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821 Views
蘊處界 , 四念處. 佛法以有情為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 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為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 五蘊(詳於心理)觀、六處(詳於生理)觀、六界(詳於物理)觀。 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 偏重於物質或精神。 . 有情 流 轉的過程( 十二支, 惑業苦). 無明(我見)-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解脫的正行 — 八正道.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
E N D
蘊處界,四念處 • 佛法以有情為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 • 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為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 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五蘊(詳於心理)觀、六處(詳於生理)觀、六界(詳於物理)觀。 • 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 偏重於物質或精神。
有情流轉的過程(十二支,惑業苦) 無明(我見)-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解脫的正行—八正道 •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 • 正見 、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
四念處 • 以身、受、心、法為繫念處,心住於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念處 。 • 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
四念處有二 • (一)、別相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二)、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苦、無 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四念處宗要 • 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 • 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 、我、淨四倒。 • 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
四念處 ─身念處 • 身念處是: 修「行者,觀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隨「順身相觀」察。 • 如觀身是種種不淨,三十六物所成等,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 • 如隨順這身的實相─ ─空無我性來觀察,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就能「不墮我見」了。 • 身體,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所以如來說法,每每是先說身念處。
四念處 ─受念處 • 受念處是:修行者,隨「順受」──苦受、樂受、捨受的實「相」來觀察。 • 受,一切都離不了苦 ,所以觀受是苦,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 • 如觀受的實相,從因緣所起,了無自性可得,那就不會計著受而「不墮我見」了。
四念處 ─心念處 • 心念處是:眾生的顛倒,莫過於 執著心識為常住不變的。這雖是婆羅門教以來的老執著,也實是眾生的通病。 所以修行者,隨「順心相」,觀心識如流水、燈燄,剎那生滅無常。 • 『無常是空初門』,從生滅無常中,得空無我正見,就能除常倒而「不墮我見」了。
四念處 ─法念處 • 法念處是:一切法中,除了色(身)法,及心法中的受與識,其他如想、思等一 切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有為法;還有無為法。這些,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 • 修行者,隨「順法相」而起正觀,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為我的(如著法是有,這就是執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墮我見」。
四念處 「是四念處」,如能修習觀察,都能不起我見,就「能厭一切──身、 受、心、法」,也就是能厭離生死流轉,心向涅槃。所以說能「開涅槃門」, 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能!
四念處 ─舉經 『雜阿含經』(修多羅)卷一0(大正二‧七二上──中)說: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
四念處 ─釋經提要 依三種想而有三種不善覺(覺,新譯尋思),引起種種的不善法,多修習無相三昧,能永滅無餘。無相三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四念處……是解脫的一乘道。依此而修無相三昧,不取一切相,不取法有,也不取法無,真能修到無所取著,就能自證涅槃了。
解脫的正行—八正道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 •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 • 由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 • 正念與正定, 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
慧與覺證 • 在家出家的聖弟子,依八正道行,確有如實的悟證境地,這是經中隨處可見的。 • 怎樣的觀慧才能引發如實覺呢?
慧與覺證—方便眾多 • 或說四念處; • 或說四諦觀; • 或說緣起的生起還滅觀。 但達到根本處,切近實證處,都是同觀實相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這是三法印的觀門:依無常成無願門 ,依無我成空門,依涅槃成無相門。等到由此而知法入法,即無二無別。
慧與覺證—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 《智論》(卷二二) 說: 「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 ,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又說:「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 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
慧與覺證 • 法性是空寂而緣起有的, 從緣起的生滅邊,觀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 從緣起的還滅邊,觀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 • 直從法性說,這即是性空緣起的生滅觀,生滅即是寂滅。 • 所以四念處,四諦觀,緣起觀,或側重緣起流轉而觀不淨、苦、無常、無我都是契入法性空的方便。 • 由於適應時機,根治對於物欲、色欲 的繫著,所以說苦觀、不淨觀。如不能依苦而起無量三昧,或偏於不淨觀,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佛世即有比丘厭身而自殺的(如《雜含》卷一三‧三一一經)。 佛為此而教令修安般 ……
何觀 茫茫瀑流何所逐? 念念情執幾時休? 宏願自脫二或一? 戒定慧觀戲論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