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03 Views
放映日期 : 08 / 02/2006. 【 二十四隻眼睛 】 Twenty-four eyes. 木下惠介作品 A Film by Kinoshita Keisuke. 【 二十四隻眼睛 】 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 155 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 2 時至 4 時 30 分
E N D
放映日期:08 / 02/2006 【二十四隻眼睛】 Twenty-four eyes 木下惠介作品 A Film by Kinoshita Keisuke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故事簡介 剛畢業的年輕女教師,來到偏遠海邊的學校教書。見到第一批十二位學生,從他們純真無邪的眼神中,教師的心中激盪出對教育的熱情。 之後日本發生大變,戰爭來臨,軍國主義盛行,所有人都在這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劇烈變動。 戰爭過後,老師回到昔日的學校任教。當年的老學生一同送了一架腳踏車給老師,相聚之時一位因戰爭受傷而眼盲的學生拿出昔日的合照,原來每個人都將那塊最美麗的回憶珍藏在心中最神聖的一處,他們談起過去,談起那些已在戰爭中犧牲的同窗……
電影資料 • 原名:《二十四の眼瞳》(1954) • 導演:木下惠介 Keisuke Kinoshita (1912-1998) • 編劇:木下惠介 • 原著:壺井榮(Sakae Tsuboi)之同名小說 • 攝影:楠田浩之 • 演員: 高峰秀子(Takamine Hideko)、天本英世(Tsukioka Yumeji)、 田村高廣(Kobayashi Toshiko)、笠智眾(Ryu Chishu)
電影成就 1954年《二十四隻眼睛》被日本報章列為最佳電影的前三位之首。 第二為《女子學園》, 第三為黑澤明的《七人的侍從》。票房收入, 被列在《哥之拉》之前的第四位(第一位是《君之名[第三部]》, 第二位《七人的侍從》, 第三位《忠臣藏》)。
導演簡介 出生於靜岡縣,於濱松工業學校畢業,曾為進片廠工作遭父母反對而離家出走,後終獲同意。 1933年入松竹蒲田片廠,因沒有大學學位,輾轉在攝影助手、沖洗,三年後被大導演島津保次郎提拔任助導,其後又跟隨吉村公三郎任助導。 1943年才獲松竹片廠長城戶四郎提升任導演,第一部執導大卡士喜劇「熱鬧的港口」。
導演簡介 1951年執導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卡門歸鄉」。 1964年執導的「香華」成為松竹最賣座電影,票房二億多日元;60年日本國內聲譽與黑澤明平分春色,甚至在1986年日本時報刊過一篇木下導演在國內壓倒黑澤明的報導。 木下作品是多方面的,通俗、喜劇、反戰、諷刺時弊、悲劇、溫情。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木下惠介的信念 「我喜歡人們彼此有美麗而單純的關係。要讓世人互相瞭解、和平相處,就靠這樣的關係。我們必須心有所信。」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拍攝手法 • 在《二十四隻眼睛》裏面, 木下沒有用「移動攝影」的辦法,而採用「固定攝影」(lock shot),小豆島的風景以大畫面展示,而其中有曲折伸延的小道和豆粒一樣的人們,這種取景的方法在整齣電影中經常出現。
拍攝【二十四隻眼睛】期間的木下惠介 • 1951年11月趁著到法國參加國際電影節之便, 到歐洲遊學, 翌年7月歸國, 接著拍了五部電影, 被譽為他的高峰期, 這五部電影是: 《天真的卡門》、《日本的悲劇》、《女子學園》、《二十四隻眼睛》和《遠雲》。 • 木下在拍攝《破戒》的時候, 至愛的母親去世, 無法見到最後一面, 拍攝《二十四隻眼睛》的時候, 76歲的父親在彌留狀態, 而木下要長期留在小豆島, 無法親侍在側。(按: 木下和父母關係非常好, 他說過永不要拍任何一部讓父母覺得丟臉的電影。) • (資料來源:梁敏兒博士翻譯,節譯自長部日出雄的《天才監督木下惠介》一書(東京:新潮社,2005年,頁315-328。)