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1.16k Views
離岸風力發電機組簡述介紹. 姓名 : 洪偉峰 學號 : 99920020. 目錄. 前言 3 風力的能量產生與原理 6 離岸發電介紹 8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概況 11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 概況及 未來 趨勢 14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 分析及 未來發展趨勢 20 台灣 離岸式風力發電發展概況 23
E N D
離岸風力發電機組簡述介紹 姓名:洪偉峰 學號:99920020
目錄 前言 3 風力的能量產生與原理 6 離岸發電介紹 8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概況 11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14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 20 台灣離岸式風力發電發展概況 23 台灣離岸風力電場建置風險及可行性分析 25 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產業之經濟效益分析 27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28 感言 37 引用資料出處 38
前言 近年來,聯合國為抑止全球氣候繼續惡化,及抑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要求各個工業國家減少污染排放量,訂定「京都議定書」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再生能源的推動,成為各國電力業者發展的重點。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風力發電以及其他再生能源,將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重要角色。另外,石化能源價格上漲,能源資源也日漸匱乏,環境污染的考量,新的替代能源,將扮演未來能源持續發展一個重要角色。風力、水力、太陽能及潮汐能成為新一代之再生能源,將漸漸取代並減低目前依賴之核能、燃煤及天然氣發電。其中,尤以風力發電為一個最可行的方案。風力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風能由於在經濟上比其他再生能源更具有競爭潛力,因而發展迅速。以目前再生能源的開發,採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策略,現階段再生能源以水力、風力、太陽能 等發展較為成熟,使用較為廣泛。
前言 台灣四面環海,除旺盛的海風外,還有強大東北季風。澎湖、蘭嶼等離島也都有豐沛風力。台灣第一座風力發電機在 2000 年設置後,包括政府及民間,都積極地推廣風力發電。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至 2007 年 8 月底,台澎地區共有 127 座風力發電機,裝置總容量 217.2MW,每年可發電 5.8 億度,可供 14.6 萬戶家庭用上一年。但是,台灣風力發電的發展規模,卻受到地形局限。台灣由於平地幅員狹小、山地交通不便,實際能安置風電機的土地並不多。據台電表示,台灣目前所有可建置風力發電機的土地,幾乎都插滿了。
前言 建置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組,為目前風力發電的新潮流。基本上將風力發電機組移置海上裝置,每一風力發電機豎立於海面上。歐洲國家如丹麥、德國、英國或瑞典等國,因陸域式風場已不易再尋覓優良風場,而逐漸將重心放在離岸式風力發電的建置。由於海岸風力資源相當豐富,離岸式風場具有較高風能和較穩定風速的雙重優點,同時也能夠避免陸域式風場建置所產生的衝突,並避免大量土地利用及開發限制的優點。但是其缺點為成本較高,所以擴大其風場規模,為降低發電成本的方式之一。海面上施工的技術上開發、海底電纜的舖設及運輸裝置等問題,也提高了該項工程的困難度。離岸式有較高且較穩定的風,且因海上蘊藏有巨大的風力資源,亂流較小,可使風力機有較穩定的電力產能輸出,可減輕陸上開發壓力,減除噪音、景觀等影響顧慮,而有較高的發電效益。理論上,每增加 10%的風速,會增加 30%電力的產出,因此離岸風場大都採用高發電容量及較高風速發電能力之風力發電機。然而直到目前,離岸風力發電經驗仍然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離岸風力發電設備所需之安裝及支撐結構費用,比陸上風力發電設備來的困難且昂貴,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及風險,成為離岸風場建置的重要考量。
