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歷史二 第五篇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學習目標: 了解護法運動的過程 了解國民黨聯俄容共及黃埔建軍的原因及情形 說明北伐與清黨的過程 說明訓政時期的各項發展與建設. 大事記. 有兵力者也可以挑戰「統一」的政府. 「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強者可以「統一」國家. 護「 法 」運動. 臨時約法→ ( 袁氏定 ) 新約法→臨時約法?. 起因: 一、段祺瑞在黎元洪辭總統後,不願恢復 《 臨時約法 》 和舊國會,並另立屬於自己勢力的「安福國會」

gry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史二 第五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2.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 學習目標: • 了解護法運動的過程 • 了解國民黨聯俄容共及黃埔建軍的原因及情形 • 說明北伐與清黨的過程 • 說明訓政時期的各項發展與建設

  3. 大事記 有兵力者也可以挑戰「統一」的政府 「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強者可以「統一」國家

  4. 護「法」運動 臨時約法→ (袁氏定)新約法→臨時約法? 起因: 一、段祺瑞在黎元洪辭總統後,不願恢復《臨時約法》和舊國會,並另立屬於自己勢力的「安福國會」 二、孫中山為維護共和體制。遂前往廣州,號召軍閥為保護《臨時約法》而戰

  5. 護法運動過程 「槍桿子出政權」→建黨軍

  6. 民國時期的政府(補充)

  7. (國民黨)黃埔建軍 反軍閥 一、成立時間: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二、主事者:孫中山派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為軍校第一任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中正也開始嶄露頭角 三、成立原因:記取陳炯明叛變教訓,欲成立黨軍,學習蘇俄共產革命經驗,體認武力為革命成功之必須,另也是聯俄容共的產物 四、特色-國共勢力同時進入黃埔軍校: 1.蘇俄派軍事顧問協助,同時給予物質、經濟上的援助 2.仿照蘇聯紅軍制度,在軍校中實行政戰教育 五、影響:很快成為愛國青年的革命大熔爐、黃埔軍系成為影響之後中國近代史重要的力量 國共為什麼合作? 聯合蘇俄 反帝國主義

  8.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時與外賓的合影

  9. 中山(原名永豐)艦事變 此為一件疑似企圖將蔣中正挾持至俄國事件,後來蔣中正逮捕中山艦長與涉嫌的共產黨員,此事變之後蔣中正開始掌握國民黨、軍大權。 1923年8月12日廣州蒙難週年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的主砲塔前與官兵合影,旁立之女士為宋慶齡。

  10. 北伐:討伐對象 • 吳佩孚:汀四橋之役 • 孫傳芳 • 寧漢分裂 • 張作霖:皇姑屯炸死 • 張學良:易幟

  11. 十七年一月蔣介石復出 十七年十二月完成統一 十六年三月攻下上海與南京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清黨」 十六年八月蔣中正下野 十六年九月寧漢合作 十五年誓師北伐 北伐(1925-1928)的過程 北方: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 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寧漢分裂」 南方: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

  12.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被炸毀的張作霖座車

  13. 清黨(四一二事件) KMT清除黨內左派,國共第一次合作結束 • 起因:北伐期間,國民黨內的共黨配合軍事行動,運用農民、工人、學生的力量,在各地控制地盤,進行土地改革與共產式革命 • 時機:寧漢分裂後,蔣中正得到上海各界資本家支持,減少對俄援之依賴 • 時間:民國16年4月12日 • 措施:南京政府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蔣所轄地區也推動清黨

  14. 訓政時期的現代化進展 • 政治發展:訓政時期約法、中原大戰 • 區域發展失衡 • 金融:廢兩改元,發行法幣 • 工業發展 • 農業發展 • 交通建設 民初在火柴盒上的圖案,反映出當時想要振興民族工業的心態。

  15. 國軍編遣會議引發中原大戰 (1) 一、戰爭時間:民國18年~19年 二、導火線: 北伐完成後,全國兵額有二百三十萬,軍需浩繁,財 力不堪負荷,因此實行精兵政策,進行裁軍。在南京 召開了國軍編遣會議,進行軍隊人數和地盤的分配, 軍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指責南 京政府藉此削藩減兵,壯大自己兵力,於是在汪兆銘 的鼓勵下,大家高舉著「護黨救國」的旗幟,團結一 致,共同反蔣 此時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實質上呢?