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拍攝手法 • 木下在歐洲遊學了大半年,受到法國電影《河》一片的影響,這齣影片完全沒有任何炫耀技巧的鏡頭, 一看還以為是一個普通人拍的,這種素樸的表達,是木下當時最想在《二十四隻眼睛》一片中做到的。而且《河》一片拍的是大河流域居民的人生,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電影用的是「固定攝影」手法, 展露出一種悠揚的風格。因為這種影響,小豆島的自然,也仿彿有著和人一樣的主角地位,人和自然好像變成了一體。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電影與音樂 • 位於日本濱松的木下惠介記念館保存了攝影用的劇本, 其中老師點名一場, 完全沒有cut的提示, 是木下臨時劃上去的, 每一人答一句, 就有一個特寫鏡頭。另外臨時寫滿了字的部分是歌詞部分, 注明歌詞一道播放, 特寫鏡頭如何移動。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電影與音樂 • 基本上, 木下的電影大多有音樂電影的性質, 二十四隻眼睛開始製作的時候, 木下就提議要用小學歌曲。 • 影片開場時, 播放的是《景仰的話就崇敬》一曲的旋律, 到了中途, 加入了女聲合唱, 在介紹小豆島風物的時候, 就換了《あんにろり》一曲的旋律。當影片開始進入故事, 就來了從遠方開始傳來的歌《鄉村煉鐵匠》, 這首歌共有四段, 映片共播了第一、三、四段, 而且歌詞都寫出來。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電影與音樂 • 音樂電影的演出, 一般是先錄音, 然後再在現場播放, 演員就按著歌曲來鋪演自己的演技。在鄉村的煉鐵匠一曲播放的時候, 木下大概就是按著樂曲來配合他的場景。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電影與音樂 • 到大石老師出場, 電影播的是《故鄉》一曲, 之後是電影的主題曲《七個小孩》, 是合唱場面, 歌詞也是分三段, 全部都寫出來。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女主角--大石老師 • 大石老師的形象成為了日本人心中的「永遠的教師」。 • 一向以來, 日本人被外國人指責為沒有個性, 不過在電影的領域而言, 具個性的人物堪當代表的,男性首推黑澤明《七人的侍從》中的菊千代(三船敏郎飾演),女性當推大石老師。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十二位小角式 • 在準備階段, 最困難的是找尋適合的兒童。飾演一年級學生和五年級學生的十二個小孩, 非得要是長相近似的兄弟姐妹, 在全國共選了十一對兄弟姐妹,除了客店主人的女兒木下富士子以外, 其他十一人, 都是由真兄弟姐妹飾演的。
【二十四隻眼睛】的種種場景 : 小豆島 • 小豆島的氣候雖然溫和, 但霧靄的天氣很多, 晴天相對少, 而木下的電影經常缺少不了雲, 他喜歡晴天中的遠雲。因為這個原因, 大家只有等好天氣, 木下一點不妥協, 差不多是休息三天, 工作一天的進度。而菲林消耗了十萬呎, 而全片只有一萬四千呎而己, 約七倍, 普通的電影只有約二倍左右。 • 目前小豆島上仍然保存了當時拍戲用的分校教場, 裏面的教室, 枱椅都保存著, 但當時那種異常真實而令人懷念的鄉村氣氛, 就蕩然無存了。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天真無邪的眼神【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天真無邪的眼神 • 如果你曾經看過《二十四隻眼睛》不只一次的話, 對大石老師第一次為新生點名的鏡頭一定難忘, 每個人當時都是一種天真無邪的表情, 而觀眾卻知道了這些孩子將來的命運。這種無邪的表情:「係」的一聲爽朗的回答, 大概是每個人一生之中, 只有在那個年齡才會有的, 以後再難重來。這種攝影的手段, 就是所謂「一期一會」(用一個瞬間表現一個時期)的電影。