離岸發電介紹 什麼離岸發電? 離岸風電指的是在海域或水域地區,包括海上、峽灣及湖泊等,以風機陣列形成離岸風場,並仰賴風力推動風機運轉產生電力。以台灣為例,發展離岸風電的最佳地點為台灣西部的台灣海峽。
離岸發電介紹 離岸風場是由什麼構成的? 離岸風場主要由離岸風機、海底基樁、連結件、海上變電站、海底電纜、陸上電纜以及陸上變電站等硬體構成。離岸風場所產生的電力將會透過海上變電站收集且升壓之後,經由海底電纜傳輸至陸上電纜,最後併聯至台電於各地的陸上變電站。
離岸發電介紹 我們是否能選擇使用離岸風電的電力? 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是由台電公司負責傳輸及分配,因此民眾無法自由選擇使用離岸風電或其他來源所產生的電力。然而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定,台電公司有義務要收購再生能源所產生之電力,因此未來離岸風場商轉後,大家所使用的電當中,就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離岸風電的電力。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概況 一、我國風力發展潛力與目標 由於台灣為一海島地形,每年約有一半的期間為東北季風期,沿海、近 海及離島許多地區之年平均風速,每秒皆超過 4 公尺,風能潛力相當優越,為 全球前三大強風區(僅次於英國、日本) 。根據工業研究院能資所調查顯示, 台灣全年平均風速每秒大於 4 公尺的區域,總面積約佔 2,000 平方公里,例如 台灣中北部山區、西部沿海及離島等均屬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極適合開發風力 發電,估計可開發之總裝置容量至少可達 3,000MW 以上。如此優越的風能潛 力,再加上台灣地區自產能源貧乏,98%的能源消費均須仰賴進口,開發國內 自產風力能源及利用綠色能源,更顯其重要性,在此主客觀因素下,具有優勢 條件之風力發電,自然成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發電應用首要選擇。 政府在 2004 年宣示,至 2010 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總裝置容量將達到 5,139MW,占發電總裝置量 10%,其中,2010 年風力發電裝置量目標為 2,159MW,離岸式風力發電占 360MW。 另為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後之 CO 2 減量要求,2005 年 6 月 21 日「全 國能源會議」建議政府再生能源發電推廣目標,改為至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 量應占系統發電量 4~6%,並以未來總裝置容量占比達 12%以上為目標。屆時全 國設置再生能源發電總裝置容量,應達 8,000~9,000MW(含水力),其中將風力 發電發展目標提高至 3,000MW。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概況 表3-2 離島風力發電計畫彙整表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概況 二、台電風力發電現況 台電公司自 1990 年 12 月始,即於澎湖七美離島,完成兩部發電容量,均為 0.1MW 的先導型風力機組,總裝置容量共計 0.2MW,進行風力機組與既有柴油機併聯運轉試驗,後因七美風力總裝置容量,已達七美全島電力系統離峰負載 40%,其高占比對供電穩定極為不利,在考量供電品質及系統穩定因素下,不得不停止運轉,惟七美風力之實際運轉經驗,提供了極為寶貴之開發經驗。直至 2000 年,再開始興建澎湖中屯四部風力機組,總裝置容量共計2.4MW,於 2001 年 9 月 13 日投入運轉,由於該四部風力發電機運轉情況較預期為佳,驗證風力發電在我國已可邁向商業性應用之階段,台電公司立即再進行澎湖中屯二期擴建計畫(2.4MW),並於 2004 年 12 月 31 日完工商轉。目前澎湖中屯共設置八部風力機組,每部機組容量 0.6MW,總裝置容量為 4.8MW。另為擴增澎湖風力開發容量,持續規劃湖西風力發電計畫,規劃再設置 6 部各0.85MW 風力機組,總量為 5.1MW,預計 2006 年開始施工,2007 年完工運轉後,澎湖地區風力發電機組將成為 14 台,總裝置容量達 9.9MW,屆時風力發電總裝置容量占比,將達澎湖尖山火力機組之 24%,已接近全系統穩定運轉上限(詳表 3-2)。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離岸式風力發電為目前風力發電的主要趨勢,其是將風力發電機組移置海上裝置,每一風力發電機豎立於海面上,經過相關排列方式,則可組成風場(Wind Farm),由於海岸風力資源相當豐富,也可避免大量土地利用及開發限制,但相對地,海面上施工的技術上開發、海底電纜的舖設及運輸裝置的一些問題也提高了該項工程的困難度。