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31 Views
劳动经济学. 劳动需求.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第一节 派生需求原理.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 间接需求,派生需求,引致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2. 共同性 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技术上各种生产要素协同生产.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E N D
劳动需求 •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 劳动需求弹性 •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第一节 派生需求原理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 间接需求,派生需求,引致需求 •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2. 共同性 • 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 技术上各种生产要素协同生产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1.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2.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3.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4.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含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技术系数: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 固定技术系数: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 可变技术系数: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时间范围 变化的要素 固定不变的要素 短期 劳动 资本和技术 长期 劳动和资本 技术 超长期 劳动、资本而后技术 2.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3.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第二节 完全竞争下的企业劳动需求分析 完全竞争企业 • 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 • 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 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 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 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 边际收益(MR):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的变化 边际产品价值(VMP):企业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收益的变化。 VMP=MP*P
边际生产力理论 • 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 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 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MPL, MPK • 边际收益产品(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 增加一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的收益 • VMP=P*MP • 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曲线:描述要素数量和VMP的关系的曲线 • 先递增,后递减 •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产品市场 R(Q)=Q*P MR(Q)=P MR=MC MR,MC都是对产量Q而言 要素市场 R(L)=Q(L)*P VMP(L)=P* dQ(L)/dL = P*MPL 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的“边际成本”的原则, VMP是对生产要素而言 MPL(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所以VMP曲线递减 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体现
VMP = MP*P 二者都向右下方倾斜 VMP位置的高低取决于MP和P的高低 MP,P上升,VMP向上方移动 VMP和MP位置的高低取决于P的值 P>1, 给定要素数量,MRP>MP P<1, MRP<MP P=1, MRP和MP重合 MRP
产品的边际成本 C=C(Q) MC(Q)=dTC/dQ 要素的边际成本 C=WL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所以 MC(L)=dC(L)/dL = W由要素市场决定, 是常数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 遵循: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收益产品”(VMP)=要素的边际成本 VMP=MP*P = W • 注意区分VMP和MR • 当上述条件被满足时,厂商利润最大化,要素组合最优 • 如果VMP≠W,则 • VMP>W,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引起收益大于成本,所以增加要素使用以提高利润,直至VMP=W • VMP<W,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引起收益小于成本,所以减少要素使用以提高利润,直至VMP=W • 数学推导 Max ∏(L)=PQ(L)-WL d∏/dL = P*dQ/dL – W = 0 P*MPL = W 即VMP= W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L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W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VMP曲线重合 • P*MP(L)=W • 如果要素价格W上升,于是有P*MP(L)<W,所以要减少要素使用; • 如果W下降,有P*MP(L)>W,所以要增加L VMP
完全竞争下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 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以其他厂商均不进行调整为前提,否则d曲线将脱离MRP曲线 • 市场需求曲线将违背上述假设,则单个厂商d曲线的简单加总将无法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如果其他厂商均不调整,则 • W改变不影响P,只影响单个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和使用量,从而引起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化 • 厂商是完全竞争者,不引起市场价格变化 • 如果全体厂商都进行调整 • 市场需求不变,市场供给改变,P发生变化 • P又反过来影响单个厂商的MRP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 多个厂商调整时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则市场需求曲线是dm加总而来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1 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的选择 • 资本密集型:生产过程中使用相对较多的资本 • 劳动密集型型:生产过程中使用相对较多的劳动 • 产量既定,工资高低将影响要素投入量 • 成本既定,工资高低将影响利润多少 K A B L
2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 替代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 规模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 • 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 • 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 由于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 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MRP= W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MRP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MR·MP,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 • MRP与VMP的区别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P,故产品边际收益MR等于产品价格,从而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是等于更加一般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
W VMP=MP*P MRP= MP*MR L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 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 • 卖方垄断企业的市场劳动需求曲线: 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n个卖方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前提是将劳动市场所有企业简化为卖方垄断企业。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 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 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 • 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L0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W,MLC • E MLC • W1 • W0 W(L)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 买房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MLC W(L) W1 W0 L
劳动需求弹性 • 弹性的一般含义 •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弹性系数 =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弹性的一般含义 • 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 • 公式: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定义: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 公式: ed =- (△L/L)/(△W/W)=-(△L/△W)/(W/L) 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ed 的取值范围 ed=0 0< ed < 1 ed=1 1< ed <+ ∞ ed=+∞ 劳动需求曲线的特征 完全缺乏弹性 缺乏弹性 单位弹性 富有弹性 完全富有弹性 W ed=0 W 1<ed<+∞ ed=+∞ ed=1 0< ed<1 L L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取值范围(绝对值):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1、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2、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 3、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 背景: 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
W W0 W2 W W1 W0 D S0 S1 D L1 L0 L L0 L2 L 图(a)被覆盖部门 图(b)未被覆盖部门 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 分析: • 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