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505 Views
臭氧層 破壞. 指導老師 : 呂明和 老師 組員 : 4970Q098 楊茵雯 4970Q096 邱于瑋 4970Q120 林仕涵 4970Q073 劉明俊. 大綱. 臭氧層 臭氧形成過程 臭氧計量單位 臭氧破壞之過程 臭氧破洞在南極上空出現之原因 北極臭氧破壞沒南極嚴重原因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臭氧減少造成的危害 結論 參考資料來源. 臭氧層. 圖片來源: Q&A, UNEP. 臭氧形成過程. 產生臭氧 hv( 波長小於 240nm) + O 2 → O + O
E N D
臭氧層破壞 指導老師: 呂明和 老師 組員:4970Q098楊茵雯 4970Q096邱于瑋 4970Q120林仕涵 4970Q073劉明俊
大綱 • 臭氧層 • 臭氧形成過程 • 臭氧計量單位 • 臭氧破壞之過程 • 臭氧破洞在南極上空出現之原因 • 北極臭氧破壞沒南極嚴重原因 •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 臭氧減少造成的危害 • 結論 • 參考資料來源
臭氧層 圖片來源:Q&A, UNEP
臭氧形成過程 • 產生臭氧 • hv(波長小於240nm) + O2→ O + O • O + O2→ O3 + 熱能 • 破壞臭氧 • hv (波長介於240nm~320nm)+ O3→ O + O2 • O + O3→ 2O2
臭氧計量單位 • 1 Dobson Unit(DU)指換算到標準狀態下(0℃,1大氣壓)氣體厚度為0.01mm之氣體量單位。 • 全球臭氧層臭氧水準介於200至500 DU( Dobson units),500 DU相當於地球表面0.5公分厚的純臭氣氣體,而臭氧層破洞(ozone hole)界定為小於220 DU 之區域。
臭氧破壞之過程 CCl2F2+hv→CClF2+Cl Cl + O3 → ClO + O2 ClO + O → Cl + O2
臭氧破洞在南極上空出現之原因(1/1) • 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 極地平流層冰雲 • 極地旋渦
臭氧破洞在南極上空出現之原因(2/2) ClONO2 + HCl → Cl2 + HNO3 C1 Cl2+ hv → Cl + Cl C12 C12 C1 Cl + O3 → ClO + O2 C12 ClO + ClO → ClOOCl -80度 ClOOCl + hv → Cl + ClOO ClOO → Cl + O2 Cl + O3 → ClO + O2
北極臭氧破壞沒南極嚴重原因 • 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 北極地區平流層溫度很少低於 -80℃。 • 北極地區平流層氣旋在陽光出現前通常已經消散,帶著O3的空氣可以進來補充流失的O3。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1/2) • 蒙特婁議定書管制會破壞臭氧層的數種化學物質,被管制的化學物質統稱為「破壞臭氧層物質(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簡稱ODS)」。 • 每一類ODS破壞臭氧層的能力並不相同,此能力以比較值 顯示,稱為「臭氧層破壞潛勢(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或簡稱ODP值。 ODS常見的種類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2/2) ODS常見用途
臭氧減少造成的危害 科學家將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分成三個波段︰UV-A、UV-B以及UV-C。UV-C完全不會到達地球表面; UV-B部份 為臭氧層過濾掉;UV-A則完全不會被臭氧層過濾掉。而這三種紫外線中對我們有害的主要是UV-B,它是造成許多動 植物病變與其他負面環境影響的元兇。臭氧層被破壞會提高地球生物曝曬更多的UV-B波段紫外線,由下表來說明影響哪些層面:
結論 地球經過數億年的演化,才能夠在大氣中形成臭氧層革除陽光中的紫外線,使陸地上得以有生物存在;然而,在1950 年代以後,人們大量的使用化學性質安定,價格便宜的CFCs,使得生活更方便,但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已將臭氧層嚴重破壞,人類也因此必需付出極高的代價。雖然,經過國際間共同努力,禁止使用CFCs,似乎緩和了臭氧洞的危害;但是,我們應牢記此次的教訓,認清地球的涵育和容忍能力並不是無限的,稍不慎的生產與製造,都可能導致地球上的生命面臨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 • [1]http://blog.udn.com/0918252595/1838345 • [2]http://www.gcc.ntu.edu.tw/Chinese/Education/30subjects/ozone%20hole.htm • [3]http://tw.myblog.yahoo.com/jw!qfGHxg.eGQJsaePC0Hb5AiBD/article?mid=2377 • [4]http://tw.myblog.yahoo.com/jw!BfvH_5CUHhZy8YW74Smg2ffV/article?mid=696 • [5]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surround/default.htm • [6]http://www.lib.ncu.edu.tw/~hong/atmhmpg/human/antartic.htm • [7]http://www.eehome.com.tw/topic/ozonehole.htm • [8]http://www.saveoursky.org.tw/epaper/showmailid.php?id=62&lid=6 • [9]http://toms.gsfc.nasa.gov/ • [10]http://www.earthome.org.tw/chinese/education/Ozone_layer.files/frame.htm# • sl ide0082.htm • [11]http://www.epa.gov.tw • [12]http://mail.tku.edu.tw/shgau/ • [13] http://gis.geo.ncu.edu.tw/gis/globalc/chap0502.htm • [14] http://plog.spjh.tp.edu.tw/lifetypetea/post/195/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