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 • 片中每個小孩的表情, 髮型、特徵等等細節, 都是木下努力下功夫的地方。例如川本松江(後來停學到餐館打工那位)的特徵是眼大、下垂的長髮, 額前的劉海……。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 • 後來學校畢業旅行, 大石老師在那所不甚正經的食店碰到川本松江, 她的打扮就和讀書時一樣, 一眼就讓觀眾難忘, 大石老師走的時候, 影片低吟似地播著主題曲《七個小孩》。大石老師押在內心的悲哀和忿怒, 就在她和川本松江分別, 背向著店一直走出去, 而「繩結的露簾彈躍」的方向, 充分表露出大石的內心。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松江同學的特寫 • 後來松江追出去, 在暗處偷看昔日的同學和老師, 鏡頭就來了一個大特寫, 劉海之下一雙大眼睛, 充滿了淚水。 • 之後就是木下最拿手的「移動攝影」手法:從松江的身後映見漸漸遠去的大石老師和舊同學, 漸漸遠去的船, 由於松江的身影是不動的, 觀眾自然會把視線移到右側正在行進中的船, 當松江向右移, 鏡頭也跟著右移, 松江一道哭泣, 一道向右行, 而船就在右方漸行漸遠; 後來松江停下步來, 鏡頭也停了, 在她的眼前已經沒有了船的踪影, 而松江崩潰了似的哭泣, 兩個情境彷彿在相互交映著。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可以跟你一起哭泣【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可以跟你一起哭泣 • 另一個感人的場面是出外打工籌措嫁妝的學生片桐ことえ(日本人女性, 傳統會改沒有漢字的姓名, 只有男性, 才一定要有漢字), 後來得到肺病回鄉, 快要逝去的時刻, 大石老師去探望。 片桐說:「我大概不能活多久, 老師, 我很勞累了。」大石老師答:「是啊, 真的很勞累。」,然後就用手帕抹眼淚。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可以跟你一起哭泣【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可以跟你一起哭泣 • 在此之前, 學生木下富士子因為自家經營的旅店要破產, 不能再唸下去, 大石老師什麼都不能做, 只能夠扶著學生的肩膊, 跟她說:「哭泣的時候, 什麼時候都歡迎你來老師這裏, 老師可以跟你一塊兒哭泣。」 • 當我們對自己的命運不可如何的時候, 當親人都遠離我們而去的時候, 能夠有人從心底裏為自己哭泣,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慰藉呢!在這個時候, 演員, 觀眾和作者, 似乎都會有相似的感情, 一起流下淚來, 這是一種希臘悲劇式的淨化的作用, 是木下電影的精髓所在。
【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是懦弱鬼」【二十四隻眼睛】經典場面與鏡頭「老師是懦弱鬼」 • 學生要當軍人, 問大石老師喜歡軍人嗎?大石老師說:「唔, 不能說喜歡, 我比較喜歡漁夫和種米的人。」「老師, 你是懦弱鬼!」「對, 老師是懦弱鬼。」 • 假借大石老師的話, 壺井榮和木下惠介都承認了自己是儒弱鬼,但關於戰爭, 他們相信當懦弱鬼才是對的, 懦弱鬼才是美的, 雖然聲音很低, 但是信念很堅決。
二十四隻眼睛*(1954) 我心愛的姑娘*(1946) 大曾根家的早晨*(1946) 破戒*(1948) 破鼓*(1949) 小姐乾杯*(1949) 卡門歸鄉*(1951) 天真的卡門*(1952) 日本的悲劇*(1953) 女子學園*(1954) 卿如野菊花*(1955) 太陽和薔薇*(1956) 悲歡歲月*(1957) 楢山節孝*(1958) 笛吹川*(1960) 永遠的人*(1961) 香華*(1964) 令人懷念的笛和鼓*(1967) 衝動殺人,兒子啊!*(1979) 父啊!母啊!*(1980) 長崎之子##(1983) 新悲歡歲月##(1986) 父親 (1988) 木下惠介作品 • 註:有‘*’的為「日本十部最佳影片」之一,是獎為日本國內最權威的電影刊物《每日旬報》(於1919年創刊),從1926年開始,每年邀請著名影評人評選出來的;有‘##’的影片則獲日本文化廳選為「優秀電影」。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木下惠介電影特點 • 木下惠介是日本影壇的天王級導演,在國際上的聲名容或不及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或溝口健二,但在日本本土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個多產的導演,而且類型多樣化,並往往親自執筆撰寫劇本,傑作無數。