  16. 中原大戰中的各種勢力 中原大戰前,蔣介石與馮玉祥(左)、閻錫山(右)合影

  17. 國軍編遣會議引發中原大戰 (2) 三、蔣中正的勝算: 1.軍力:中央軍六十萬,反蔣軍隊八十萬,但蔣有海、空軍,財政上控有廣東、江浙等富庶省份,反蔣軍則偏處華北、西北,資源取得較不易 2.人心號召:閻、馮為軍閥出身,人心上不易號召 3.東北張學良支持中央軍 四、戰事情形:戰爭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湖南,尤其是隴海鐵路沿線,雙方共動員一百四十萬軍隊,戰爭前後五個月,傷亡二十五萬,軍費支出超過兩億元

  18. 中原大戰 東北軍入關到達天津 ,影響中原大戰的關鍵軍事行動。

  19. 區域發展不平衡 • 背景: 一、自清末以來現代化進展多集中在沿海與沿江一帶 二、西南與西北地區又是民初軍閥所盤據的地方,更妨礙現代化 • 現象: 一、 1932年上海銀行公會會員的銀行總資本額,占所有近代銀行總資本額四分之三以上 二、 1933年全中國大型近代工業有一半在上海 • 抗日戰爭後,沿海工業設備遷移後方,內地工業的基礎才得以建立

  20. 黃金十年(1928-1937)的現代化

  21. 法幣政策的內容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銀行壹元 一、統一發行:規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翌年加入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發行銀行原有流通市面之鈔票,逐漸收回,代以中央銀行法幣 二、集中準備:設立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專司法幣發行及準備金之保管 三、統制白銀:國內一切公私收付款項,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銀幣,商號及人民持有銀幣生銀,應兌換法幣 四、調整貿易: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穩定法幣對外匯之價值,俾使國際貿易可自由調整

  22. 法幣政策的成果與貢獻 一、穩定金融:物價指數隨著國際水準循序上漲,市場利息減低,使生產指數也隨之增加 二、農業復甦:資本逐漸導入生產事業,投資農業者增加 三、加速國家統一:經濟幣制的統一,帶動地方間的聯繫,有助於國家維繫 四、有利軍事戰爭:財政復甦、資金調度統一,增加戰爭籌碼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央銀行壹元

  23. 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4. 相對而言發展較好

  25. 福新麵粉公司 榮氏兄弟創立的福新麵粉公司:榮宗敬與榮德生兄弟所創的榮氏企業,其興衰過程也代表著近代中國發展的縮影。

  26. 民初的工廠 民國初年的工廠運作情形

  27. 交通建設 中國鐵路增加速度 中國公路

  28. 課後活動 • 訓政時期國民政府所從事的各項建設,對往後抗日戰爭中有怎樣的影響? • 中原大戰中幾位重要的軍事將領(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與張學良)在往後抗日戰爭中又曾參與哪些重要的戰役?

  29. 好站連結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http://sun.yatsen.gov.tw/ • 國民黨與共產黨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egean/6234/main.html • 網上中華五千年 /民國大事曆/第一部份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15.htm

  30. 13-1圖源出處 • 護法運動:http://218.86.121.20/czpd/xsxt/04-05shang/rjb/c2ls/11/data/zstz02.htm •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時與外賓的合影:http://news.sina.com.cn/o/2006-08-19/06079790142s.shtml • 蔣中正先生向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辭呈:http://sun.yatsen.gov.tw/image/sun/sun_obj/sun_obj_a010_b010_c010_430.jpg •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的主砲塔前與官兵合影,旁為宋慶齡:http://vm.rdb.nthu.edu.tw/cwm/ming/2107_d.html • 北伐:http://web.kyoto-inet.or.jp/people/tsuka/map/05/Hokubatu.JPG • 皇姑屯事件:被炸毀的張作霖坐車:http://www.pep.com.cn/200406/ca502891.htm • 蔣介石在上海的行刑隊: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egean/6234/nwweb.html • 民初在火柴盒上的圖案:http://www.fqhkzx.com/Get/wenke/042716001431608.html • 中原大戰前,蔣介石與馮玉祥(左)、閻錫山(右)合影: http://news.163.com/06/0207/14/29C828AJ0001123E.html • 東北軍入關到達天津 ,影響中原大戰的關鍵軍事行動: http://news.163.com/06/0207/14/29C828AJ0001123E.html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銀行壹元: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minguoshiqihuobi/page/fabi.htm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央银行壹元: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minguoshiqihuobi/page/fabi.htm • 榮氏兄弟創立的福新麵粉公司: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08561.htm • 民國初年的工廠運作情形: http://218.4.98.196/xswy/zgls/index.htm

  31.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 學習目標: • 說明中國在對日抗戰前的安內攘外及西安事變的背景與經過 • 說明中日戰爭的背景與過程 • 了解八年抗日戰爭的影響 • 了解國共內戰的發展與撤守臺灣 解放?

