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15 Views
教学反思 常教常新. —— 对“一模”考试的反馈. “一模”基本数据. 6088 人参加考试,均分 75.89 分。达 B 及 B 级以上共 3077 人,占考试人数的 50.54% 。 具体划线及比例如下:. 注:资料来源南京市教研室. 试卷结构. —— 来自赵鹏老师名师讲堂 PPT. 问题及对策 —— 在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 —— 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E N D
教学反思 常教常新 ——对“一模”考试的反馈
“一模”基本数据 6088人参加考试,均分75.89分。达B及B级以上共3077人,占考试人数的50.54% 。 具体划线及比例如下: 注:资料来源南京市教研室
试卷结构 ——来自赵鹏老师名师讲堂PPT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7.2010年11月,海南侨文昌宝玉宫展出一颗重达6吨、直径1.6米的夜明珠,业内估价22亿元人民币。这里的22亿元人民币是该夜明珠的_______。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价值量 13.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价值300元。某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_____。 A.增加 增加 B.不变 增加 C.减少 不变 D.增加 不变 商品价值——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价格变化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商品价值——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价格变化 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的整体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和供求等因素会共同影响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预估价格,也会带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7.2010年11月,海南侨文昌宝玉宫展出一颗重达6吨、直径1.6米的夜明珠,业内估价22亿元人民币。这里的22亿元人民币是该夜明珠的_______。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价值量 13.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价值300元。某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_____。 A.增加 增加 B.不变 增加 C.减少 不变 D.增加 不变 商品价值——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价格变化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12.南京市某家庭2010年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A.27% B.25% C.36% D.75%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计算——恩格尔系数的意义——恩格尔系数的启示 • 恩格尔定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2.恩格尔系数: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 3.恩格尔系数的意义: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4.恩格尔系数的启示: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广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降低恩格尔系数的最重要手段;抑制食品物价上升幅度 ;引导合理消费 。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启示: 1、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并不是就某概念朝着深或难挖掘,而是因为该概念支撑思想政治学科基本观点,理解清楚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学科观点服务的。 2、在各个模块中,这样的核心概念到底有哪些?围绕它学生应形成哪些基本的学科观点?这些学科观点又如何体现在今年的时政热点中的?
资料来源于九中孙鹏老师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与之成正比 一般说来 多变的价格 不同商品 相关商品 纸币的发行量 货币的价值 国家的宏观调控等 结合企业经营 成功的因素 生活 价值 决定 影 响 影 响 供求 调节生产规模 影响 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生产决定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根本 途径 根本 因素 生产力、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1)完善分配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居民当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地区、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1)居民收入 客观因素 主要 因素 主要 途径 (当前收入、 未来收入、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 产品的质量 售后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等 其他 因素 (1)企业研发、创新新产品;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 完善售后服务等 其他 途径 (2)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民的后顾之忧 主观因素 不同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问题一:核心概念混淆——理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关系 启示: 3、客观题的训练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客观题的解题指导是否到位?尤其是学生对客观题的信息采集是否准确?(材料和设问) 13.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价值300元。某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_____。 A.增加 增加 B.不变 增加 C.减少 不变 D.增加 不变
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 (1)结合材料,说明江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 (2)有同学认为,“只要能够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出现三俗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一说法进行评析。
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 发展文化产业,在不同模块中对应的学科观点是有区别的: 经济生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政治生活——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 文化生活——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 生活与哲学——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 启示: 1、在我们的学科复习中,还有哪些词容易带来学科观点的混乱?或架起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劳动者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宏观调控——政府职能 我国宗教政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文化的精神力量 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等等
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问题二:模块知识混乱——滚动式复习,培养学科思维 启示: 2、编写适合一节课的综合性练习,有学生前面错过的题,有体现学科观点的知识性题和热点题,不同模块的内容都有,选择题建议20—30题,主观题1题。滚动限时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不同模块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
问题三:审题、书写混乱 ——解题指导符合学生认知,具有可模仿性。 34(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34(1)图表1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GDP平稳较快增长。图表2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都不断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增速,且城镇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34(1)图表1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GDP平稳较快增长。图表2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都不断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增速,且城镇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问题三:审题、书写混乱 ——解题指导符合学生认知,具有模仿性。 35(1)请认真观看图片,说说你从中领悟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领悟”——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领悟”——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35.(1)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国已经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是什么—现象、本质) ②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为什么) 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青年学生应该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付诸行动。(怎样做)
问题三:审题、书写混乱 启示:1、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解题指导,具有可模仿性。 34、35两题都是对信息的理解,不同的是34题将“理解”的层次细化、具体——是什么、怎样做(略去为什么);35题则需要学生完整呈现材料的信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因此,两题的命题难度呈现梯度。学生解题都反映出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如何模仿,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这样的能力?教学生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如对每一个材料下结论,连起来即可。
图表1:2005-2010上半年我国GDP增长情况 (单位:万元)
图表2:2005-2010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 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注:2010年上半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9757元,农村人均收入3078元。
“四看”—看标题;看画面;看文字;看夸张之处。“四看”—看标题;看画面;看文字;看夸张之处。 “三连”—画画相连;画话相连,画书(教材)相连。 —画意、 话意
启示2、用学生自己的熟悉语言讲如何解题,增强讲解的亲和力。启示2、用学生自己的熟悉语言讲如何解题,增强讲解的亲和力。 35(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出建议。 解答措施类试题,①要在整合材料信息基础上,将题中好的做法抄下来,并用知识点加以包装。书写顺序:知识点+材料语言。②结合材料,将题中的问题找出来,一一加以解决。不是简单默写知识点,解决的问题办法一定要针对试题本身选取准确内容,用知识点包装办法。
(GDP增长)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财政增幅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②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 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7、同学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某些文化企业一味追求票房、收视率和发行量,导致文化市场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现象。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展开讨论。37、同学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某些文化企业一味追求票房、收视率和发行量,导致文化市场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现象。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展开讨论。 (2)有同学认为,“只要能够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出现三俗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一说法进行评析。
解答评析题: 结合材料和评析试题本身,通过分析试题设问的主语、谓语、宾语,快速找到判断观点正误的“尺子”。 结合“尺子”分析题中合理的成分是什么,说清为什么对。 题中不合理的成分是什么,说清为什么不对。给出相关的启示或正确的做法。 在书写上,基本概念、观点等写在前面,分析写在后面。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导致三俗现象出现。(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导致三俗现象出现。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三俗现象反映落后的社会意识,不利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反对。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反对落后腐朽文化。
此外,计算题,学生习惯将反比说成是倒数关系,此外,计算题,学生习惯将反比说成是倒数关系, 函数题则习惯说正相关、负相关等。 ——郁惠老师的总结 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如何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陈华老师进一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三复习中的运用。
问题三:审题、书写混乱 ——解题指导符合学生认知,具有模仿性。 启示: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改进孤立的考点讲解,鲜活的时政背景资料进课堂,时政语言要进课堂,再塑学生认知。 35(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出建议。 不理解题意造成失分。