木下惠介電影特點 • 木下惠介作品每多肯定人性正直勇敢的一面,諷刺醜惡卻不事渲染,看其電影,每令人驚歎其技法高超之餘,情感受到洗滌,回復對生命的希望。 • 木下惠介為日本戰後電影黃金時代健將,松竹旗下大師。和黑澤明同年出道,聲譽相當,但黑澤明的陽剛風格得寵國外,而木下的陰柔纖細,更合日本女性口味。從影五十五年,拍了四十九部電影,技巧多變,勇於實驗,無論喜劇悲劇、文藝動作、刻劃個人感情或揭露社會不公,皆有創意。小林正樹譽之為「真正天才」,其恢宏魄力在戰後無人能及。
木下惠介電影特點 • 他的《日本的悲劇》緊抓住時代脈搏,《楢山節考》活用古典戲劇傳統,反戰的《二十四隻眼睛》讓舉國上下同聲一哭,而《卡門還鄉》則不但是日本首部彩色片,更是傑出風俗喜劇,又能寓同情於諷刺,其荒誕幽默感,在日本電影中可謂首開先河。至於高峰秀子在他手上,既可勝任鄉村教師,又當得起脫衣舞孃,為他演活了各種予人好感的女性。
木下惠介電影特點 • 木下很喜歡把主角放在弱者身上, 他共拍了49部電影, 最後一部沒拍成的是描寫中日戰爭, 在中國取景, 寫日軍在中國的情況, 但1987年拍攝中途, 因為中方不贊成劇本的結局是中國人厚葬一位反戰的日軍, 而憤怒回國。 • 木下長年的心願沒有完成, 這套電影在戰後他就一直想拍, 並寫有劇本, 據說劇本中國有譯本(天津巿現代日本研究所), 電影的名字叫「戰場的承諾」(戰場の固き約束)。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故事背景資料 • 《二十四隻眼睛》是日本戰後文學中,一部風靡老少讀者的不朽名作。 • 作者壺井榮以日本賴戶內海的小豆島上,一個偏僻的小學分校為背景,敘述一位女老師與十二名學生之間,溫馨感人的故事。 • 小說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世事的滄桑多變,與留存人心的深厚情誼,以真切自然的手法,傳達出「愛與和平」的祈願。
故事背景資料 • 《二十四隻眼睛》自1952年出版至今,已歷多次改版重印,獲選各種國語文教材中,並成為各類推薦書單上的必選之書,堪稱日本「國民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 後經木下惠介改編成電影,公認為日本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故事背景資料 • 《二十四隻眼睛》原作者壺井榮, 當時《天真的卡門》剛完工, 而壺井的小說剛好在雜誌上連載完畢, 還沒有出版單行本。 • 木下讀到這篇連載小說以後, 非常感動, 隨即發電報給作者, 要把小說拍成電影。 • 期間因為片約的關係, 先拍攝了《日本的悲劇》和《女子學園》, 到1954年早春季節, 才和攝製隊出發到小豆島。
影評摘要 • 背景設在日本瀨戶內海附近的小豆島,描述一位女教師從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心路歷程,及在戰爭前後所遭遇的種種。影片根據女作家壺井榮的原著改編, 導演木下惠介在攝影楠田浩之柔美如詩的畫面中,以其一貫不著痕跡的敘事手法,將百姓的善良與軍閥的橫暴作出對比,充分流露其對殘暴當權者的憤怒。 • 高峰秀子所飾演的大石老師,將一個女教師的二十年的心路歷程詮譯得非常成功,無論在表情或行動都有適齡的流暢表演。而飾演學生的童星也表現得相當生動自然,使這部抒情敘事電影愈發感人。加上導演將主題以多彩多姿的手法巧妙運用在電影中,可說是部無論從抒情角度或商業目的來看皆相當成功的作品。此外,從側面的反省立場來看,亦達到了令觀者重新思考的強烈震撼。 • ──摘自《電影雙周刊—Home Entertainment DVD》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導演: 木下惠介 (Kinoshita Keisuke) 片長155分鐘 / 黑白 日語對白 / 中文字幕 主演 : 高峰秀子、天本英世 、田村高廣、笠智眾 日期 : 08 / 02 / 2006 時間 : 電影欣賞 下午2時至4時30分 座談會 下午4時30分至6時 地點 : D2-LP-05 嘉賓講者 : 戚本盛先生 座談會主持 : 梁恩榮博士