離岸式有較高且較穩定的風,且因海上蘊藏有巨大的風力資源,亂流較小可使風力機有較穩定的電力產能輸出,可減輕陸上開發壓力,減除噪音、景觀等影響顧慮,而有較高的發電效益。以下即就全球及台灣離岸式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略作介紹。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全球離岸式風力電場發展現況 歐洲為全球最早發展離岸式風力發電場之區域,自 1990 年瑞典建立了第一個Nogersund離岸式(offshore)實驗性風力發電場應用案例後,每年逐步成長,其歷年發展如圖 4-1 所示。目前全球離岸式風力發電場幾乎都在歐洲。截至 2007 年為止,全球共有 10 個國家設置 30 處離岸式風力發電場(兩處未營運),除日本、中國各有一處外,其餘 28 處均在歐洲國家(詳表 4-1、表 4-2),總計發電容量為1,145MW,年發電量為 3,985GWh。目前歐洲國家中,包括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波蘭、瑞典及英國等均有規劃或建造中之離岸式風力發電廠。 大型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裝置在丹麥、英國等國。截至 2006 年止,以丹麥Horns Rev 離岸式風力發電場裝置容量最大,丹麥 Nysted居次(至 2007 年底,則已超過 Horns Rev,成為世界第一大),英國 North Hoyle、Scroby Sands 及 Kentish Flats 風力發電場分居次之。表 4-3 為全球主要大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圖 4-1 歐洲 1991~2007 離岸風力電場裝置容量 資料來源:EWEA 網站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表 4-1 2006 年底全球已運轉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基本資料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表 4-2 2007 年全球新增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基本資料
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概況及未來趨勢 表 4-3 全球已運轉之主要大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 就歐洲等國家發展陸域及離岸式風力電場之歷程與經驗,有關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經整理如以下表 4-5。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風力發電產業,離岸式風力電場的開發已成為主流,根據以上的 優缺點分析及全球發展離岸式風力電場之經驗,簡述離岸式風力發電的未來發 展趨勢如下。 (一).單機大型化,降低成本,提升風力發電機性能 由於離岸式風力發電的成本相當高,風力機的成本約占總成本之 40%左右,因此建立離岸式風力發電場,必須搭配大型風力機組,以增加 發電效率,且可節省各項運輸安裝支出。 (二).發展各項離岸式風力發電技術 陸上缺乏場址,離岸具有較高且較穩定的風速,海上蘊藏有巨大的 風力資源,亂流較小,可使風力機有較長的壽命,可減輕陸上開發壓 力,可減除噪音、景觀等影響顧慮,具有較高的發電效益。 (三).提升風力發電機製造技術 目前有許多廠家製造 3MW 機組或較大容量之風力發電機組,提升葉 片性能,減低風機及塔架之重量,提升發電機發電效能。
離岸式風力發電之優缺點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 (四).提昇海上基礎之技術 離岸式風力發電所採用基礎,約佔總成本 30%,因此,如何降低基礎成本及如何減低基礎重量,使其易於安裝運輸,未來的離岸式風機,將可能建立在水深 20 公尺之海域,因此,基礎工法的研發,為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 (五).降低各項發電成本 離岸式風力發電場之各機組,需採用海底電纜接連的方式,傳輸電力能量及信號,因此,海底電纜施工技術的提昇,將有助於發電損失的降低,進而降低發電成本。 (六).整合風能電場,提高可用效率未來世界各國,將開發更多海上風力場址,並將嘗試加以整合其他發電場,以建立穩定電網。 由上述趨勢分析可知,離岸風場不得直接採用陸上型風力機組,須重新 設計,才能適應海洋環境。離岸風力機組裝置容量皆往 MW 級發展,才能降低 造價成本,預測未來單機裝置容量將達 10~12MW。目前世界最大之 4 組巨型機 組分別為 Repower(5MW)、Multibrid(5MW)、BARD(5.2MW)、Enercon (7.5MW),皆為德國廠牌。離岸風電之建置,最大的投資係海底架構、地基 固定及電纜鋪設的工程,由於電纜鋪設工程成本較高,因此以高壓直流電變壓 技術做為主流考量。目前國際上離岸風場之設置,丹麥占 43%為最高,其次 為英國 36%,荷蘭 14%,大都採用丹麥機組。世界最大風力機組,德國開發 的雖占最多數,但少有離岸之實績,觀望成分居高。