  32. 大 事 記

  33. 中日戰爭背景:日本的大陸政策 • 制訂時期:明治維新時,日本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 • 目的:擴張國防線,並以中國為假想敵發展軍國主義,以發展更多腹地 • 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中國東北,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 左圖為最具體代表日本大陸政策的 「田中奏摺」

  34. 抗日戰爭前日本的侵華行動

  35. 一、扶植勢力與侵占山東 • 支持過袁世凱、段祺瑞 與張作霖 • 1915年二十一條要求 • 巴黎和會與山東主權問題 • 1927年五三慘案

  36. 五三濟南慘案 當時反對二十一條要求的文宣 日軍砲轟濟南城:為日本為阻止北伐,在山東引起殺害中國官員蔡公時的慘案。

  37. 袁世凱批准「二十一條」要求國書

  38. 二、東北地區 • 大陸政策的「生命線」:日本視為最佳糧食與原料的供應地 • 皇姑屯事件:日本炸死張作霖,企圖趁亂占領東北 • 九一八事變 • 中國採取不抵抗政策 向國聯控訴 共黨所發行的紀念九一八的郵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毁的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元。

  39. 九一八事變 圖:日軍在所謂毀壞鐵路的「證據」之前留影:一段枕木、一枝槍、一頂軍帽。 事變經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部分鐵路,並以此為藉口向瀋陽發動攻擊。蔣中正鑑於當時情勢下令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日本占領全東北。

  40. 三、上海:一二八事變 1.事由:日本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對侵占東北的關注 2.經過:在上海策動日本僧侶被攻擊事件,以此為藉口攻擊。與在上海的第十九陸軍發生激烈戰爭。日本傷亡萬餘人 3.結果:在英國調停下簽下松滬停戰協議,雙方同意停火

  41. 一二八上海事變 上海第十九路軍所駐紮的閘北地區被轟炸的情形。 第十九路軍士兵在寶山路虬江路進行巷戰。

  42. 四、長城戰役 1.事由:日本宣稱熱河為滿州國的領土 2.過程:日本占領熱河和山海關,並在長城各關口發生激戰 3.結果:簽訂 唐沽協定 。 喜峰口之戰,大刀隊衝出戰壕

  43. 五、華北地區 1.「華北」:包括察哈爾、 綏遠、河北、山西、山東 2.策動時間:1935年 3.過程: 利用殷汝耕在北平附近成立 「冀東反共自治政府」,是由日人任軍事、經濟顧問的傀儡政權,延續至七七事變為止 日本關東軍強迫察哈爾省主席同意解散排日機關、協助日本在內蒙的活動。隨後,日軍進入察哈爾省的六個縣,察哈爾省大部分淪陷 北京街道上抗日標語,為一一七師所留下。 國民政府如何應付 日本侵略? 「以華制華」的侵略方法

  44. 南京國民政府的安內攘外政策 • 在日本的大陸政策下,中日一直存在緊張關係。面對此一情勢,1931~1935年間南京國民政府採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先對付共產黨→人民同意嗎? 蔣介石進行安內戰爭(剿共) 的南昌行營

  45. 西安事變:全面抗日的轉捩點 • 時間:民國25年12月12日~25日 • 地點:西安 • 背景:國民黨五次圍剿使共黨 逃至陝北延安,受共黨宣傳影響, 之後東北與西北軍皆無意剿共 • 導火線:張學良力諫蔣中正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卻苦無結果 • 事件: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合力劫持蔣中正,實行兵諫

  46. 西安事變各界反應 (1)南京政府:一派主張武力討伐,維持綱紀;一派主張和平救蔣,避免擴大內戰 (2)中共:有主張立刻殺蔣,但整體是保持沈默,以免引起日本和國民黨借題發揮,作為攻擊中共的藉口 (3)日本:日本樂見中國內亂的擴大,以利進一步侵華 (4)蘇俄:利用中國牽住日本,避免日本北攻蘇俄,而蔣中正是當時中國抗日的唯一領袖,故命中共救蔣 (5)結果:全中國達成一致抗日共識

  47. 中日戰爭爆發 • 七七事變後: 八年中日全面戰爭,分三個時期 在國際情勢上分兩時期即可: 1.1937.7.7-1941.12.8 獨立抗戰 2.1941.12.9以後正式宣戰 加入同盟國作戰 中日戰爭期間刊登在外國期刊上的中國小軍人照片,在歐美引起關注

  48. 以空間換取時間

  49. 中日戰爭第一時期:七七(盧溝橋)事變 經過:1937年七月七日,日軍以尋找一名演習失蹤士兵為藉口,和駐守盧溝橋的守軍發生衝突。 七七事變時,駐守盧溝橋的二十九軍士兵。

  50. 中日戰爭第二時期:武漢會戰 • 武漢會戰延遲了日軍行動,之後日本雖然攻占了武漢,但是國軍與共軍利用山區地形的戰爭方式,使之後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馬當要塞的中國守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