部最後商品與服務,以當時市場價值計算的總值。 GNP=GDP+本國生產因素在外國生產的報酬 -外國生產因素在本國生產的報酬 =GDP+國外生產因素所得淨值
練習 • 分析下列各項包括在何國的GDP 級 GNP • 菲律賓籍勞工在台打工所賺得薪資。 • 美國福特在台灣的分公司雇用當地勞工所支付的工資。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 2.避免重複計算 為避免重複計算,GDP有兩種計算方法: 最終商品法,僅計算其最終商品的價值; 附加價值法,僅就其附加價值的部分來計算。 附加價值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其銷售價值所增加出來的價值。
生產過程 銷售價值 附加價值 a. 棉花 50元 50元 b. 棉紗 120元 70元 c. 布 220元 100元 d. 衣服 420元 200元 衣服生產過程中的附加價值 總附加價值 420元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 3.市場價值 GDP是計算當年新生產出來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但二手商品的市場價值則不可計入。 • 非生產性的交易活動,不能計入GDP中。 • 移轉性支付:某些人的所得增加為另一些人所得減少所致,退休金、救濟金、獎助學金 2.舊有財產買賣不可計入,90年度的車,在96年被轉售,若計入則會出現重複計算的問題。轉售過程中的佣金與手續費是否須計入?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 3.投機性利得:股票證券交易,樂透彩對整體社會生產無貢獻不計入GDP。 • 證券交易的佣金,商家出售彩券的利得? • 4.非法生產:搖頭丸、大麻,雖屬當年度新生產的商品,卻是違法的生產不列入GDP。 • 5.自己居住房屋的佣金及農夫自己耕種的農產品需計入(此兩部分雖未透過市場交易,但須設算稱預設所得) • 其他非市場交易的部分(家務)則不設算(因估計困難)
23.2 計算GDP時應注意的事項 • 7.為避免物價影響 • 若兩各不同期間的GDP欲作比較,需將名目GDP轉換成實質GDP。
23.3 GDP的計算 • 整個經濟生產的數量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分析: • 生產面(Product approach) • 收入面(Income approach) • 支出面(Expenditure approach) • 雖然衡量的角度不同,但結果都一樣
23.3 GDP的計算 • 最終商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GDP=最終商品的市場價值+最後服務的市場價值 •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 由一國的消費支出面做加總 • 要素所得的附加價值 : • GDP = 工資 + 租金 + 利息 + 利潤 + 折舊 + 間接稅淨額;
23.3 GDP的計算 • 支出法: • 將一國的消費支出面作加總,分為四大部門—家計,廠商,政府,國外部門.
GDP-C,I • 消費支出(Consumption Expenditure ;C) • 家計單位對最終商品的財貨與勞務的總支出. • 電視,汽車,食物,衣服,學費,娛樂 • 投資支出(Investment expenditure ;I) • 包含該期增加的機器設備,建築物,存貨增加. • 存貨變動-由於存貨的性質最接近投資,因為存貨可於下期使用,是廠商的資產之一.國民所得會計帳把本期存貨增量,作為投資.不論是原料,半製品由於尚未賣掉,因此無法計入C,G,X中.
GDP-G,X-M • 政府消費支出(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G) • 公務人員的薪資以及政府所購買的最終商品與勞務(國防武器,教育,運輸通信). • 不包含移轉性支付(transfer payment)—指人民由政府手中得到支助.Ex.失業金,退休年金,災難救助金. • (並非實際創造出商品或勞務的服務)
GDP-X-M • 淨出口(Net export)—出口減進口,國外部門對本國最終產品的支出. • 減進口的原因為商品與勞務的服務已經包含在GDP的其他組合中. • Ex.假設巫小帥購買英國進口車Mini Cooper ,則再當年度的C已經計算過一次,因此於進口的部分扣除.