台灣離岸式風力發電發展概況 經濟部表示,推動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的趨勢,也是政府既定的能源政策,依據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相關結論,2010 年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占總能源 3%~5%,占總發電裝置容量 10%,約 5,000MW,其中風力發電就佔了 4 成,可望達到 1,223MW,年發電 33 億度,約可供 82 萬 5,000 戶家庭一年的用電。並將規劃適宜陸域風場及離岸風場開發方式,風場則建議以區塊(block)方式規劃,以達經濟規模,並擴大國內風力發電量。 近年來民間風力發電開發投資業者與台電公司已陸續進行投入風力電場開發, 並已有相當成果,到 2007 年 8 月底,從桃園、新竹、彰化、雲林到離島澎湖,已陸續架設起 127 座陸域式風力發電機組,總發電容量為 217.2MW,分布在台灣本島及澎湖等 14 座風場,每年發電量為 5.8 億度,相當於 14 萬 6 千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且尚有逾 700MW亦正積極籌設或興建中,然均為陸域風力電場,尚未邁入離岸風力發電開發。 我國屬海島型國家,地狹人稠且近 2/3 為山區,陸域可供開發風力發電場址有限,隨著陸上風機設置增加,未來陸域建置之困難度將逐漸增加。相較於陸地,面積廣闊的海域為一風能佳、平穩、少亂流之風場環境,提供台灣一個開發風力資源之可行途徑。
台灣離岸式風力發電發展概況 台灣海域相關條件探討分析 台灣風能潛力超過 3,000MW,已如前述(參見第三章第二節),其中海域佔 2,000MW 以上,風能主要分佈於西部沿海與澎湖離島等地區,年平均風速可達5-6m/sec 以上,風能密度達 250w/m 2 以上,甚具開發潛力,主要風能蘊藏區域包括,北部從桃園的大園到新屋沿海,新竹的新豐到香山一帶,苗栗的後龍至苑裡沿海一帶,整個中部沿海,自通宵,大甲經梧棲,大肚,一直到彰濱及麥寮沿海一帶,南部的嘉南沿海及屏東墾丁等地,均富蘊藏相當大的風力潛能(如圖 5-1)。 圖 5-1 台灣地區 50m 高之平均基本風速與風能密度圖
台灣離岸風力電場建置風險及可行性分析 離岸式風場之先期相關調查研究、成本結構分佈及 第一階段設置離岸式風力發電廠方案的出爐,知道台灣推展離岸式風力電場的風險性相當高,須考量之風險因素甚多,值得加以探討分析,以下即假設廠商承攬一件離岸風場 BOT 案,為避免或降低相關風險,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到底最主要的風險點在那裏。 一、離岸風場建置之風險因子初步影響及風險要因圖建構 (一).風險因子辨識 風險因子的選擇辨識,粗分為自然、經濟及專案特有等三種風險, 再各細分其因子如表 6-1。
台灣離岸風力電場建置風險及可行性分析 (二).風險因子排序及其矩陣圖 風險因子經選擇辨識後,依重要性選出 16 項因子排序,擬訂其風險 矩陣圖,再描繪出離岸風場建置影響圖,相關圖表如下。
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產業之 經濟效益分析 第一節 全球風電產業現況 目前,全球風力發電產業,上游風力機的製造廠,均為國外大廠,全球市佔率 前十大廠商,以丹麥Vestas公(22.8%)、美國GE公司(16.6%)、西班牙Gamasa公司(15.4%)與德國Enercon公司(14%)為首(詳見圖 7-1) 。目前,台灣有能力經營風力發電廠的公司,除國營的台灣電力公司外,民營則有德商英華威等公司。 2007 年全球前十大風力機製造商市佔率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一、台灣風能協會之成立 為協助台灣於 2010 年完成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 2,159MW 的目標,工研院結合國內風力發電相關產業及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籌組「台灣風能協會」,並於 2006 年 1 月 10 日舉行成立大會。為配合國家發展推動落實風力發電應用工作,「台灣風能協會」之目標與任務包含: 1.協助研訂風電產業發展策略,以做為政府施政建議及業界投資參考。 