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08 Views
中國寓言的特徵. 1. 不是一個獨立的體裁 , 夾雜在諸子哲學散文、歷史散文之中。 2. 目的是政治家用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 士大夫用來勸誡君王 ; 哲學家用來宣揚自己的哲學理念 ; 外交家用來遊說諸侯的工具。 3. 後來 , 人們為了方便故事的敘述 , 才將寓言從哲理性的散文中抽離 , 成為獨立的文體。 . 例子 : 揠苗助長. 例如 :《 孟子 ‧ 公孫醜上 》
E N D
中國寓言的特徵 1. 不是一個獨立的體裁, 夾雜在諸子哲學散文、歷史散文之中。 2. 目的是政治家用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士大夫用來勸誡君王; 哲學家用來宣揚自己的哲學理念; 外交家用來遊說諸侯的工具。 3. 後來, 人們為了方便故事的敘述, 才將寓言從哲理性的散文中抽離, 成為獨立的文體。
例子:揠苗助長 • 例如:《孟子‧公孫醜上》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偶然的正義)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有愧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音壓)之者,芒芒然(疲倦)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曰:「詖(音卑, 不正派)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寒泉網頁: http://210.69.170.100/S25/
寓言的突轉結構 • 這則寓言有一種令人驚奇的效果。 • 「揠苗」的順勢推理是可以「助長」, 但結果卻違反意願。 • 那麼日常我們的想法是不是也一樣, 習慣某種想法, 而不知其荒謬。 • 孟子原意是相信不可以因為偶然的正義而令浩然之氣增長, 就正如以為揠苗助長一樣, 一下的, 短促的行為並不會帶來什麼好的效果。
中國寓言的內容特點 • 1. 在思想上, 政治倫理性強; • 2. 在題材上, 人物故事為主; • 3. 在體制上, 多穿插於各類散文著作之中。
寓言的結構 (一) • 1. 寓言文本是具有故事性的敘述類文體, 只呈現事件, 不揭露寓意, 是一種不完全設計的空窗架構, 有極大空白可供讀者填寫。
例子 • 拔苗應該可以助長, 但苗枯死。為什麼呢?
寓言的結構(二) 2.兒童讀者具有遊戲性的偏好, 喜歡推理性的閱讀, 會根據文本所遺留的線索, 主動填寫空白的部分, 獲得遊戲性的快樂。在填寫過程, 他們會發現文本中的寓意, 還能鍛鍊思考能力。
例子: • 拔苗的行為和我們日常的行為, 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寓言的結構(三) 3. 為了要誘發讀者發覺未曾言說的寓意, 作者創作時常常會選擇具有特徵的人物、簡化人物的描寫、情節的敘述、以故事具體化生命哲理, 使讀者能集中注意力於寓意的揭露。
例子: • 寓言一般不會敘述人物的背景、性格、心理反應, 故事情節也完全不複雜, 只集中揭示寓意部分。 • 拔苗者為宋人, 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 一定有些特性為同時代人可以識別的。
寓言的結構(四) • 在寫作過程, 作者常常會透過比喻、替代、留白、暗示、以單一事件代替整體現象的方法來隱藏。由於讀者和作者具有某些先天類似的思考機能、後天類似的文化背景、同時讀者也累積了相當的閱讀經驗, 因此能用自己的先在經驗來揭露作者的隱藏。
例子 • 例如莊子的莊周貸粟, 有了莊子的處境, 然後鯽魚的比喻就躍然紙上了。 •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 【宋有富人】 •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築土作牆,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 劉城淮編:《先秦寓言大全》(長沙:岳麓書社,1993),頁162。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二) 【三年成一葉】 • 宋人有為其君以象象牙為楮枸樹,又稱谷樹,葉似桑,皮可造紙,粵音cyu2葉者,三年而成。豐殺粗細莖柯葉柄,毫芒繁澤葉子的光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 • 《先秦寓言大全》,頁169。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三) 【宋人服喪】 • 宋崇門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縣)的東門之巷人住里巷的平民,泛指城巿平民服喪,而毀甚瘠。上以為慈愛於親,舉以為官師官名。明年,人之所以毀死者,歲十餘人。 • 《先秦寓言大全》,頁194。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四) 【紳之束之】 • 書曰:『紳大腰帶,指嚴格要求自己之束之。』宋人有治學習者,因重帶自紳束也。人曰:『是何也?』對曰:『書言之,固然。』 • 《先秦寓言大全》,頁216。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五) 【宋人有少者欲效善】 • 宋人有少者,亦欲效學習善。見長者飲無餘,非斟酒飲也,而欲盡之。 • 《先秦寓言大全》,頁216。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六) 【宋人有酤酒者】 • 宋人有酤酒賣酒者,升概刮平升斗的刮版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懸幟酒旗甚高著明顯;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小孩子懷錢挈壺罋粵音ung3 而往酤,而狗迓迎,粵音ngaa6而齕咬,粵音hat6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先秦寓言大全》,頁242-243。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七) 【守株待兔】 •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樹桩,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一種翻土工具,粵音loi6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 《先秦寓言大全》,頁260。