影評摘要 • 雲迅:早就知道《二十四隻眼睛》是經典日本電影、木下惠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想不到的是,一邊看時,雖然一邊為一幕又一幕感人場面在心裡落淚,卻也同時跟自己說:這部片子拍法雖了不起,但太煽情,不是木下的最佳作品。 • 《二十四隻眼睛》述說一群鄉村孩子如何被時代的黑暗洪流斷送了幸福,男的去了當兵後大都死掉,女的雖然能生還,但當與小學老師於片末重聚時,唱著昔日的兒歌,心裡卻百般滋味,為逝去的純真與歡欣而嘆息不已。高峰秀子飾演的老師,從青年時初到村校,被村民抗拒開始,一直演到已成母親的中年,中間更承受了丈夫戰死沙場之痛,而多年來都沒有被愛國熱情蒙蔽,堅持自己只為戰死者而非國家的戰敗而哭;她真是哭得很多,甚至被片中孩童學生改了個「喊包老師」的諢號。全片其實也是一幕又一幕不同的人在為不同的悲哀事情而哭,而無論木下的調度與剪接多麼精緻流暢(孩子走了大半天路探望高峰秀子的一段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討論主題國家民族﹑權力 福柯的權力論述 • 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有關權力的論述對我們了解國家民族的主題有著相當的幫助。 • 福柯在探討西方對待痲瘋病人、瘋人及罪犯的歷史中,發現瘋狂和罪惡之類的觀念是一種判斷而並非客觀事實。作出如此判斷的是「權力擁有者」,福柯並不認為權力擁有者單只政府,因為他一直強調權力有很大的普遍性,即使民主國家中仍普遍存在權威,因此他強調的是權力無處不在,不單政府擁有權力,律師、法官、性學家、精神病醫生等專家也擁有權力,黨派,具影響力的社會或宗教人士同樣擁有權力。因此機關包括診所、醫院、學院、瘋人院、監獄等,都是權力機關。所謂「瘋狂」,所謂「罪行」是「權力擁有者」主要是政府加之於某人的標籤,方便它行使權力,進行「治療」和「拘禁」。
討論主題國家民族﹑權力 • 因此福柯認為所謂「監獄」是一規訓和懲罰的概念,並不需要在真實的「監獄」內才有的現象。「監獄」其實無處不在,「學校」就是施展權力,實施規訓和施行懲罰的機構。校規、時間表、班級劃分、操練、課程,以至考試等等,全都有或多或少的規管成分,為的是塑造一群合乎「權力擁有者」「標準」「規範」的學生。廣義來說,「教育」就是這種規範和標準化的全過程。
討論主題國家民族﹑權力 • 《二十四隻眼睛》中的大石老師就是面對學校所代表的權力機構,它背後有著明顯的大和民族國家意識,電影處處表現大石老師與這種「權力」相左造成的哀愁。 • [1]引伸自福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皮埃爾.博塞涅(Pierre Boncenne)訪問稿,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28-33。 • [2]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12月1版,1994年8月修訂版,頁135-194。原文見: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Middlesex: Penguins Books, 1977.
嘉賓講者 戚本盛 • 曾任中學教師、科主任,現任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總幹事,負責政策研究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工作,專業範圍包括:教育政策、評核、教師權益等。 • 早年開始從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及評論電影、電視及其他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