2.協助推動國內風力發電發展,促進與國際間技術交流。 3.建立風力發電推廣及資訊服務平台。 4.推動風力發電產業技術認證測試體系。 5.建立風力電場籌設、建造及營運所涉及法規與財務協商的管道。 6.建立社會大眾對風力發電科技及環境生態正確認知的教育宣導。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一).促進國際技術及市場經驗的交流 工研院執行經濟部能源局委辦的「風能整體開發推動計畫」,以及協助國內廠商開發風力機產業技術,期望透過「台灣風能協會」的成立,整合國內產、官、學、研等各相關領域單位,強化彼此間的互動,以建立國內風力發電服務平台,並致力於技術產品分工開發、國內外市場情報資訊共享,積極促進政府政策目標的落實、強化對產業界需求的服務。 全球風力發電裝置容量以歐洲占 72.4%為最多,亞洲 15.9%居次,接著是南美洲 6.4%,故未來台灣、亞洲或其他地區的發展仍有相當多的成長空間。目前全球有 44 個各國風能協會,參與世界風能協會的運作,包括德國、丹麥、西班牙等風力發電應用大國,以及未來幾年內會大量裝設風力機的澳洲、加拿大、中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未來將透過台灣風能協會,積極地在世界風能協會組織運作下,與他國進行技術及市場經驗的交流,使台灣風能協會成為國際風力發電產業組織的重要成員。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二).有效整合與運作風力發電產業 台灣風力發電產業界期盼,藉由「台灣風能協會」的成立,結合各界的資源,在產業、環境、法規、政策、技術及學術等各領域的分工及整合下,能獲得有效的支援。其中,以政府法規及政策之推動,為目前業界最為關注之議題,除了投入扶植國內風力機組的組裝開發,以及各關鍵零組件的研發外,如何能吸引外資投入台灣風能市場,引進相關先進技術、強化維修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建構完整的技術服務團隊,同時,並建立標準認證檢測系統機制,使台灣整體風力產業技術能力得到提升,更進一步得以在國際間擁有競爭力。而這些表面看似不同層次 但彼此間環環相扣,都是現階段最迫切需要政府與產業界一同來面對並解決的問題,也是台灣風力發電產業能蓬勃地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二、風力發電產業之特性與風險 台灣風力發電市場,經過 20 年來之發展,由早期農家或一般公司行號於自家農場或廠區內,裝置幾座中小型風力機供自用,已轉變為由國家或區域性電力公司或大型能源集團,投資開發大型風力電場,併入輸配電網路的型態,每個計劃動輒 20~50MW,甚至高達數百 MW 的風場投資,風力機組也由每台數十 KW 發展為每台高達 2~3MW 之機型。 大型風力機組乃結合機械、電機、電腦軟體&控制、材料、空氣動力學及氣象學等技術,如包括建造施工,又須再加上土木、海洋工程(離岸風場)等各種科學總成。風力機組看起來相當簡單,其主要零件與傳統發電設備,並無太大不同,然而因有下列特性,而與想像大大不同: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一). 風力機組之運轉動態非常大,對零組件的負荷條件極其嚴苛。此與傳統發電設備,由啟動到滿載後即能維持穩定運轉,對零組件之要求非常不同。 (二). 風力機常設置於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風機廠商須在可承受的成本範圍內,設計出能在不同超高或超低溫度、高腐蝕環境、颱風或暴風雪等惡劣環境條件下,仍能維持高運轉率之機組。 (三). 風力機之基本設計理論已相當成熟,但要設計出高效率、高品質、有競爭力、低成本之機組,除了風力機系統廠商之能力外,零組件適用於各種環境條件之可靠度,乃關鍵性因素。 (四). 因為市場要求機組容量增大之趨勢,造成風機廠商競相推出更大機型,零組件亦須跟隨加速研發,推出相對應之組件,造成成本不易回收及品質可靠度不易維持。 (五). 風力機有認證的特性,無法取得 IEC 認證,幾乎無法銷售。取得認證之風力機,如銷售實績不夠多或運轉維修在地化佈局不足,貸款銀行恐不會貸款給採購此類風機的風力發電投資者。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六). 風力機系統廠商之財務壓力與風險愈來愈大,已達非一般台灣機電廠商玩得動的規模,其中,包括銀行信用額度、保固風險、運轉維修人員與零組件全球倉儲及運籌能力。運轉維修在地化,牽涉到大型零組件及維運人員之儲備與管理,皆為系統廠商成本之一環。 (七). 不同地形氣候條件之未知風險非常大,尤其是丘陵地之擾流和海上風場之未知風險。一旦發現設計疏失或嚴重零組件品質不良,可能已銷售數百台風力機組。風力機系統廠商必須有足夠之研發能力與下包零組件廠商,共同研究解決方案,以因應各種未知風險。 (八). 風力機組一旦在保固期間內,主要大型零組件發生問題,造成停機,其衍生之保固維修費用,除了技術人員派遣及零組件費用外,尚有大型吊車之租用,其費用隨裝置地點而異,如為離岸或山上風場,對系統廠商可能是致命之費用。