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八) • 【宋襄公與楚人戰】 • 宋襄公與楚人戰於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渡河,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不重傷,不擒二毛年老的人,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險要的地方,粵音ak1 ,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後鼓士進之。』右司馬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後民聽從,是則將令人主耕以為上,服戰鴈同雁行也民乃肯耕戰,則人主不泰極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一) • 《韓非子》寓言選〈社鼠〉 • 《韓非子》第34卷 外儲說右上第34 • 一曰。桓公問管仲曰﹕「治國何患?」對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塗之,鼠因自託也。燻之則木焚,灌之則塗阤,此所以苦於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則為勢重以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謾侮蔽惡以欺於君,不誅則亂法,誅之則人主危,據而有之,此亦社鼠也。」故人臣執柄擅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不行矣。
結構 • 「隱藏」﹕故事的結構,說明了土地廟和老鼠的事情,以至無法根治的危險,但為什麼和治國有關呢?沒有說出來,老鼠代表什麼也沒有說。 • 「揭露」﹕因為談的是治國,土地廟是國家。老鼠代表什麼人呢? • 「逆轉」﹕照理人一定可以勝過老鼠,但最後束手無策。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二) • 焚鼠毀廬﹕ • 「隱藏」﹕平常對老鼠懷恨在心,酒醉之後,只管殺鼠,把房子都燒了。 • 「揭露」﹕鼠和廬都焚毀了,說明平常的怨恨,最後會讓人失去理性。男子自己普遍的道理說出來。 • 人不可積憾哉﹗予初怒鼠甚,見鼠不見廬也,不自知禍至於此。人不可積憾哉﹗ • 「逆轉」﹕沒有想到小老鼠那麼難應付,最後讓人損失慘重。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三) • 〈永某氏之鼠〉 • 「隱藏」﹕因為迷信自己的生肖,放縱老鼠,老鼠可以肆無忌憚,不獨與人為伍,並且成為人的主人,但人不以為意,到新主人到來,一下就將所有老鼠撲滅。 • 「揭露」﹕彼此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但諷刺什麼人呢? • 「逆轉」﹕沒有可能有鼠大於人的情況。 • 老鼠為禍,但好像有退治之法,讓牠不那麼明目將膽。不過老鼠似乎很討人厭﹕「陰類惡物」、「盜暴尤甚」。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四) • 〈貓號〉原來是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的前身,但演作寓言的時候,老鼠不是天下最強大的,貓才是,這是中國人的願望。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五) • 〈鼠技虎名〉 • 「隱藏」﹕老鼠叫作老虫,湖南人和蘇州人的叫法不一樣。 • 「揭露」﹕以老虎之名,幹老鼠的勾當。 • 「逆轉」﹕老鼠叫作老虎。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六) • 「隱藏」﹕老鼠和黃蜂結為兄弟,要秀才排第三。 • 「揭露」﹕老鼠會鑽,黃蜂會刺,秀才什麼都不會。在稱讚還是諷刺秀才呢? • 「逆轉」﹕老鼠和黃蜂居然比秀才排行居先。
寓言中的動物形象(七) • 〈大鼠〉 • 「隱藏」﹕老鼠和獅貓的博鬥。 • 「揭露」﹕匹夫按劍,何異鼠乎﹗ • 「逆轉」﹕老鼠把貓吞掉,與老鼠力博,貓不敵。 • 故事在諷刺什麼呢? • 老鼠可以很兇狼,要被置於死地的動物。
中國老鼠的形象 • 害虫,很難對付,貪得無厭。 • 喜歡鑽營; • 可以變得很兇狠,讓人無法對付。 • 人和鼠是敵對的關係。
寓言和神話的分別 • 1. 寓言是先有一涵義,再套用一故事來表達這涵義,例如「龜兔賽跑」寓意「驕兵不敗」。 • 神話並不預先刻意被套用來表達或解釋任何涵義,例如「亞當夏娃」神話寓言深遠,卻不是被套用來表達某特定涵義。 • 2. 寓言所蘊含的意義是可以透過翻譯的形式而被完全揭露出來; 神話的含義卻不能純粹透過翻譯解釋而被完全翻出來。 • 3. 寓言的意思一旦被翻譯出來後,故事可以被丟棄;神話不能被輕易丟棄,人只有透過神話故事的意象來把握超越的事理,人若把故事的事象丟棄,他也一併丟棄了其中所蘊藏的涵義。
寓言和別的文類的分別 • 古典童話﹕兒童讀者並無揭露故事意義的能力,一切變化都在無意識中進行。 • 寓言﹕兒童有揭露意義的能力。寓言除了有逆轉的特徵之外,寓言作者一般不負擔為讀者做最後的解謎工 • 作,一定要摸清寓意才成。 • 逆轉是一種技巧,讓讀者產生意外,有警醒之心,而改變其習以為常的概念。 • 寓言不是謎語,因為謎語的目的是謎底,謎底可以沒有什麼意義,但寓言要揭露的是真理。
神話、童話、寓言和幼兒教育 • 細節的處理和作品體裁之間
參考書目: • 1.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1年9月再版)。 • 2. Edward Wheatley: Mastering Aesop, Gainesville: Florida UP, 2000. • 3. Margaret Blount: Animal Land: the Creatures of Children’s Fiction, N.Y.: William Morrow & Co.,1974. • 4. 劉德聯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 5.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 6. 洪志明 ﹕《隱藏與揭露﹕寓言的寫作技巧研究》(台東兒童文學研究所, 2000,未刊碩士論文)。 • 7. 黃漢耀 ﹕《中國人的寓言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
伊索寓言中的老鼠 • 〈貓和老鼠〉 • 〈獅子和老鼠〉 • 〈老鼠和黃鼠狼〉 • 〈蛇、黃鼠狼和老鼠〉 • 〈老鼠和青蛙〉 • 〈群鼠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