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52 Views
十二門論-觀生門第十二. 2006-6-8. 生 – 存在與變化. 生 名詞- 存在的事物、現象; 如先 生 。 動詞- 存在的相續、變化 ; 如天地 生 萬物。 存在的事物、現象 必產生相續的變化 ( 諸行無常 ) 必從相續的變化中 才能顯現出存在的事物與現象 ( 萬法唯識所現 ). 三時不生. 三時 :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 生已不生 未來 不生亦不生 一般人對過去、未來不生較容易理解 現在 生時 不生 矛盾:因生時而有生,或是因生而得生時? 現象上明明有生住異滅,花開花謝,怎麼能說不生呢?. ?.
E N D
十二門論-觀生門第十二 2006-6-8
生 –存在與變化 • 生 • 名詞-存在的事物、現象; 如先生。 • 動詞-存在的相續、變化 ; 如天地生萬物。 存在的事物、現象 必產生相續的變化 (諸行無常) 必從相續的變化中 才能顯現出存在的事物與現象 (萬法唯識所現)
三時不生 • 三時 : 過去、現在、未來 • 過去 生已不生 未來 不生亦不生 • 一般人對過去、未來不生較容易理解 • 現在 生時不生 • 矛盾:因生時而有生,或是因生而得生時? • 現象上明明有生住異滅,花開花謝,怎麼能說不生呢? ?
諸法不能孤立 • 緣起觀 • 若將諸法孤立,非唯飛矢不能動,也諸法不能生;甚至吃飯也不能飽矣! • 緣起的梵網中,相涉相入、無窮無盡 孤立 vs. 一體 • 諸法乃不能分割,不能孤立者也 • 即謂之為 「無自性」、「法爾空寂」 • 時間的緣起 • 時間的「間」,原是指「間隔」的意思。什麼間隔呢?現象變化的間隔也。如春夏秋冬、晝夜變化等。 • 時間的間隔,其又牽涉到「心念的頻率」 • 時間,既相關於現象的變化,又牽涉到心念的頻率。故也是不能孤立而無自性者,故如把時間也孤立化了,必將是一切時都不能生也。 • 中論先把一切法抽離、孤立,說其不存在、不可能,因而說一切法空 藉此了解現象是不能分割、孤立的
觀生門第十二 –論頌 • 破生已生 • 無窮過破:若已生又能再生,則為無窮。 • 另破兩種生:「生生」(如上帝等不生而能生者)可生萬物,則亦是已生而生、亦是不生而生 • 破不生生 • 離生有生破:若是不生法,則不應生 • 皆應生破:若不生法生,則一切不生法應皆能生。 • 因緣和合:若法有定性,則無法和合而生。若法定無性,亦無法和合而生 • 破生時生 一般人執著於此 • 如前所說破:將生時分成生分與未生分,二者皆不生 • 生時不可得破:離生沒有一個生時可單獨存在,故生時不生 「以生為生時」還是「以生時為生」呢? • 無處可生破:若未有生無生,則生處不可得,則無生時
觀生門第十二 –結語 • 本論說明 將生時孤立時,則不能成立生法 • 一般人若認為有孤立可得的生、生時,則不能成立生 • 生法不成故無生,住、滅、有為、無為、眾生皆不成 • 世間現象確有存在有變化 • 明瞭一切法不可能孤立、分割 • 我們的認知才能與現象相結合
Q&A • 生滅有時間的前後。時間的流動是否一定是從前到後不能逆轉?若能夠從後到前,是否就不成因果了? • 現在是我們五根所見,而過去未來則是我們記憶心念所及 • 時間是因為我們個人用時間的變化所定義出來的 • 除非我們對定義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否則一般人所見的時間是不會逆轉的 • 雖然時間牽涉心念的變化,但大部分的人受 共業 的影響很大,因此 所感受的時間不大可能逆轉
十二門論-觀三時門第十一 2006-6-8
從相待中看因果 • 因果的三種型式 • 如種子發芽 • 就先後而言是異時因果;然而就相待比較而言,還同時也。 • 如父母生兒女 • 父母生兒女前後不是同樣的父母 • 如大小.長短等 • 比較後,才能對大稱小、對小稱大,對長稱短、對短稱長。 • 以上因果,乃從相待中而建立「假名」。故相待的因緣不同,名稱即相異矣!
觀三時門第十一 –論頌 • 釋義 • 破先因後果 • 先有因時,無果,即不能相待成為因也。 • 破先果後因 • 無因時、有因(果)已成,何用因為 • 破因果一時 • 如牛角一時生,左右不相因。 • 論議 • 論破不成 • 一般人若把諸法有定性,則有過失。但論主說空,諸法無定性,故成立 • 譬喻不成 • 陶師 / 瓶,弟子 / 師,燈 / 明
結論 • 因果表面上有前後關係,但事實上有同時相待的關係 • 說「有」並非實有,說「無」也非虛無,而是因緣和合變化時,產生種種的假名與現象
Q&A • 之前說父母與兒女是一時,但未何在此又破一時生? • 若將因、果孤立,則先因或先果都是不成立的 • 在眾因緣生法當中,破同時並不否定相待的因果,而是在因、緣、果當中,沒有絕對的因果
Q&A • 在世間法當中用有概率、機率的觀念,來解釋因果之前非決定的關係,但這些觀念在數學上似乎又是很確定的,這是否也是一種自性見?或這與中觀並不衝突? • 春夏秋冬等現象有的是看似很穩定的因果關係,這是共業的結果 • 這個世界變化越來越快速,佛法的架構提供我們比世間法更寬廣的領域,如同愛因斯坦相對論之於牛頓力學 • 一般人因為共業的力量大,所觀察到的世界都還是大同小異的。個人修行的力量若大過共業的力量,則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察
Q&A • 在相對論中指出雖然時間間隔可能因觀察者而有所不同,但「時空間隔」卻是一樣的,這樣的觀念是否有自性見,或是符合中觀的觀點? • 這個「時空間隔」定性的觀點與中觀是相違背的 • 諸法不共生,各種因素是無窮無盡的,因此相對論當中把速度考慮進去,雖然得到「時空間隔」一致的觀點,但事實上若把更多的因素考慮進去,則在細微之處又不會是完全相同的 • 世間法因為無法掌握所有的因素,只把重要的部分考慮進去,因此我們才「大致上」觀察到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