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三、台灣風力發電產業發展之方向 現今台灣風力發電市場,最主要的顧客,即為台電公司。國內的各家廠商,目前均尋求不同的國外原廠合作,由原製造廠提供風機,其他周邊設施,則由國內廠商提供配合。基於上述之各種因素,台灣短期間內,尚無能力介入大型風力機組系統之研發競爭。然而,零組件之生產供應,卻是一條應加速積極推動之道路。 從風力發電之元件結構來看,風力發電的元件結構可分為葉片系統、電力系統、結構系統、傳動系統與控制系統五個次系統,由關鍵元件的成本比例來分析,葉片的成本比例約為 20%、塔架成本比例約為 15%、齒輪箱成本比例約為 15%、機座成本比例約為 11%、發電機成本比例約為 10%,這些都是風力機之關鍵元件 。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四、台灣風力發電產業發展之機會 目前,風力機系統廠商愈來愈重視亞洲市場,尤其是大陸宣稱 2020 年再 生能源裝置容量將達 120,000MW,吸引歐美大廠和其主要衛星工廠,相繼在中國大陸、澳洲或印度等有廣大國內市場之地方,設立製造大型零組件及組裝廠。當然,系統大廠也趁機搜尋培養亞洲當地零組件供應商,以降低成本,並取得即時供應之優勢。 台灣海峽的風力資源,據評估是全球公認絕佳的海上風力發電前三名, 近期,台電預估即將釋出近 28 億元的標案,全球規模最大風力發電渦輪機組供應商Vestas,即看上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的潛力,於 2008 年初,正式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將跟台灣廠商積極合作,開發台灣發展陸上風力以及海上風力的潛力。由於Vestas在全球風力發電的市佔率超過兩成,海上風力發電市佔率更達七成,目前供應台灣風電發電機已超過 70 座,讓人期待台灣將向海上風力發電的目標邁進大步。
台灣風電產業現況 Vestas最近取得台電麥寮和彰濱工程的新標案採購,並跟經濟部和台電簽署了「工業合作協議書」,這次正式來台設據點,承諾風機重要組件會在台製作,並引進後勤維修技術服務體系和成立在台零組件供應鍊,vestas也會協助台灣廠商取得認證,讓台灣也能跨足全球風電產業的一席之地。台灣廠商應在類似 Vestas等大型系統廠商尚未完全確定其主要策略合作伙伴前,把握時機,爭取系統廠商來查廠認證。一旦系統廠商確定其主要策略性零組件供應商,欲再切入,則相當困難。台商挾其在台灣本土製造管理經驗與國際化能力,必要時,結合大陸廠降低生產成本,相信可在風力機零組件和材料供應,扮演一定角色。再者,也希望能透過與 Vestas等國際大廠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我國離岸風能研發能量,先行發展零組件產製能量,配合內需市場之發展,透過上述工業合作機制,提供廠商成為國外系統廠 ODM 或 OEM 機會。藉由次系統之開發,建立後勤與維修能量外,更可就近進入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市場,進而進入國際系統廠之全球供應鏈,發展成一可出口之新興能源產業。根據能源局規劃,2008 年,台灣將有 5 家風力設備製造廠商、一家維護工程廠商,總設備產值為新台幣 40 億元;至 2010 年,風力設備製造商,將增加到 9 家、維護工程廠商增為 2 家,總設備產值將高達新台幣 120 億元。
感言 從當初在上風力發電開始,就對風力發電有些許興趣,只靠風就能發電,這是多麼棒又環保的方式,但後面上些課以後才了解,其實還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東西。如何能把風用到最大值,發電機組所產生的低頻噪音,離岸式發電機組用到氣候地震等孜然災害的防範等,都是很多要面對的困難,國外也有很多成熟的例子參考,希望不久後的台灣也能慢慢走向風力發電的一塊,透過這次的報告,也更多瞭解了詳細的資訊,讓我更充實自己對風力發電的知識。
引用資料出處 ●小型風力機與大型風力發電國際市場介紹 張家銘 PPT ●風力發電產業2013回顧與2014展望 康志堅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區是中心(IEK)PTT ●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離案發電Q&A http://www.taiwangenerations.com/offshorewind.php ●台灣離岸風力發電之績效及風險評估http://libthesis.fg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G0095342005.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