民間消費C 7,073,311 1,501,784 政府消費G 投資支出I 2346582 2,340,893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 存貨增加 5,719 8,299,730 輸出X 7,650,498 輸入M GDP總值 11,570,939 支出法 行政院主計處2006 單位:新臺幣百萬元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060&ctNode=3565
練習: • 下列哪一項不包含在GDP中 • 興建垃圾掩埋廠 • 總統及立法委員的薪水 • 購置土地 • 購置全新的電視機 • 企業存貨的變動
最終產出法 • 將社會中各行業加以區分,然後再將各行業的產值相加起來.簡單的做法為將一國所有的最終商品與勞務分為三大行業:農業,工業,服務業 • GDP = 農業產出+工業產出(包括製造業、營造業及其他)+服務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及工商服務業、政府服務生產及其他);
181,709 農業 工業 2,891,894 服務業 8,497,336 11,570,939 GDP總值 最終產出法 行政院主計處2006 單位:新臺幣百萬元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060&ctNode=3565
練習 • 肥料商進口$1000之肥料,予以加工,售予果農$1000,另有存貨增加$200。 • 果農使用了$1000肥料,生產出價值$2000的水果由國內消費$1000,供食品罐頭加工$500,其餘直接出口。 • 食品業者買進$500之水果後,加工成罐頭,出口$800,剩$200存貨 • 請以附加價值法與支出面法分別計算以上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國民所得為多少?
其他所得衡量指標 • NNP-Net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淨值) • NI-Nation income(國民所得) • PI-Personal income(個人所得) • DPI-Disposable income(個人可支配所得)
23.4其他所得衡量指標 國民生產淨額 (NNP) 一國國民在一段時間內所生產最終商品與服務的淨值。 折舊 資本財的價值在一固定時間內的耗損。 投資淨額 投資毛額扣除折舊。
23.4其他所得衡量指標 國民所得 (national income, NI) 一國國民提供”生產因素”所獲所得報酬之總和。 • 阿貴生產電腦市價100元,若不考慮折舊間接税補貼則NNP=NI • 若政府對電腦課10元的税,則NI=90 • 若每部電腦補貼5元,則NI=95. =工資+租金+利息+利潤
使用生產要素所支付的報酬 • 生產要素— • 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精神 • 雇用勞動的代價為--支付工資 • 對於機器設備廠房的需求--利息 • 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代價—租金 • 發揮企業家精神—利潤
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 PI) • 用來衡量家計單位在一定期間內實際獲得之所得,在國民所得(NI)中,有部份未分配至家計單位中 • Ex.過年你收到爸爸的大紅包5000的所得,政府要求你每各月從薪水扣1000元作為失業保險金。
個人可支配所得 (disposal personal income, DPI) 個人所得並非國民可以完全支配的所得.
練習題: 某國僅有農場與食品飼料場兩產業,試以「要素所得法」、「附加價值法」計算GDP 農場: 收入—零售$120,售肉料$60,售牛$100 支出—飼料$65,地租與工資$130 食品飼料場: 零售食品$250,售飼料$65,食品與飼料存貨$0 買肉$60,購牛$100,地租與工資$125
名目GDP V.S 實質GDP • GDP目的:衡量整體經濟表現的好壞. • 名目GDP: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毛額。 • 實質GDP:以”基期”價格計算出的國內生產毛額。 • 實質GDP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實質GDP的變動只反應”生產數量”的變動.
GDP平減指數 • GDP deflator:用以檢視經濟體系平均物價水準的衡量指標. • GDP deflator在基期為100
實例 (以2000年為基期) • 2001年的名目GDP 200 * 16 + 350 * 22 = 10900 2001年的實質GDP 200 * 15 + 350 * 20 = 10000
GDP 平減指數 •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在於衡量GDP所包含所有最終商品與服務相對變化程度的指標。 • 2001年的GDP平減指數 =10900 / 10000 = 1.09 • 基期的GDP平減指數等於1。
練習: • 某國僅生產衣服與食物兩種財貨,其價格與數量如下: • 求1970與1980的實質GDP(1970為基期) • 求1980GDP平減指數
23.6 GDP概念的缺點 • GDP與社會福利 下列的社會福利無法從GDP中看出: 1.地下經濟活動 • 夜市、走私、物物交換、家庭主婦的家事 2.休閒時間
23.6 GDP概念的缺點 • 3.無法顯示財貨勞務結構的變化 • GNP僅能表示出產值,但其財貨在不同時期的結構有所差異。 • 4.外部成本與负產品 • 伴隨著GDP的提高,公害等外部性成本的問題也越加嚴重。其他如菸酒吸毒等負產品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並未列入生產價值的抵銷。 • 5.無法顯示所得分配型態 • 6.商品品質的高低
23.6 GDP概念的一些限制 經濟學家諾德豪斯與杜賓於1972年提出經濟福利測度 (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 MEW) 的概念。 • 經濟福利淨值與綠色GDP 經濟福利淨額 (NEW) =NNP+休閒 +未上市產品 +遺漏資本所提供之服務 -無益的產品 (國防、太空研究、警察、消防支出) -負產品(私人交通費用、污染、垃圾、其他環境損害) -遺漏資本之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