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温州历史上的 自然环境和经济开发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温州历史上的 自然环境和经济开发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温州地形. 山区占 78.2% , 平原占 17.5% , 沿海占 1.5% , 江河水面占 2.8% 。. 今日温州. 山区占总面积 78.2% ,广泛分布; 平原占 17.5% ,主要在东部; 沿海占 1.5% ,江河水面占 2.8% 。 人称“七山一水两分田”。 人均耕地 0.36 亩,为全省最少的地区之一。. 一、历史环境. 5000 年前瓯江、 飞云江、敖江三 条河流的河口都 类似今天的杭州 湾,属于溺谷形 海湾。. 5000 年前温州: 海水一直到达今

gry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温州历史上的 自然环境和经济开发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温州历史上的 自然环境和经济开发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2. 温州地形 山区占78.2%, 平原占17.5%, 沿海占1.5%, 江河水面占2.8%。

  3. 今日温州 山区占总面积78.2%,广泛分布; 平原占17.5%,主要在东部; 沿海占1.5%,江河水面占2.8%。 人称“七山一水两分田”。 人均耕地 0.36亩,为全省最少的地区之一。

  4. 一、历史环境 5000年前瓯江、 飞云江、敖江三 条河流的河口都 类似今天的杭州 湾,属于溺谷形 海湾。

  5. 5000年前温州: 海水一直到达今 天的青田县城、 平阳县城和平阳 水头镇一带,大 罗山成为海中孤 岛,今天的平原 地区一片汪洋, 波浪直拍山前。

  6. 约3000年前温州开始有人类活动,居住在离海较远、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 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沿海平原。

  7. 《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晋代郭璞认为其意指瓯“在岐海中”。后人解释:“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晋代郭璞认为其意指瓯“在岐海中”。后人解释:“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 可见至少从《山海经》成书的先秦时期,到郭璞生活的东晋时期,温州一带还属于山脉突出于海洋之中、海湾伸入山地之间的岬湾式海岸,今温州——瑞安——平阳三个市区一线以东的沿海平原,大多没有形成。

  8. 温州地区沿海平原成陆过程示意图

  9. 瓯江北岸平原 潟湖 白石湖 长林盐场

  10. 瓯江南岸平原 帆海 沙城 总洚 灵昆 岛

  11. 飞云江北岸平原 南塘 宋乾道: “邑濒海, 潮坏民田, 筑塘以捍之, 河行其中。”

  12. 飞云江南岸平原 《万历府志》:“万全乡,负县郭,古为海,后筑塘为田。”

  13. 敖江平原 坡南塘 东塘 南监 盐场

  14. 二、温州平原的开发 温州的开发,分平原与山区两个方面。平原开发较早,是人们修水利工程防止潮水上岸,并且与水争地的结果。

  15. 温州各县的建立时间 永嘉 138年 1958年县市分立 瑞安 239年 平阳 283年 乐清 374年 泰顺 1452年 文成 1948年 洞头 1953年 苍南 1981年从平阳分出

  16. 温瑞塘河——瑞平塘河

  17. 温瑞塘河,南宋南塘 袁燮记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的南塘:瑞安“邑濒海,潮坏民田,筑塘以捍之,河行其中,盖永嘉、瑞安大河之支别也”;塘河外有海涂,“有势力者,围塘外涂地为田,而穴塘引河以溉”,而“塘日穿漏,则无以障海矣”。(《絜斋集》卷13《尚书黄公行状》)

  18. 从古海塘演变而来的塘河 温瑞平塘河:南塘 平阳:横河埭—沙塘、坡南塘, 苍南:东塘

  19. 塘河,古代既是可以抵御海潮的海塘,又是可以行船的运河,还是可以旱天灌溉农田、雨季可以积潦的水渠。今天还在发挥行船、灌溉、排潦的功能。塘河,古代既是可以抵御海潮的海塘,又是可以行船的运河,还是可以旱天灌溉农田、雨季可以积潦的水渠。今天还在发挥行船、灌溉、排潦的功能。 可以说,没有塘河就没有温州平原的开发,温州平原经济开发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修建海塘及与其相配套的水利工程。

  20. 从村建走向联建:飞云江南岸的例子 南宋绍兴年间,飞云江南岸平原在地方官和乡绅的主持下,将各村落独自建成的小海塘“埭”联接成统一的海塘沙塘,并创设陡门和其他附加设施。于是,“上蓄众流,下捍潮卤,有沙塘为之城垒;潴其不足,泄其有余,有陡门为之喉襟”,形成完善的水利系统。(徐谊《沙塘陡门记》,载隆庆《平阳县志·艺文》)

  21. 至少在南宋以前,温州平原的海塘建设,往往经历各村落先自行筑小土堤(埭),尔后各村再联接成较大规模的海塘这样的过程。当成陆过程由港湾以内演进到港湾以外,在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才需要并可能修建较大规模的海塘。至少在南宋以前,温州平原的海塘建设,往往经历各村落先自行筑小土堤(埭),尔后各村再联接成较大规模的海塘这样的过程。当成陆过程由港湾以内演进到港湾以外,在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才需要并可能修建较大规模的海塘。

  22. 南宋《永嘉志》总结温州特点 “温郡居涂泥之卤,土薄艰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以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不宜粟麦而稻足。”“商舶贸迁,海育多于地产。”“此邦素号多才,学有渊源。近岁名流胜士继踵百出。”

  23. 三、山区的开发

  24. 温州山区开发以泰顺为代表

  25. 泰顺建县以前的外地移民分布图

  26. 泰顺建县以后的外地移民分布图

  27. 浙江泰顺县方言分布图

  28. 明清时期,福建移民,番薯、烟草、蓝靛,采矿、烧炭和土纸生产。明清时期,福建移民,番薯、烟草、蓝靛,采矿、烧炭和土纸生产。 因采矿活动形成的处州府矿工向泰顺山区的迁移。 景泰三年(1452年)泰顺和处州府云和、景宁、宣平三县同时建县,景泰六年福建寿宁县建县,标志着浙南闽北高山区已获得初步开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四年(1739年),福建北部的屏南、福鼎又相继建县。

  29.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同治、光绪年间,泰顺县已经出现人多田少的现象,“患在人满,全赖邻县觅食” ,许多人不得不到外县做工。人多地少现象的出现,表明泰顺县已基本完成地区开发。

  30. 泰顺山区经济的特点 或利用山林资源和矿山资源,发展以杉木、毛竹、茶油、茶叶为主要产品的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以土纸、陶瓷、薪炭、酒粬为主要产品的手工业,晚清时期在龟湖等地可能还有一定规模的采矿业。此外,当地还盛产龙须席、桐油、纸伞等产品。这些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外市场。 此外,南部的三魁、泗溪、雪溪、龟湖等乡,都有农闲外出做石匠、木匠、泥水匠、篾匠、弹棉花、织蓑衣的习惯,这部分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 在公路修成以前,当挑夫是贫穷农民的另一个收入来源,往往挑夫兼行商。出去一趟,少则六七天,多则十来天。

  31. 民国《泰顺县风俗志调查纲要》:全县经常性职业人口中,农民约占70%,商人约占10%,土木及各种职业工人约占8%,其他职业者约占12%。 可以说泰顺的基本经济并非以农为主,而是包括农业、林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在内的多种经济,而且农业的收入未必是第一位的。因此,估计全县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农业以外的经济活动。

  32. 洞头,另一种开发方式

  33.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